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不容緩:當氣候危機衝擊社會經濟,我們如何尋求適合居住的未來? | 美妙體態瑜珈在你家 - 2024年11月

刻不容緩:當氣候危機衝擊社會經濟,我們如何尋求適合居住的未來?

作者:娜歐蜜.克萊恩
出版社:時報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07日
ISBN:9789571382661
語言:繁體中文

薪資停滯、買不起房,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動盪全球的氣候危機隨之而來!
──最壞的災難時代,如何扭轉為人類生存的最大機會?──
氣候危機時代的革命記錄者
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帶來重塑經濟生活的解方

  這是一場巨大的偷竊。

  世界最富裕的一○%人口製造了近五成的全球碳排放,後果卻最先傷害那些極端貧窮的人口,迫使愈來愈多的人民離開家園。土地變得乾枯而無法種植作物、海水升得太快而淹沒島嶼──當我們環顧四周、企圖尋找證據來安撫自己對生活環境的焦慮時,卻只見矛盾紛雜的信號,告訴我們不要擔心、氣候變遷言過其實、還有無數更重要的公眾議題等待解決、反正憑個人之力,絕對無法改變什麼。我們一面將恐懼轉化為數位社群上的娛樂,一面默默確定反正未來一定會崩潰,何必費心阻止無可避免之事?

  備受讚譽的新聞記者娜歐蜜.克萊恩,以犀利筆鋒為我們描繪社會與生態崩壞的場景,不僅將氣候危機視為深刻的政治挑戰來探討,也點出氣候議題與資本主義經濟帶來的影響如何緊密連結。戰爭、種族歧視、性暴力、污染、貧窮,氣候紊亂不斷強化種種社會危機,階級不平等的現象日益猖獗。想要度過這場文明危機,我們必須直面提問:當籠罩全球的巨大災難發生、當氣候危機衝擊社會經濟,我們如何尋求適合居住的未來?

  每一次大規模的全球災難,
  都是一次人類集體意識反省的機會

  《刻不容緩》收入十八篇以研究和報導為基礎的長篇文章,記錄了氣候危機從遙遠的威脅演變成燃眉之急的經過,也證明這位當代思想家極具開創性的洞見和哲思。在這個海平面上升、仇恨日益劇烈的年代,每一次大規模的全球災難,都是一次人類集體意識反省的機會。這本書以撼動人心的呼聲籲請眾人轉變,提醒我們若未能起身行動,將會帶來無可挽回的後果。我們需要新的政治,我們需要新的經濟模式,唯有大膽、釜底抽薪的行動,能喚醒我們為人類的生存奮戰──趁現在還來得及。

各界讚譽

  阿潑│文字工作者
  房慧真│作家、記者
  盧郁佳│作家
  顏擇雅│作家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
  林子倫│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邱花妹│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許晃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
  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
  詹順貴│人權律師、前環保署副署長
  趙家緯│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劉月梅│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一致推崇

  「氣候變遷,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但絕大部分人卻對已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仍然無感。娜歐蜜.克萊恩繼《天翻地覆》後的新作《刻不容緩》,正是對人類的無感再次振聾發聵;作者提出的綠色新政,與不久前歐盟、世界銀行為復甦新冠病毒肆虐後全球疲軟的經濟所提對策──綠色振興,幾乎不謀而合,可見娜歐蜜的眼光獨到,更讓此書非常值得一讀,鄭重推薦。」──詹順貴,人權律師、前環保署副署長

  「《刻不容緩》一書,警示世人全球暖化進擊式的腳步越來越急迫,我們已經錯過數十年的寶貴光陰,把自己逼近氣候崩盤點。僅剩不到十年,暖化將自走失控,隨後而來的巨大氣候災難將難以承受。全球暖化已然是進行式,不再是未來式。
  二○一九年,氣候緊急事件成為普世認知,被牛津字典選為年度詞彙。各國人民團體接踵提出二○五○年達到零淨碳排的訴求,跨國企業與地方政府紛紛做出承諾,歐盟與聯合國則積極倡議綠色新政。面對這一股風起雲湧的國際浪潮,無論主動或被動,台灣都無法置身事外,應該如何自處是當下必須完成的功課。
  《刻不容緩》的文字與觀點或許激越,一時難以吞嚥,但卻是國內當政者都需人手一冊,吸納關鍵觀點,藉此積極規畫與推進台灣綠色新政的必要讀物。」──許晃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

