超腦零極限 | 美妙體態瑜珈在你家 - 2024年11月
超腦零極限
震撼當代的新經典
靈修大師喬布拉醫生 & 腦神經科學權威 譚茲博士
聯手教你突破人類極限
釋放大腦的超能力,反轉退化老化的生命歷程!
在生理性的大腦之上,
有一個靜觀一切、超然存在的藏鏡人——超腦。
它是一個全知的創造者,可以讓大腦做更極致的發揮,
讓它成為心智的彈奏者,演繹出超乎想像的人生。
靈修大師們踽踽獨行於禪定的道路之上已經數千年了,他們的經驗無法為科學所證明,卻真實不誤地傳承於一代一代大師之間。21世紀的今天,科學終於追上了禪修者的腳步,以科學方式開始解釋發生在禪修者身上的種種現象,甚至進一步將這種種修練方法轉化介紹給一般人,以改善自己的幸福指數。這一切的關鍵,就隱藏在大腦裡。
【人類大腦的能耐,超乎你的想像】
□反轉老化,延長壽命 □主動修復細胞
□強化基因優勢 □修補記憶缺損,避免失智
□強化細胞IQ □自然戒除任何上癮症狀
□大幅改善學習效能 □自動過濾負面想法,掃除憂鬱
□排拒環境危險因子 □強化自我療癒能力,擺脫病痛
………還有更多
超腦帶給全人類的遠景:
各種可能性、機會、好運氣,以及實現夢想所需要的一切因素。
大腦是人類身上的小宇宙,潛力深不可測,只要出力十分之一,它就能從容地應付日常所需。這樣的基礎大腦敷衍你,讓你誤以為你的能力就是這樣,而甘於接受先天體質不良的基因判斷,認命老化帶來的種種病痛與能力喪失……然而,你錯了。
腦神經科學家告訴我們,人類大腦含有大約一千億個神經細胞,形成從一兆到一千兆個稱為突觸的接頭。為了回應周遭環境,這些接頭不斷在重組。這樣驚人的活動量,每天都在你的腦袋裡靜默無聲地運作。但是,這些回應多數是出於大腦的自動駕駛模式,只能讓你的表現安份守己,無法突破自我的限制,無論是心理或生理都一樣。當你困在自我超越的瓶頸裡,或是為病痛衰老而受苦,你該想想,在醫藥科學之外,還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甩掉這一切束縛?幸運的是,辦法是有的,而且不假外求。
現在,靈修大師喬布拉醫生與神經科學權威譚茲博士,要告訴你一個突破人類極限的辦法:由你的意識當家作主,重塑大腦成為一個超級存在。因為你那不足三磅重的大腦,有能力進行不可思議的療癒及持續不斷的重塑。透過這樣的超腦,可以解決基礎大腦難以或無法解決的人生難題或病痛,提升生命的品質,超越感官的尋常接收體驗,更深刻感受到生而為人的幸福及美好。
這兩位學有專精的作者一起攜手,結合最先進的研究與心靈智慧,引導你踏出人類演化的一大步,破除限制大腦潛能的常見迷思,讓你跟你的大腦重新建立一個良性的互動關係,藉此改變你的生命及人生。你將擁有不可思議的自我療癒能力,自然脫離老化、憂鬱、文明病,迎向一個超級人生。
【聯合推薦】
李欣頻 作家/李偉文 作家/張文韜 正觀身心靈整合醫學診所院長/莊凱迪 中華民國生命教練協會理事長.Dr. Soul心靈志業創辦人/廖閱鵬 心理學士.佛學碩士.催眠導師/褚士瑩 作家/劉秀枝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
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第七感研究中心執行長/狄恩.歐尼斯(Dean Ornish) 預防醫學研究學會創辦人兼主席/韋恩.戴爾(Wayne W. Dyer) 心理學博士.心靈成長大師/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心理學家.作家/威廉.摩布利(William Mobley)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主任/梅默特.奧茲(Mehmet Oz)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教授/拜倫.卡拉蘇(T. Byram Karasu) 愛因斯坦醫學院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系主任/賴瑞.金(Larry King) 名主持人
推薦
兩位各有專長的世界級專家生動描繪大腦的精采故事,洗鍊的深知灼見將幫助你的大腦常保年輕。──梅默特.奧茲醫師(Mehmet Oz),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兼外科副主任
狄帕克.喬布拉的每本著作都很精采。這次他與魯道夫.譚茲合著了《超腦零極限》,這本可以輕鬆閱讀的著作一定能幫你發揮最大潛能。──賴瑞.金(Larry King),名主持人
