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生命高峰:與偉大心靈同行 | 美妙體態瑜珈在你家 - 2024年6月

攀生命高峰:與偉大心靈同行

作者:余達心
出版社:校園書房
出版日期:2014年07月04日
ISBN:9789861983882
語言:繁體中文

  五位偉大的心靈,
  五個捨己為主的生命典範,
  將再次挑戰你穿上塵封已久的登山鞋,
  跨出信心的步伐,更深、更真的為主而活!


  邀請你拿出最深切的熱情,
  和偉大心靈一起攀登生命高峰!

  人生好比一位登山者的遠行。我們四處尋找心中的那一座山脈,渴望哪天背上行囊跨出步伐,努力揮灑汗水,跨越蜿蜒路程,最終歡喜地踏上巔峰。每個人心中的那座山都不盡相同。多數人攀爬的是事業、家庭、名譽;但是,也有一些人走出了他人意想不到的方向,歷經峰迴路轉,最後抵達前所未見的終點。

  本書所談論的五位偉大心靈,就如同那些勇敢堅毅的登山者。當他們在生命轉折處與神相遇,便決意懷抱不同於世界傳統的心志,毅然攀登那座屬於耶和華的山。加爾文在學校研究神學,卻被神呼召去改革國家的信仰文化;愛德華茲被迫辭去教會牧職,卻目睹神大能的計畫,引爆了信仰復興的風潮;祈克果原先夜夜笙歌,卻因著神的愛徹底悔改,竭力呼喚世人歸回基督;潘霍華專心訓練基督精兵,卻一再被神催逼,最後為了國家和教會犧牲生命;德蕾莎修女出身富裕,卻被神感動去擁抱世上最貧窮困苦的人。

  這五位偉大的心靈,有人說他們偉大,也有人說他們傻;有人說他們自找麻煩,也有人說他們義無反顧。儘管如此,他們都認為自己被主牽引,都是祂的恩賜。為何他們如此心甘情願地為主擺上?為何他們如今仍是眾信徒心中的生命典範?翻開這本書吧,或許你會藉此找到最真實、最震撼的答案,也將重新找回內心沉浮已久的勇氣,再次立志攀登那座屬乎耶和華的山!

  我深深地領悟到:深厚的信仰反思,原來是敬虔生命的一大動力。事實上,神學與敬虔生命是彼此互動的。當人愈深地認識上帝榮耀的屬性、祂浩翰的恩典,以及自己墮落的深重,他便不得不充滿敬畏與感激,敬虔便由此而生,推動人進一步更深地認識上帝,並與祂契合。──本書自序

  跟隨上帝迷人的地方之一,
  就是可以遇見一些很特別的人。
  如果有機會多認識這些特別的人,
  將會對我們的生命帶來極其豐富的收穫。

  本書所談論的五位偉大心靈,
  都在基督教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又獨特的位置。
  他們的生平歷程、神學立論與終極關懷,
  是我們學習信仰的美好見證,
  更是激勵我們捨己為主的生命典範。
  即便經歷時光的流逝,
  上帝仍然繼續藉他們的生命向世界發出呼喚。
  而我們也將再次,重新聆聽,重新立志跟隨。

作者簡介

余達心

  早年畢業於福樂神學院,獲道學及神學碩士學位的余達心博士,對華人基督教信仰群體一直懷抱著一份真誠的關懷。他曾於香港參與創立中國神學研究院(1975年),其後赴英國深造,於一九八一年獲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再回港投入中神的事奉,並於二○○七至二○一三年出任院長一職,全力投入訓練門徒的事工。在繁忙的服事之中,余博士又協助香港浸會學院成立宗教及哲學系,並且到校授課教學,盼望引導更多的人明白信仰,生命歸主。余博士於二○一三年七月獲愛丁堡大學頒授榮譽神學博士學位。

  畢生投入於華人神學教育的余博士認為,神學教育是為了訓練信徒成為委身基督的傳道者,以神的話語和生命來轉化黑暗的世界。因此,舉凡文化、社會、倫理、科技等議題,余博士都不遺餘力地透過寫作,將其所學與終極關懷與人分享。余博士已出版著作有《聆聽上帝愛的言說──教義神學新釋》(卷一)(基道)、《基督教發展史新釋》(改革宗翻譯社)、《自由與承擔──文化危機與重建的思索》(基督教文藝)等。

自序 信得深、活得真,與偉大心靈同攀生命高峰
第一章 自我否定的悅樂:加爾文的神學與敬虔生命
第二章 融於上帝的榮耀中:愛德華茲對聖靈大能的感悟
第三章 清心以志於一事:祈克果的神學與敬虔
第四章 擁抱重價恩典:潘霍華於絕地中的先知本色
第五章 讓愛燃亮生命:德蕾莎修女
附註

作者序

信得深、活得真,與偉大心靈同攀生命高峰

  在接近五十年的基督徒生活中,筆者愈來愈確切地體悟,惟有信得深,才會活得真,活得灑脫,活得精彩。膚淺的信仰是今日不少信徒的心靈死症。他們信主後,只浮沉於信仰的淺灘而不敢進到水深之處,又或只肯停留在個人經歷的層次,而不肯往高處行。結果造成信仰不冷不熱、似有若無;一二十年過去,仍在信仰的初階原地踏步;信仰生活沉悶乏味,彷如雞肋,令人沮喪。這種情況相當普遍,令人擔憂。誠如斯托得(John Stott)所言:「今日教會廣闊三千里,深度卻只有一寸。」信仰的膚淺正是今日教會的危機。

