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六派哲學 | 美妙體態瑜珈在你家 - 2024年5月

印度六派哲學

作者:孫晶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01日
ISBN:9787516148846
語言:繁體中文

在印度哲學史上,凡承認吠陀聖典的權威性的婆羅門教哲學都被稱為正統派哲學,凡否認吠陀聖典的權威性的哲學流派被稱為異端派。前者因為共有六派,所以又被稱為「六派哲學」。《印度六派哲學》對印度的流派哲學進行了系統的考察。這六派包括吠檀多哲學、數論派哲學、瑜伽拍哲學、勝論派哲學和正理派哲學。作者孫晶對其起源、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對后世的影響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孫晶,男,1954年出生四川成都人。1983年本科畢業於四川大學哲學系,1986年碩士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8年赴日本東京大學留學。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東方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梵文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兼法定代表人、香港玄奘法師研究會秘書長、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外籍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印度哲學、梵文、佛教、易經。主要論著有《印度吠檀多不二論哲學》(東方出版社,2002年),《示教千則》(商務印書館,2010年),《印度六派哲學》(台灣大元書局,2011年)等。

序章 第一節 印度文明的起源 第二節 關於印度思想史 第三節 中印文化交流 第四節 關於六派哲學 一 關於darsana(「見」) 二 六派哲學概念的形成 三 六派哲學的教系第一章 正統派哲學的思想始源——吠陀與奧義書 第一節 吠陀的成立及開展模式 一 歷史過程 二 主要內容 第二節 《梨俱吠陀》(Rg-Veda)的哲學思想 一 《梨俱吠陀》的多神教 二 《梨俱吠陀》的宇宙創世說 三 原人創世論 四 吠陀的輪回思想 第三節 奧義書的哲學思想 一 奧義書的成立及其意義 二 梵與我的概念 三 梵我一如(brahma-atma-aikyam)思想的發展 四 「二梵」說與「二我」說 第二章 吠檀多哲學 第一節 歷史發展的狀況 一 吠檀多哲學的發展過程 二 吠檀多派的主要哲學家簡介 第二節 《梵經》 一 《梵經》的年代、名義及其結構 二 《梵經》的不一不異論 三 《梵經》的宇宙觀 第三節 喬荼波陀與《聖教論》 一 喬荼波陀與他的時代 二 《聖教論》介紹 三 《聖教論》的哲學思想 四 絕對不生說 五 梵我一如說 第四節 商羯羅的哲學思想 一 商羯羅的生涯與歷史時代背景 二 商羯羅的著作 三 商羯羅形上學思想研究 四 解脫觀 五 商羯羅與佛教 六 結束語 第五節 羅摩奴闍的限定不二論 一 羅摩奴闍的生平及時代背景 二 梵與個我、世界的關系 三 認識論 四 宗教倫理觀 五 結論 第六節 摩陀婆的二元論 一 摩陀婆的生平及著作 二 摩陀婆的二元論第三章 數論派哲學 第一節 歷史和文獻研究 一 數論的名稱和主要哲學家 二 數論的文獻 第二節 數論哲學思想 一 數論哲學的思想來源 二 古典數論的哲學思想 第三節 解脫觀 第四章 瑜伽派哲學 第一節 起源、名義和發展 一 歷史 二 思想起源 三 缽顛閹利的《瑜伽經》 第二節 瑜伽派的哲學思想 一 有神論的哲學 二 心論 三 八支行法 四 瑜伽修習的結果和解脫 第五章 勝論派哲學 第一節 勝論哲學的起源及正理一勝論的發展 一 勝論的起源 二 勝論派的經典文獻 三 勝論派的主要思想家及生卒年代 四 正理一勝論的發展 第二節 哲學范疇論(句義論) 一 總論 二 句義分析 三 余論 第三節 勝論的原子論和聲無常論 一 原子論 二 聲無常論第六章 正理派哲學 第一節 正理派的歷史 第二節 十六句義論 第三節 認識論 一 現量(peatyaksa) 二 比量(anumana) 三 譬喻量和聖言量第七章 彌曼差派哲學 第一節 歷史起源及經典 第二節 主要哲學理論 一 彌曼差派的研究目的 二 量說 三 聲常住論參考文獻梵漢譯名對照表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