充滿說服力的內容探索最先進也最具爭議的議題,建議讀者如何有效開發心智,以便引導大腦用對健康有益的方式運作。《超腦零極限》一書中的故事與科學原理,闡述了內在感知如何讓我們擺脫自動駕駛模式,打開通往新生活的大門。在這樣的新生活裡,我們將與自己和我們身處的廣大世界有更豐富的連結。何不趁現在創造一個更幸福、更有意義的人生?──丹尼爾.席格醫師(Daniel J. Siegel),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第七感研究中心執行長兼教授;《第七感》(Mindsight)作者
考慮周延、引人入勝、平易近人……一本能幫助許多人改善生活的書。解讀大腦之謎,拆穿最常見的迷思,同時提供有力又實用的做法,幫助讀者找到屬於自己的超級大腦。如果想讓自己最有力的工具保持健康、長壽,發揮最大潛能,一定要看《超腦零極限》。──狄恩.歐尼斯醫師(Dean Ornish),預防醫學研究學會創辦人兼主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系臨床教授;《歐尼斯光譜保健法》(The Spectrum)作者
驚人巨作……請仔細閱讀,再用全新的超級大腦吸收內容。──韋恩.戴爾博士(Wayne W. Dyer),《正能量修成手冊》(Wishes Fulfilled)作者
整合心智與大腦科學所產生的智慧,喬布拉與譚茲提供了重要而實用的建議,能幫助我們促進幸福,過著更有意義的人生。──威廉.摩布利醫師(William Mobley),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主任
《超腦零極限》是一本大腦的使用者手冊,立論依據並非過時的資訊,而是世上最先進的研究結果,為讀者提供全新的不同觀點,而且確實有效!從過度肥胖到憂鬱症和焦慮症,能幫助各種類型的自我療癒。請閱讀此書,它一定會改變你的信念、行為與人生。──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恩寵與勇氣》(Grace and Grit: Spirituality and Healing in the Life and Death of Treya Killam Wilber)作者
在這本精采的著作中,喬布拉與譚茲清楚說明現代科學界最先進的突破,如何幫助你充分利用神奇的三磅宇宙。──拜倫.卡拉蘇醫師(T. Byram Karasu),愛因斯坦醫學院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尼采說:「人類是唯一需要被鼓勵努力活下去的動物。」精準地點出人不認識自己的神奇,未認知到人本身就是奧祕與奇蹟。兩位各有專精的作者,駕馭豐富的大腦科學新知與靈性洞察智慧,給出了確實可行的應用技巧,足以令人當下活得更好,不愧為一本希望之書。──廖閱鵬,美國催眠治療師學會催眠導師
作者簡介
狄帕克‧喬布拉醫師(Deepak Chopra)
當代最具原創力的思想家,著有《福至心靈─成功致勝的七大精神法則》、《世界在你之內》、《陰影效應》等六十五部以上著作,包括多部《紐約時報》暢銷書。蓋洛普公司(Gallup organization)的資深科學家,接受過內科與內分泌科的醫學訓練,是美國醫師協會及臨床內分泌醫師學會的會員,擔任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主管課程的兼任教授,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商學院的傑出商管學者。從1997年開始,每年都在「內科醫學研習營」(Update in Internal Medicine)擔任講師,該活動由哈佛醫學院、繼續教育中心與貝絲以色列女執事醫學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的醫療部共同籌辦。
魯道夫.譚茲博士(Rudolph E. Tanzi)
哈佛大學約瑟夫與蘿絲甘迺迪獎助神經學教授,麻州綜合醫院遺傳學與老化研究部主任。譚茲博士從1980年代開始研究神經疾病的遺傳學,並分離出第一個阿茲海默症基因,後來又繼續發現數個其他基因;他是「阿茲海默症基因計畫」的領導人,目前正在開發有希望治癒阿茲海默症的新療法。譚茲博士是數十個編輯與科學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也是「治療阿茲海默症基金會聯合研究團隊」的主持人。譚茲博士獲獎無數,包括阿茲海默症研究的兩項最高榮譽:大都會壽險獎(Metropolitan Life Award)與波坦金獎(Potamkin Prize)。譚茲博士被列為「哈佛百大最具影響力畢業生」,並且被喬弗瑞比恩基金會(Geoffrey Beene Foundation)選為「科學界搖滾巨星」。他也參與了美國國內研究阿茲海默症影響的國家委員會與聯邦委員會。譚茲博士共同著作了四百多篇科學研究論文與篇章,此外他也是《失竊的靈魂:阿茲海默症的遺傳祕密》(Decoding Darkness: The Search for the Genetic Causes of Alzheimer’s Disease)一書的作者之一。