  「全球已進入氣候緊急狀態,但各國領袖行動遲緩,甚至不願面對氣候變遷,而娜歐蜜.克萊恩則透過此書描繪人民和社會運動如何挺身而出,把人類最大的災難危機轉變為機會。這是氣候緊急狀態的有力證言,也是社運與政治行動者的參考指南。
  台灣正邁向低碳非核的能源轉型,如同作者指出的:任何嘗試實施綠色新政的政府,都需要強有力的社會運動,一方面給予支持,一方面催促他們做得更多。當孩子們已上街吶喊著:『提高你的音量,而非海平面!』為了自己也為了下一代,該是你我積極採取行動的時候了!」──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森林大火、新冠肺炎大流行、種族歧視等系統風險事件接踵而來,本書直指綠色新政如何建構跨界支持體系,同時解決生態破壞、不平等與白人至上主義三大問題。身處轉型臨界點的台灣應以此視野開創新社會論述。」──趙家緯,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

  「自一九九九年陸續出版《NO LOGO》、《震撼主義》、《天翻地覆》等書,娜歐蜜.克萊恩直指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跨國企業築起的霸權、結構調整與市場解方加深災難與掠奪、以及資本主義下惡化的氣候危機;在深究危機根源的同時,她也一路探尋氣候正義等挑戰資本市場與追求替代性解方的社會力量。其最新力作《刻不容緩》,高舉二○一八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警告、呼應瑞典女孩通貝里發起的全球氣候罷課行動,疾聲呼籲,要在二○三○年將暖化控制在低於攝氏一.五度內的時間已所剩不多,全面性、系統性變革已刻不容緩!
  這次,娜歐蜜將解方聚焦在歐美當前熱議的『綠色新政』,深信人類社會有機會透過政策與公共投資化解氣候危機、投資能源轉型,創造永續且負擔得起的公共運輸和住宅;投資長期被排除的社群與國家,回應健康、兒福、保育等需求,創造綠色與有尊嚴的工作,重新形塑經濟生活。在解決氣候危機的同時,也解決薪資停滯、社會不平等加劇、社會凝聚力崩解等問題。時間所剩不多,此刻的台灣也需要大刀闊斧的政策與計畫,閱讀此書,正是時候。」──邱花妹,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

  「娜歐蜜.克萊恩是珍貴的禮物:每當我讀她的文字,都能夠化悲憤為力量,起而行動。她帶領我們深入錯事的根源──然後拾級而上,來到高處,讓我們得以看清自己該做些什麼。現在,我們珍愛的一切都面臨危機。她的作品是我們最好、最光明的希望。」──艾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演員

  「娜歐蜜.克萊恩的作品永遠能打動我、引領我。她是我們這個氣候危急時代的偉大記錄者,鼓舞了各個世代的人。」──葛莉塔.通貝里(Greta Thunberg),氣候運動人士

  「娜歐蜜.克萊恩將她美好、激烈、一絲不苟的心靈應用在當代最嚴重、最急迫的問題上……我認為她是當今世上最能啟迪人心的政治思想家之一。」──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印度作家及社會運動人士

  「在此危急關頭至關重要的思想領導者;在一場勇氣十足的關鍵運動浴火重生之際,不可或缺的聲音。」──蜜雪兒.亞歷山大(Michelle Alexander),美國作家及民權倡議人士,著有《新吉姆.克勞法:色盲時代下的大規模監禁》(The New Jim Crow)

  「氣候變遷方面最偉大的理論家。」──艾米塔.葛旭(Amitav Ghosh),印度作家,著有《餓潮》(The Hungry Tide)

  「娜歐蜜就像個優秀的醫師──可以診斷出其他人看不到的毛病。」──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羅馬》、《地心引力》導演

  「技藝精湛……克萊恩有別於其他許多綠色新政倡議者之處,在於她能均衡地結合理想主義和以政治為基礎的現實主義。」──《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老實說,我們不配擁有她,回顧她的七本著作,我們不禁想到卡珊德拉(Cassandra),她的警告準確但屢遭忽視。」──文學網站Literary Hub