  此書的寫成始於二○一○年,當年筆者重讀祈克果(Søren Kierkegaard)的《今日的時代》(The Present Age)及《恐懼與戰慄》(Fear and Trembling),深受他對真理的執著所感動。祈克果一針見血地道出了現代基督教的屬靈狀況。他看到的基督教表面上「香火」依然鼎盛,實際上卻了無生氣、枯歇不堪;對不少信徒來說,基督教信仰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可有可無,搆不起什麽激情,更不要談自我否定,為信仰作出捨己的抉擇或行動。他如此寫道:「革命的年代是行動的年代,而我們的年代卻是廣告與宣傳的年代……但求營造出一種印象,大家便感到得著了,滿足了……很難想像今日年輕的一代會因信仰而拋下世界,每日活出自我否定的生活……今日的世代沒有激情,沒有價值,有的只是了無生命的意念、表述。」幾乎在同一時間,有人送我一本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Come Be My Light),開卷後竟停不下來,深深被德蕾莎修女單純的順服與捨己所吸引,在她身上看到基督信仰的燦爛。

  就在此時,香港浸信會大學邀請我主講二○一一年的《篤信力行講座》,我便決定以《放下‧自在──與偉大心靈同攀屬靈高峰》為題,答應他們以加爾文(John Calvin)、祈克果及德蕾莎修女的生命,來表述「信得深、活得真」的真諦。這三位偉大心靈分別代表了三個不同的基督教傳統──長老宗、信義宗和天主教。不久以後,二○一一年年初,我到愛丁堡閉關六個月寫作教義神學第二册《上帝論》,因此有機會細讀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及他的書信;而讀到某些段落,竟然意想不到地受感動到流起淚來。讀神學書讀到流淚,這應該是我生命第一次。這時方才想到,我要寫一本與偉大心靈同行的書,遂加入了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及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這兩位我非常敬佩,也對我影響至深的兩位偉大心靈。

  從加爾文、愛德華茲、祈克果及潘霍華這四位神學家的生命,我深深地領悟到:深厚的信仰反思,原來是敬虔生命的一大動力。事實上,神學與敬虔生命是彼此互動的。當人愈深地認識上帝榮耀的屬性、祂浩翰的恩典,以及自己墮落的深重,他便不得不充滿敬畏與感激,敬虔便由此而生,推動人進一步更深地認識上帝,並與祂契合。

  關於潘霍華的章節是筆者最後才寫成的,那是在牛津的深秋,也是我再次退隱寫作之時。潘霍華的生命及其神學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在最艱困的日子,可說幾乎在絕地,原來信仰依然可以顯為真實,發揮極大的生命力,叫人背負著極重的悲苦而不失卻盼望。

  寫到這邊,筆者驟然深深地懷念摯友趙天恩牧師。四十年前,即一九七四年,正值我在福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讀道學二年級之時,趙牧師到訪,與當時的華人神學生分享華人神學教育的重要,並挑戰他們委身中國。我受他呼籲,便加入中國神學研究院創校的運動。在三十年的交往中(趙牧師於二○○四年安息主懷),趙牧師給我看到的正正是「信得深、活得真」的生命典範。他雖修習教會歷史,卻是一位極其出色、功力深厚的教義神學家,而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全然的委身、忘我的奉獻。今年正是趙牧師逝世十週年,我謹以此書獻給他,以表達我對他的尊敬與感激。

四、擁抱重價恩典:潘霍華於絕地中的先知本色從上述三位偉大心靈信仰與屬靈生命的互動,我們看到信仰絕不是兒戲;它叫加爾文徹底地放下自我,將畢生的精力、才智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那呼召他的主;它叫愛德華茲向聖靈敞開,讓他深深地經歷上帝的愛,因而使他看見祂的榮美,深愛祂,並且立志以生命來榮耀祂;它叫祈克果拒絕一切宗教的虛假,要求自己真誠地面對上帝,清心地尋求祂對人的心意,並按此而活。在十六、十八及十九世紀,這三位偉大的心靈成為生命的見證,忠心地服事他們身處的世代;他們的思想及生命,也一代接著一代地影響後世。到了二十世紀,基督徒進入一個精神失落的世代,一個充滿暴力、苦難、荒謬、不信、割裂、道德破滅的世代;這時要忠於信仰,順服上帝的旨意而活,真是極不容易。感謝上帝,不論時代多麽艱困,我們依然看到見證人如同雲彩地環繞我們,使我們得到極大的鼓舞。在接下來的兩章,我們將從兩個偉大心靈的典範,進一步領悟敬虔和順服的真諦。在這一章,我們將從潘霍華的見證來看神學與敬虔的互動。追隨基督,至死不渝 「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祂叫他來為祂死。」這是潘霍華在著作《追隨基督》(The Cost of Discipleship)中非常凝重的一句話。潘霍華絕不是輕易地說出這句話的,他完全知道貫徹這句話所要付的代價,因為在他寫作《追隨基督》的時候,納粹黨已滲透、劫持了建制的教會,並封殺所謂的「認信教會」(Confessing Church),就是那些堅持抵抗納粹政權,並與受納粹操控的教會劃清界線的教會。潘霍華此時受認信教會所託,主理一所納粹政權絕不容忍的地下神學院。正當納粹政權瘋狂地散播死亡,他從容地緊緊追隨基督,並且背起他的十字架。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