譯者簡介
隋芃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畢。從事翻譯十餘年,熱愛閱讀與旅行。
相信人類的靈魂只是來地球短暫旅行,有一天,我們終將再相遇。
譯作有《源場:超自然關鍵報告》等。
【作者序】心智是騎士,大腦是馬,而握著疆繩的是你 狄帕克‧喬布拉
【作者序】支配大腦,就能支配你的現實──突觸,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希望 魯道夫.譚茲
Part1 開發人類最大的天賦
大腦很強,你的能力更強。
如果你想要的是無所不能,就要讓大腦相信,你真的無所不能。
1 零極限,大腦的黃金時代
人類大腦最獨特的一點,在於只要它覺得自己可以做到,就一定可以做到。要記住,大腦隨時都在偷聽你的思想,而且邊聽邊學習。
.大腦扮演的四個角色
.心智跟大腦,一種全新的關係
.超級大腦的超級任務:使用大腦的方式決定了你的未來
2 強者恆強,打破大腦的五大迷思
當我們記不住把鑰匙放在哪裡時,不見得是老化的現象,而是缺乏學習,因為一開始我們就沒有學習或記住鑰匙的位置。
.迷思1:受傷的大腦無法自我療癒
.迷思2:大腦配置無法改變
.迷思3:大腦的老化難以避免且無法回復
.迷思4:每天會有數百萬個腦細胞死亡,死去的腦細胞無法被取代
.迷思5:原始反應凌駕於高等腦之上
超腦的解決方案1:記憶力衰退
3 超腦的各路英雄
你要學的是愛因斯坦使用大腦的方式,還要像個新生兒一樣吸收及整合各種資訊,最後還要效法佛陀擴大你的意識。
.超腦一號英雄:適應力英雄
代表人物:愛因斯坦
.超腦二號英雄:整合力英雄
代表人物:新生兒
.超腦三號英雄:擴展意識的英雄
代表人物:佛陀
超腦的解決方案2:憂鬱症
Part2 創造現實 109
控制心與腦的連結,就能改變一切。擺脫大腦的自動駕駛模式,主動出擊,美夢就能成真。
4 你的大腦,你的世界 110
你的願景決定了你的人生方向,但首先它必須啟動大腦,然後才會有行動、各種可能性、機會、好運氣,以及實現夢想所需要的一切因素。
.你不是你的大腦,你是大腦的主人
.無意識、覺識與自我覺識
.蜘蛛很噁心?你被我執的干擾操控了
超腦的解決方案3:肥胖
5 無限升級,你的大腦正在演化
超憶症、超讀症、超多語……,這些讓人瞠目的超級表現,證明了我們為大腦設定的標準實在太低了。身為人類,我們可以把標準提升到超越以往的高度,讓有意識的演化,發展出超級大腦。
.那是誰的臉?
.本能、情緒、智能及直覺,一分為四的大腦
.最原始的人類大腦──本能腦
超腦的解決方案4:焦慮
6 情緒腦:處理情緒與記憶的中樞
每種情緒都有個名字,比如羨慕、妒忌、驕傲等等。人類熱中為情緒命名,因為整個人類世界都圍繞著情緒建立起來。
.大躍進之前
超腦的解決方案5:個人危機
7 從智能到直覺
智能腦幫我們分析狀況,直覺腦幫我們做出瞬間判斷與決策。你靠分析股市行情賺錢,是智能腦的功勞;你會一見鍾情,則是因為直覺腦牽線。
.有意識地運用智慧──我們的智能腦
.珍視人類的價值──直覺腦
.催生超級大腦:整合四重大腦
超腦的解決方案6:找出你的個人力量
8 尋找永恆的幸福
幸福也有保鮮期?為什麼許多人都不相信有永恆的幸福?既然我們是天生的現實創造者,當然就能主動打造自己的天堂。
.天堂也可量身定做
.實際運用
.建立關聯
超腦的解決方案7:自我療癒
Part3 謎團與承諾 291
終止老化,大腦的微整型每天都在發生……
新老年運動要許你一個應允之地,讓你不用再勉強不服老。
9 訓練大腦對抗老化
老化開始得不知不覺,一旦開始就不會停止,白頭髮、皺紋、鬆垮的皮膚、逐漸消失的記憶……。現在你可以喊停,拜神經學與心理學的研究之賜,一個自然的抗老化運動正在成形。
.未知因素1:老化非常緩慢
.未知因素2:老化獨一無二
.未知因素3:老化是無形的
.預防與風險
.有意識的生活形態選擇
.如果不老化,追求永恆是否能成真?
超腦的解決方案8:壽命最大化
10 在終點之前,開發大腦之旅
一旦心智清醒過來,看見了光明的同時也面對了現實,大腦就會展開生理上的轉變。張開靈魂之眼看世界,可以重塑大腦的神經迴路,讓你能洞徹假象,擁有更多的身體自主性。
.甦醒的大腦
.開悟:一連串的內在體悟
.證據在哪裡?
