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法則:道德革命是如何發生的 | 美妙體態瑜珈在你家 - 2024年11月
榮譽法則:道德革命是如何發生的
★《紐約時報》2010年度最佳圖書 《泰晤士報》2010年度優秀圖書 《獨立報》2010年聖誕節推薦圖書 梁文道鳳凰衛視兩期專題推薦 查建英引薦出版並作精彩評論 道德進步與榮耀有何關系?哲學家阿皮亞以廢除決斗、纏足、販奴等陋俗的歷史過程為案例,揭示了榮譽在人類文明與道德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榮譽觀自身的演變。精湛的研究、優雅的文筆、深刻的洞見,對於所有關注中國道德進步與文明復興之道的思考者與探索者,這部傑出的著作都具有特別的啟發意義。 ——著名作家 查建英 道德進步是如何發生的?社會是如何摒棄那些長期沿襲的不道德習俗的?在《榮譽法則》一書里,奎邁安東尼阿皮亞探討了一個長期受到忽視的改革動力,阿皮亞審視了以往道德革命的實例,並且對當代反對殘忍習俗的運動作出描述,揭示了一個道理,即理性、道德或者宗教都不足以推進社會的改革。只有在不道德習俗與榮譽發生沖突之後,不道德習俗才會最終消亡。 阿皮亞在本書的開始部分,以極其豐富的細節,描述了英國貴族階層那個生死尋常的世界;長達幾個世紀以來,英國貴族相互發出挑戰,以決斗方式解決問題,阿皮亞回顧了那個世界里最後的重要決斗事件之一,即發生在當時的英國首相與一位性情古怪的伯爵之間的決斗,進而描述了一個處於劇烈變革之際的社會環境。把視線轉向世界的另一面,阿皮亞描述了中國纏足習俗的終結過程。盡管中國皇朝試圖禁止纏足習俗,但是,這一習俗依然盛行一千余年,不過,其終結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阿皮亞生動地描述了這一充滿紛亂的歷史時期,論證了習俗的變遷並非源於自上而下的法令,而是源自古時已有的榮譽的力量。 阿皮亞以更為復雜的方式,展示了與榮譽相關的諸多思想,這些思想促成了歷史上最重要的道德革命的發生;這些迅速形成的社會共識,曾經導致英帝國廢止奴隸制度,呼喚普通男女積極投身廢奴運動。然而,他的興趣並不局限於對史實的描述。阿皮亞注意到,盡管受到宗教和道德的譴責,但是,在巴基斯坦等處仍然盛行可怕的「榮譽謀殺」習俗。終結這一可怕習俗的方法之一,就是喚醒集體性的榮譽感與恥辱感。 阿皮亞擁有講述故事的天賦,以及哲學家的嚴謹態度,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探討了與道德相關的問題。從滿人廢止中國古已有之的纏足習俗,到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倫敦與廢奴運動領袖們的會晤,《榮譽法則》一書揭示了道德革命是如何獲得成功的。 本書是2010年《紐約時報》特別推薦的100本最佳圖書之一,《泰晤士報文學副刊》2010年度圖書之一,《獨立報》評選的2010年聖誕節圖書之一,著名文化人梁文道兩期「開卷八分鍾」節目特別推薦此書: http://v.ifeng.com/culture/201012/678a748f—eb28—4606—a5ce—290a5a6bbe7f.shtml) 奎邁·安東尼·阿皮亞:美國筆會中心主席,《大同主義》(Cosmopolitanism)一書的作者。在加納度過童年時代,在英國接受教育,畢業於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曾經在世界上三個大洲教授過哲學課程,目前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朋友和陌生人:寫給中國的讀者序言第一章 決斗習俗的消亡 一次尷尬的遭遇 來自憲法的挑戰 他是怎麽想的 「尊重」的形式 榮譽城 規則變遷 傳統的異議 啟蒙辯論 後果 決斗習俗消亡的原因 最後的決斗第二章 解放中國人的雙腳 公車上書 榮譽與社會認同 三寸金蓮的起源 習俗的流傳 纏足之痛 帝國的最後日子 知識分子的回應 榮譽域 義和拳叛亂及其後果 榮譽場所 一起行動 偉大的放足運動第三章 廢止大西洋地區的奴隸制 國家榮譽 英國的國家榮譽和販奴貿易 僅有道德是不夠的 自由:英國之於美國 威爾伯福斯的榮譽 對社會底層的吸引力 新興工人階級 民主與榮譽 勞動的尊嚴第四章 針對女性的戰爭 誘惑與遺棄 殺人家族 薩米婭·薩爾瓦的生死遭遇 普什圖族人的方式 巴基斯坦的法律 現實問題 改變榮譽的基礎 作為問題及解決方法的榮譽第五章 教訓與遺產 榮譽:基本理論 回顧 道德挑戰 等級問題 嗜血成性 贊美性尊重與職業道德 榮譽與使命資料來源與致謝 序言 第一章 決斗習俗的消亡 第二章 解放中國人的雙腳 第三章 廢止大西洋地區的奴隸制 第四章 針對女性的戰爭 第五章 教訓與遺產注釋