 

作者簡介

娜歐蜜.克萊恩 Naomi Klein

  獲獎無數的記者、專欄作家、當代重要思想家及公共知識分子。

  著作包含國際暢銷書《NO LOGO:顛覆品牌統治的反抗運動聖經》、《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及《不能光說NO》。她是《攔截》(The Intercept)新聞網資深顧問、典型媒體中心(Type Media Center)海鸚寫作學者(Puffin Writing Fellow),並為《國家》(The Nation)和《衛報》(The Guardian)撰稿。克萊恩同時擔任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媒體、文化和女性主義研究的首位葛洛麗亞.史坦能講座教授(Gloria Steinem Endowed Chair),也是氣候正義組織「躍進」(The Leap)的共同創辦人。

  www.naomiklein.org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曾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翻譯獎,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在一起孤獨》、《東方化》、《倖存的女孩》等(以上皆由時報出版)。

 

▍緒論──「我們是燎原野火」
世界的一個洞
資本主義 vs. 氣候
地球工程:試水溫
當科學說政治革命是我們唯一的希望
氣候時間 vs. 持續不斷的現在
別再試著靠你自己拯救世界
激進的梵蒂岡?
任他們淹死:暖化世界的他者化暴力
閏年:結束漫無限制的故事
對火熱星球的挑釁
煙的季節
歷史性時刻的賭注
扼殺氣候行動的是資本主義,而非「人性」
波多黎各的災難是人禍
運動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掉綠色新政
綠色新政的藝術

▍後記──綠色新政的膠囊旅行包
謝辭
文章出處

緒論——「我們是燎原野火」 二○一九年三月中旬的一個週五,他們像溪水般慢慢流出學校,洋溢著翹課的興奮與叛逆。這幾條小溪匯入堂皇的林蔭大道,與其他唱歌聊天的青少年會合,身上衣著從豹紋緊身褲到清爽的制服,什麼都有。 小溪沒多久就匯聚成洶湧的河流:米蘭十萬人,巴黎四萬人,蒙特婁十五萬人。 硬紙板做成的標語牌在人肉波浪上起起伏伏:「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別燒毀我們的未來。」、「房屋失火了!」 有些標語做得比較精細。紐約市的一名女孩舉起一幅豐富的圖畫,畫中有細膩的大黃蜂、花卉和叢林動物。遠看,那彷彿是學校的生物多元性作業;近觀,那其實在哀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四五%的昆蟲因氣候變遷而絕跡;六○%的動物在過去五十年內消失。她在圖畫的正中央,畫了一只沙粒就要流光的沙漏。 對這群參與史上第一次全球氣候大罷課(School Strike for Climate)的年輕人來說,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激進行動。在早期的讀物、課本和高預算紀錄片上,他們學到古代冰河、璀璨珊瑚礁、奇特哺乳動物構成了地球諸多奇景,然後,他們幾乎同時(從教師、兄姊或那些影片的續集)發現奇景已消失泰半,而剩下的大多將在他們三十歲前來到滅絕的關頭。 但驅使這些年輕人集體翹課的不只是氣候變遷的知識。對其中許多學生來說,他們正經歷氣候變遷。南非開普敦立法大樓外,數百名年輕罷課學生齊聲要求他們民選的領導人停止同意新的化石燃料計畫。不過一年前,這座有四百萬居民的城市才陷入嚴重乾旱危機,四分之三的人口打開水龍頭可能一滴水也沒有。「開普敦已接近供水大限」,一份具代表性報紙的標題這麼說。對這些孩子來說,氣候變遷不是書本裡讀到的知識或遠在天邊的恐懼,那就和口渴的感受一般接近,同樣迫切。 太平洋島國萬那杜(Vanuatu)的氣候罷課情況相仿,那裡的居民生活在海岸不斷遭到侵蝕的恐懼中。他們的太平洋鄰居索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已因海水上升而失去五座小島,還有六座面臨永遠消失的嚴峻危險。 「提高你的音量,而非海平面!」學生齊呼。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