.「正念」之道
.自我中心:想法與行動都由「我、我的」掌管
超腦的解決方案9:找到上帝
11 真實的錯覺
我們的五種感官所接收的信息,有可能遭到扭曲而呈現全然不同的世界樣貌。因此,我們無法證明眼前所見的一切就是事實。反之,既然感官可以愚弄我們,我們也可以反其道而行,自己創造現實。
.建立自我
.追逐那道光
.大腦之外的意識
謝辭
作者序
心智是騎士,大腦是馬,而握著疆繩的是你 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
超級大腦的完整影響,可能還要幾十年後才會被人了解。我們先請讀者跟大腦建立新的關係,試著支配大腦錯綜複雜的神奇能力。最能駕馭大腦的人,也是一個具啟發能力的領導者,我們希望你能更加接近這樣的角色。如果你能做到,你將會是推動未來前進的浪潮,把人類大腦的演化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神經科學依然沉醉於屬於它的黃金年代,一股腦兒地尋找跟特定行為相對應的大腦活動區。這個計畫成果豐碩,但也不乏矛盾;當你試著把心智簡化成一種生理機制,矛盾必然會發生。人類不是被大腦操控的木偶,但神經科學家卻依然無法做出最後決定。例如,最近的藥物成癮研究把焦點放在古柯鹼、海洛因與甲基安非他命對嗎啡類受體 所造成的傷害。這種傷害被認為是永久性傷害,而且會讓人渴望更高劑量的藥物。每一個有毒癮的人吸毒吸到一定程度後就不會再有快感,繼續吸毒只是讓自己感覺正常而已。
這個殘酷的情況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是藥物支配了吸毒者,而不是吸毒者支配了藥物。有些專家引述此類研究,宣稱毒癮不可能戒除,因為有毒化學物質會緊抓著吸毒者不放。但是成功戒毒的大有人在,他們挺身與遭受蹂躪的大腦對抗,成功發揮了意志力。「我可以打敗它」,這樣的吶喊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但是這個吶喊來自心智,而不是大腦。這展現的是選擇及自由意志。神經科學家不喜歡選擇與自由意志,所以我們非常努力地想透過這本書讓大家再度重視它們。
我們的第二個目標是讓大家相信高階意識的存在。我很高興能有機會與一位傑出的研究者合作,因為現代人顯然需要事實佐證才願意接受啟迪。事實就在眼前,而且多得不得了。大腦會跟隨心智的引導,甚至一路走向上帝。在大腦送出的所有訊息之中,最微妙的訊息雖然靜默無聲,卻暗示著神性的存在。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這些訊息,因為沉默在嘈雜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被忽略。此外,昌明的科學也讓大家更難以去相信上帝──這個在實體世界中不留痕跡的無形存在──是真實的。
如果你凡事只用有形證據來測量,世界上有太多無形的東西會被你忽視,比如愛與同情心。完成這本書之後,我終於理解:對再平凡不過的生活來說,上帝並非奢侈的存在或附加的存在。在宗教組織之外(雖然已有許多人摒棄了宗教),人們需要意識做為源頭。
如果什麼都沒有,我們將會像第一部《超人》裡的女主角露易絲‧連恩一樣,從摩天大樓頂端被拋下來,一路往地面墜落。看見她墜樓的克拉克.肯特衝進電話亭,第一次換上他的超人裝。他一飛衝天接住露易絲,說道:「別擔心,小姐,我接住妳了。」露易絲害怕地睜大眼睛,她大叫:「那誰來接住你?」
同樣的問題也適用於意識。它需要某樣東西或某個人的支持,而這個某人就是無限的意識,我們一向稱它為「上帝」。如果沒有上帝,祂就必須被創造出來。為什麼?請仔細想想「大腦第一」的理論,倘若意識真的像這個理論的擁護者所說的只是源自大腦裡的化學交互作用,所以我們根本不需要上帝。原子跟分子自己就能把心智照顧好。
但是我們的論點是大腦不可能創造意識。從來沒有人能證實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讓鹽、葡萄糖、鉀和水學會思考。現代人覺得古人崇拜樹靈、山神、圖騰等神靈是原始、民智未開的表現;沒錯,我們的祖先認為凡是物體都有心智,但神經科學宣稱思想來自大腦的化學物質,這不也是一種萬物有靈論嗎?
事實恰恰相反‧是意識(心智的無形代理人)創造了大腦,而且打從第一個能感知這個世界的生物出現以來,一直都是意識在支配大腦。隨著意識的演化,它會調整大腦來配合它的目的,因為大腦是心智唯一的有形代理人。
用這種方式扭轉神經科學的見解,一開始當然會令人震驚,但是這麼做能讓上帝重生(當然上帝從未死去)。請你暫時放下你對上帝原本的想像,然後想像一個所有特質跟你一模一樣的心智。它會思考,會創造;它喜歡各種新的可能性;它能愛也懂得愛,而且它最愛的就是生命本身。這就是上帝的心智。這個心智之所以具有爭議性,是因為它沒有固定的位置。它跨越所有疆界,無邊無際。它無所不在,超越過去、現在和未來。每一個靈性傳統都認為這就是上帝。然而,這樣的觀念已隨著時間消逝,現在我們把上帝當成信仰,而非一個本該如此的事實。
心智一直都在,而且瀰漫了整個宇宙。如果這個想法太難接受,那就想想中世紀用天然磁石來航海的人:磁石吊在線上,指著北方,是原始的指南針。如果你告訴那時候的航海員磁力無所不在,不是只存在一顆石頭裡,他會相信你嗎?