本書的論證始於一個簡單的問題:對道德革命的探討,是否有助於對道德問題的理解?論證這一問題的原因在於,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對科學革命的縝密研究,已經取得對科學問題的深刻認識。比如,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和保羅-費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探討了17世紀的科學革命(這一時期產生了伽利略、哥白尼和牛頓),進而探討了更近時期的科學革命(這一時期產生了令人稱道的量子物理學),最終形成有關科學革命的重要論點。 科學知識的發展,明顯推動了技術的迅速進步。但是,科學發展的動力並非源於改造世界的實踐,而是源於渴望理解世界的探索。另外,如伊曼努爾·康德所說,道德最終具有現實的特征:雖然它在道德層面上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與感覺,但是,就其本質而言,道德影響著我們的行為。革命是在短暫時間內發生巨變的過程,因此,道德革命必然引起道德行為的迅速變化,而不會囿於道德感覺的范圍。然而,道德革命終結之時,正如科學革命終結之時,事物呈現嶄新的面貌。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哪怕只是相隔一代人,下一代的人都會問,「那時的人們思考什麽問題?很多年里,我們又是如何思考的?」 基於以上考慮,我開始審視一系列道德革命,試圖發現道德革命的意義所在。我很快發現,我所關注的那些毫無關聯的事例,比如決斗習俗的消亡、纏足習俗的廢除以及大西洋沿岸販奴制度的廢止,具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是事先沒有預料到的。一個共同之處是,上述每一事例都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在這些習俗或者制度終結之前,這樣的討論顯然產生了重要的成果。討論成果不僅流傳了下來,而且,記錄討論成果的方式,對於其他文化環境和其他歷史時期的人們來說,也是可以辨認與理解的。上述不道德行徑終結之際,不論出現了何種情況,在我看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目睹新的道德理念的出現,當時當地的人們並沒有感到惶惑不安。決斗永遠具有謀殺的性質,也是非理性行為,纏足是一種痛苦的自殘行為,販奴制度永遠是對奴隸人性的踐踏。 我驚訝於這樣的事為什麽沒有被阻止。其次,更讓我驚訝的是,這樣的事為什麽會發生:在上述情況出現變化的時候,一種被約定俗成地稱作「榮譽」的因素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對這些事例的探討,其結果匯集在本書之中。當然,決斗肯定與榮譽相關,這個論點並無新意;決斗習俗隨著新的榮譽觀念的出現而終結,這也並非新論。但是,我的看法是,真正讓我們驚訝的一種現象是,國家榮譽和社會階層的榮譽在新世界的平台上淡出已久,然而,在廢止纏足制度與近代奴隸制度過程中.這兩種榮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此看來,以上事例與以下問題有著直接的關聯:社會認同(Identity),比如男性與女性、同性戀者與傳統性取向者、美國人與加納人、基督教徒、穆斯林信徒以及猶太人,在我們的情感形成以及行為選擇中具有何種作用?我在早些時候完成的一本書里,探討了諸種社會認同現象,比如家庭認同、民族認同、宗教認同、國家認同等,是以何種方式將我們與其他人聯系起來獲得對光榮與恥辱的共同認知。我特別關注榮譽與社會認同的關聯問題,因為這是道德革命的核心,也是我探討道德革命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