今天我們假設每個人都有心智,它就像握著磁石的航海員一樣緊握著一片珍貴的意識。但事實上,我們共享著同一個心智,雖然它存在於每一個小小的人類身上,卻沒有失去無邊無際的狀態。
我們與自己的想法和渴望緊密相依,所以才會常把「我的心意」(my mind)掛在嘴邊。但意識可能是一種場域,就像電磁場一樣,蔓延全宇宙。這些電子訊號滲透進大腦,但是我們不會說「我的電力」,而是說「我的心意」。量子物理學的先驅歐文.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曾在不同的場合針對這個議題直接發表看法,以下是其中三個:
「分割或增加意識毫無意義。」
「事實上,只有一個心智。」
「意識是沒有複數狀態的單一存在。」
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還是太抽象,可以想想雖然我們為了方便而把空間跟時間切割成小段,但其實宇宙只有單一的空間和時間。
總有一天科學會追上這些議題。這是無可避免的,因為事情已經起了頭。丟一顆石頭到池塘裡,沒人知道漣漪會擴散到多遠。一個多世紀前推動量子革命的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曾說過一句奇妙又神秘的話:「宇宙早已知道我們即將到來。」心智場至少跟宇宙一樣年代古老,而人類大腦卻是演化的產物。大腦接下來將會如何演化?沒有人知道,但是我願意相信下一步就是大躍進,好讓我們都能接受源自古梵文的一個詞:Aham Brahmasmi,意思是「我是宇宙」。這看起來像是跳回到過去,但是吠陀先知的這句話出自一個更高層次的覺識。無論經過多少時間,「我是誰?」都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大哉問。如果現代人能追上古老的智慧,必能造成驚人的結果。有何不可呢?
無論是佛陀、耶穌、聖哲或開悟的印度智者,他們的大腦都已到達一個高度,足以啟發好幾世紀的人類。但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大腦跟現在任何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毫無二致。佛陀的大腦跟隨心智的引導,這就是為什麼每個偉大的靈性導師都宣稱任何人都能完成他們走過的旅程。問題在於你是否願意跨出第一步,並留意大腦接收到的微妙訊號。既然我們的大腦已經調諧到量子的層次,當然能接收到宇宙的任何訊息。所以,上帝並未偏心偉大的聖徒、賢者與先知,他們只是比你我更勇敢,大膽跟隨引領他們找到覺識源頭的線索。
如果過去那些受到啟迪的智者精通科學語言,他們可能會說:「宇宙是一個不停流動著、不可分割的整體。」當然這句話不是古代聖哲說的,而是出自一位有遠見的英格蘭物理學家大衛.波姆(David Bohm)。這句話的意思等同於「你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的同一個地方兩次」。神祕的謎團搖身一變,成為科學上的假設。
我是一個樂觀的人,我希望能在十年後看見意識被科學全面的接受。把我們困在凡塵俗世裡的障礙,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有些障礙把世界區分成「裡面」跟「外面」;有些障礙把人類心智獨立出來,視為宇宙獨一無二的產物,並認為若少了人類心智,宇宙就沒有了智慧──這就是現行宇宙論的主張。然而,思辨的火花讓越來越多的宇宙學家開始大膽探索新方向,這個新方向是:宇宙擁有智慧、創造力及自我覺識。這樣的宇宙的確會知道我們即將到來。
本書觸及了許多困難的觀念。不過,有一個觀念是其他觀念的基礎,那就是:創造實相是每個人的任務。這個世界沒有真實的樣貌,也不可能永遠固定不變。實相會不斷演化(謝天謝地),最大的線索就在你的大腦裡。實相一個接一個被裝進大腦裡,爬蟲腦的實相還在我們的大腦裡,但是透過演化,它被納入更高階的實相中,每一個實相都對應到一個新的生理結構。
此時此刻,每一個人的大腦都映照出自己的實相。你的心智是騎士,你的大腦是馬。騎過馬的人都知道馬會畏怯,會抗拒轡頭,會害怕,會停下來吃路邊的青草,或是快速衝回家。騎士緊緊抓牢韁繩,但是大部分時候情況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當原本的印記、衝動、驅動力和習慣想要反客為主時,就會出現這些插曲,這時候我們會緊緊抓住大腦的韁繩。馬兒再怎麼橫衝直撞,瘋狂的程度都比不上大腦。藥物上癮、精神分裂症與許多其他病症的生理偏差,都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多數時候,主控權都在心智手裡。我們一直都握有意識的控制權。大腦一旦受到啟發,潛力無窮無盡。如果有人因為不相信有超級大腦而背棄它,那就太可笑了,原因是:如果你能看見自己尚未開發的潛力,就會明白你已經擁有了一顆超級大腦。
作者序
支配大腦,就能支配你的現實 ──突觸,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希望 魯道夫.譚茲(Rudolph E. Tanzi)
把心智與大腦連結起來是很棒的事,一旦兩者之間失去了關聯,情況就會變得很可怕。我的專業領域是研究大腦的黑暗面,在「阿茲海默症基因計畫」中,我的實驗室持續尋找相關基因,目前已找到一百多個與最常見、最嚴重的失憶症有關的基因。寫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後退一步用較寬廣的角度來思考大腦。你對心智了解得越多,你的大腦研究就會出現更多新的形態與可能性。
癌症研究者急切地想找到治癒癌症的方法,他們背負的時間壓力之大不亞於阿茲海默症。隨著平均壽命增加,阿茲海默症患者也會越來越多。美國已經有五百多萬名病患,全球患病人數有三千八百萬。如果無法發展出預防療法,到了2040年,美國的阿茲海默症患者預計將會超過一千四百萬人,而全球則超過一億人。
目前的基因研究是最有希望根除阿茲海默症的做法。如果能找出影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的所有基因,就能及早可靠地預測某個人的患病風險。風險最高的人,可能必須在三、四十歲就接受症狀前檢驗,因為在記憶力衰退的症狀真正出現之前幾十年,大腦就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了。在阿茲海默症殘酷的推展過程中,大腦的記憶與學習能力都會遭到破壞。我們當前的希望是能為高危險族群找到療法,在失憶症出現之前中斷阿茲海默症繼續發展。
一旦找到有效的藥物,我們希望能趕在認知衰退的臨床症狀出現之前預防阿茲海默症。這種所謂的「藥物遺傳學」(pharmacogenetic)策略,依據的基礎是「早期預測─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如果能把這三種做法連結起來,或許就能在阿茲海默症出現前加以預防。這種全面性的策略可追溯到在襁褓期施打天花疫苗的年代,後來又延伸到不吸菸來預防肺癌。同樣的策略也適用於其他與年齡有關的常見疾病,例如心臟病、癌症、中風和糖尿病。
阿茲海默症跟生活形態有沒有關係?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完整的答案,但是我個人認為有此可能。心智是我們的下一個希望,生活形態的任何改變都是從心智開始。一開始你必須具備改變的意願,然後你必須帶領大腦製造新的神經網路來支持你的決定。我們已經知道大腦適用「不用就會消失」的原則,尤其是想要一輩子保持敏銳和完整的記憶力更是如此。我跟狄帕克攜手合作,深入研究心智與身體的關聯。當我們想出「大腦理想的生活形態」時,並不專指阿茲海默症,也不認為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是因為錯誤的生活形態而罹病。大部分的疾病都是基因與生活形態的綜合結果,但是有些遺傳因子光靠健康的生活也難以克服。
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有增加或減少阿茲海默症風險的基因變異,這些基因變異搭配環境因素,就會決定你今生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有多高。主要的風險因子涵蓋各種可能,包括沮喪、中風、大腦創傷、過胖、高膽固醇、糖尿病,甚至連寂寞也是風險因子。
影響阿茲海默症致病風險的基因分為兩類:一是必然性基因,二是易感(易致病)基因。有一小部分的患者(不到百分之五)患病時不到六十歲,通常是三種相關基因的其中一種發生突變,這三種基因已被我跟同事發現。帶有這種遺傳型突變的人幾乎都會在四、五十歲時發病,幸好這種基因突變很少見。大多數的案例是六十歲以後才發病,病患身上的基因變異會影響他們的易致病性。這些變異不代表他們一定會發病,但是這種基因變異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或降低致病風險。
好消息是在多數的阿茲海默病例中,生活形態有可能戰勝基因遺傳。大部分與年齡相關的常見病症都有類似的基因圖譜,例如心臟病、中風與糖尿病。特定的行為能否對應大腦活動的特定模式,進而及早治療?有些自閉症研究人員也在問這個問題,他們想知道能否在幼兒出現自閉症跡象之前,就從幼兒抬頭的特定方式看出自閉症的前兆。民眾還不知道大腦研究最大的進展之一,就是把焦點從突觸(兩個神經元的接觸點)轉移到網絡。數十年來,神經科學一直專注研究單一突觸如何運作,這方面的研究既辛苦又費力。想像一下試著在閃電出現時讓它停下來,只是這種閃電比天上的閃電還要微小數百萬倍。重要的突破來得很慢,他們冷凍大腦組織,取出後來稱之為神經傳導物質的訊息傳遞分子。神經傳導物質羥色胺與多巴胺的研究,使各種病症的治療有長足進步,包括憂鬱症與帕金森氏症。
但是研究突觸的進展卻很有限。舉例來說,憂鬱症就分為好幾種類型,每一種都有它獨特的化學特質。但是廣效的抗憂鬱藥物不是針對某種類型的憂鬱症對整症下藥,即便病患都有悲傷、無助、疲憊、睡眠不規律、食欲不振等症狀,A患者與B患者的憂鬱症也可能類型不一樣,因為憂鬱症所形成的神經網路會因人而異。
所以才會出現一種系統化的方法,觀察的是整個網絡模式而不止是突觸。這就像檢查家裡電箱裡的保險絲,跟你檢查整間屋子的配電系統是不一樣的。但是你的大腦不是配電系統,它的神經網絡是有生命的、動態的,而且緊密交織的,如果其中一條線路出現變化,整個神經系統都會與之呼應。
聽起來也許抽象,但是神經網絡理論確實開啟了許許多多的可能性。我們主張大腦是一個流動的過程,而不是東西。因為思想與感覺都是流動的過程,就像看靠兩個鏡像宇宙一樣(無意識的心智可被視為跟「黑暗」物質與能量一樣,神祕地控制著這個宇宙所發生的事件)。你的神經元會跟發生在你身上的任何事情同步,連你的基因也參與其中。你的基因並非端坐在每個細胞裡冷眼旁觀,而是會根據你生命中所發生的各種事件去開啟和關閉,改變它們的化學輸出。行為形塑生理機制,以這個觀念所進行的研究,已經證實生活形態的正面改變,包括飲食、運動、壓力管理與冥想,會影響四百到五百個基因,說不定更多。
該怎麼做才能預防或阻止阿茲海默症發生呢?遵循對許多病症都有好處的生活形態是個著手的好方法,就從運動開始吧。我有一位好同事叫山姆.西索迪亞(Sam Sisodia),他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種入人類阿茲海默基因的老鼠),讓老鼠每晚用滾輪跑步可以大幅降低大腦病變。運動確實可以促進大腦降低乙型類澱粉蛋白的基因活性 。流行病學研究也證實適度運動(每週三次,每次一小時)可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有一個臨床實驗指出,在發病後每週做兩次六十分鐘的劇烈運動可以延緩阿茲海默症的發展速度。
第二個關鍵是飲食。基本原則就是:對心臟有好處的飲食,對大腦也有好處。使用大量初榨橄欖油的地中海飲食,搭配適量紅酒與黑巧克力,可以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而更簡單的預防方法是少吃。在動物實驗中,限制熱量攝取能增加壽命,減少大腦病變(最近也有一說:初榨椰子油能治療和預防阿茲海默症,但是尚待更多數據佐證)。
閱讀本書,你將學會第三種方法。這是一種智能上的刺激,可以刺激大腦生成新突觸。每一個新突觸都能強化原來的突觸。就像你把錢存在銀行裡一樣,生成越多的突觸,就越不容易在罹患阿茲海默症之前把突觸用光。阿茲海默症會找上各種教育程度的人,對高中輟學生和博士一視同仁,有些研究指出教育程度越高越不容易患病。但也許比智能刺激更重要的是參與社會的程度,社會互動的程度較高,患病風險就較低;而寂寞則被列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子之一。
如果阿茲海默症能像癌症一樣被治癒,那就太棒了。十年前的癌症治療重點是早期發現,然後用藥物、放射線與手術治療。美國中央疾病管制局在二○一二年所做的估計,約有三分之二的癌症可透過積極的生活形態、避免過度肥胖和不吸菸來預防。其他癌症中心的評估數據更高,在九○%到九五%之間。
化學、基因、行為與生活形態等各個戰線都出現了進展的跡象,這點令人相當興奮。但是這些跡象,不足以讓我寫一本超級大腦的書。在我這個領域裡,只要技術純熟,且能在某種疾病一個非常特定的小部分嚴謹分析,開拓屬於自己的科學優勢,就能獲得成功。你只要停止推測,奉行「閉嘴,計算!」這句格言,就可以在科學界走得很長遠。自然科學對它的地位引以為傲,但是我也曾親眼見過這種自豪變成傲慢自大,尤其是對於有人想用形而上學與哲學來發展科學理論時。這種對無法計算或約化成數據的事情嗤之以鼻的普遍心態,我認為說穿了就是心胸狹隘。就算心智無形又難以捉摸,科學也不能漠視,何況科學本身還是心智的產物呢?所有最偉大的科學發現,通常都源自於過去的白日夢。
超級大腦是兩位嚴謹、有醫學背景的調查者努力的成果,我們盡可能深入去探看心智與大腦的關聯。對一個「硬底子」的大腦研究者來說,要採取「意識第一」的立場是非常大膽的一步;但是我漸漸演化的思想帶領我走到了這一步,就像在我之前的偉大人物懷爾德.潘菲與約翰 .埃克爾斯爵士 .一樣。我認為神經科學家不能忽略意識這個介面,因為一味堅持「大腦第一」只是在保護地盤而已,有違科學家追求真理的精神。
事實是,意識不只是大腦裡的電子互相碰撞而已。我投入阿茲海默症的研究是為了解決一個生理難關,但同樣重要的驅動力是我的同理心,尤其是在我看過祖母罹患阿茲海默症而過世之後。發病時,不管是患者本人或親友都非常絕望,就算是早期,症狀也令人害怕。最初是「輕微認知障礙」,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但是出現時的影響卻一點也不輕微,因為病患會開始記不住日常活動,也沒辦法一心多用。到了連文字都很難以記憶的時候,說話和書寫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但是更可怕的是那種上不了岸的感覺,一旦發病,就會一步步邁向死亡。舊的回憶消失,新的回憶也無法形成。最後病患連自己生病了也不知道,這時候的照顧責任會落在近親身上,據估計現在約有一千五百萬名無償的照顧者。這個可惡的心智小偷,讓許多人受盡痛苦。
親眼目睹過這個疾病衝擊的人都會同情不捨,但是我們可以把憐憫與絕望變成截然不同的觀點。何不將阿茲海默症當成一種鞭策與激勵,在老化到來的幾十年前用最好的方式來使用我們的大腦?阿茲海默症扼殺了老年人度過充實生活的夢想。在打敗這個疾病之前,我們每個人可以打贏另一場仗,那就是從童年開始就好好利用大腦。這就是超級大腦的願景,也是這本書對我最重要的意義。
身為物種之一,我們每天都應該對大腦這個神奇的器官心存感激。你的大腦不只是把這個世界傳送給你,也為你創造了這個世界。如果你可以支配大腦,就能支配你的現實。一旦心智釋放深層的力量,你就能擁有更強大的覺察力、更健康的身體、更快樂的個性與無止境的個人成長。關於大腦的再生與重塑能力,未來一定會有讓我們驚訝的新發現。重塑是生理上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只是回應心智的意圖。我們不能忘了這個真相:人類因心智而存在,而大腦為心智服務,就像一個最忠心又親密的僕人一樣。
心智跟大腦,一種全新的關係 一九五五年,當七十六歲的愛因斯坦辭世時,世人對這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腦袋充滿了好奇。當時普遍認為愛因斯坦的天賦異稟一定有某種生理上的原因,所以就解剖了他的大腦。愛因斯坦的大腦推翻了大腦越大、思考能力越強的期望,因為他的大腦重量比平均值還輕了一○%。那時正是開始探索基因的年代,關於新突觸連結(synaptic connection)如何形成的先進理論,還要再過幾十年才會出現。 雖然我們看不到基因如何運作,但是可以觀察神經元的特化突起──軸突(axon)與樹突(dendrite)的生成,這是能讓腦細胞彼此連結的線狀延伸物。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直到生命結束之前,大腦都會不斷形成新的軸突與樹突,這種特質為防止退化帶來無窮的希望(大腦產生這類新連結的能力十分驚人,即將出生的胎兒每分鐘會長出二十五萬顆腦細胞,相當於每分鐘形成數百萬個突觸連結)。 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跟當年急著告訴全世界愛因斯坦擁有古怪大腦的記者一樣天真,因為我們仍舊把重點放在生理特性上,人類與大腦之間的關係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想想學校裡那些充滿挫折感的學生,每間教室裡都有這樣的學生,他們通常會坐在最後一排,行為模式令人鼻酸。 首先,他們會試著迎頭趕上其他孩子,但失敗之後,不管是什麼原因,都會開始感到氣餒。於是他們不再努力趕上那些成功的孩子,下一個階段就是透過行為來發洩,例如發出噪音搗亂或惡作劇來引起注意,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關注,就算是負面的關注也好。慢慢的,這些孩子會發現這麼做毫無益處,發洩的行為只會帶來更多的否定與處罰。這時就會進入最後階段:陰鬱的沉默。他們不再努力跟上課業,其他孩子則覺得他們反應又慢又笨,跟大家格格不入。學校變成令人窒息的監獄,而不是充實生命的場所。 這種行為的循環模式,對大腦的影響不易察覺。我們現在知道嬰兒出生時,大腦的發育已達九○%,而且已形成了數百萬個備用的突觸連結。剛出生的頭幾年,幾乎都在排除未使用的連結,以及建立新連結來學習新技術。我們可以推測,總是充滿挫折感的孩子中止了這個撿選及重建的過程,他們沒能學習有用的技術,所以未使用的大腦部位就日漸萎縮了。沮喪會造成全面性的影響,包括大腦、心理、情緒、行為與未來人生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