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完美的世界,你需要希望! | 美妙體態瑜珈在你家 - 2024年11月

在不完美的世界,你需要希望!

作者:梅蘭妮.斯沃博達
出版社:上智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29日
ISBN:9789866036569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16元

★ 亞馬遜書店五顆星滿分好評!

  懷抱希望,所以無懼黑暗。

  面對世界的殘酷混亂,你是否常感嘆人生無奈?
  主耶穌邀請你同行,在不完美的世界找尋良善。
  你要跨出的第一步是敞開心迎向希望,
  堅定你的信仰,更勇敢地活出愛。
  希望會推動你改變現狀,以你的光照亮黑暗。

  每天打開電視,報導的新聞盡是暴力、災害、戰爭、貧窮、環境危機與不公不義。世界似乎正在我們眼前崩解,我們卻無能為力。不僅世界如此淒涼,許多人面臨失業、經濟困難、婚姻危機、家庭失和、成癮、患病等試煉,不知未來該何去何從。

  本書幫助讀者在困頓黑暗中懷抱希望,從多元角度探討希望的力量與重要性,深入瞭解聖經及現代社會中如何定義希望,以及滿懷希望的榜樣與圖像;同時探索希望與靈修生活,如渴望、信德、愛德、勇氣、祈禱、痛苦與悲傷等面向的關聯。書中涵蓋十九個主題,並根據每章重點提供短篇祈禱文、延伸思考及搭配閱讀的靜心音樂,適合作為啟發生命、靈修培育的材料。無論你的靈修旅程正邁向哪個階段,期盼本書能夠滋養你的心靈,為你的生活注入美好希望。

本書特色:

  ◆ 深入淺出說明「希望」是人生必須持續鍛鍊的美德,用愛與信心灌溉希望。
  ◆ 每章提供短篇禱文、延伸思考及適合搭配閱讀的音樂推薦,可作為祈禱默想的材料。
  ◆ 觀點發人深省,將信仰融入生活並化為行動,適合讀書會等團體共讀討論。

作者簡介

梅蘭妮.斯沃博達(Melannie Svoboda, SND)

  美國聖母修女會會士,知名作家及避靜神師,時常舉辦成長工作坊,講授當代靈修學與信仰生活。保有赤子之心敏銳觀察生活的風景,熱愛音樂、寫作且勤於筆耕,文章散見於National Catholic Reporter、Catholic Digest等各大雜誌,著有Everyday Epiphanies、Gracious Goodness等十餘本鼓舞人心的靈修好書。

譯者簡介

黃佳音

  高雄教區教友,為能在生活中意識與敏銳天主的愛,感到感恩與驚奇。在生命的旅程中,期待更認識與愛慕天主,也與人分享這份恩典。

前言
第一章  什麼是希望?
第二章  嚮往與渴望
第三章  希望和不完美的世界
第四章  希望的挑戰
第五章  對誰寄予希望?受造界的回答
第六章  對誰寄予希望?聖經的回答
第七章  希望與愛
第八章  希望的兩個女兒:憤怒與勇氣
第九章  聖經中三個希望的故事
第十章  希望與罪惡感
第十一章  滋養希望的方法
第十二章  滿懷希望的典範
第十三章  希望與祈禱
第十四章  希望、痛苦與悲傷
第十五章  希望與真福
第十六章  大家說希望
第十七章  希望與幽默感
第十八章  希望讓生活不一樣
第十九章  希望的圖像

前言

  我跟幾個朋友聊到自己正在寫書,內容是關於希望,一些人給我的回應是:「太好了,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希望!」他們為什麼這麼說呢?看看新聞的頭條或許就不難理解了。打開新聞台或是翻開報紙,映入眼簾的盡是戰爭、暴力、天災、貧窮、政治鬥爭、環境危機與各種不公不義。這些故事在在顯示,這世界正在我們眼前崩解,但我們卻無能為力。換句話說,現今國家和世界的情勢就是缺乏希望。

  不僅世界如此淒涼,許多人也面臨失業、經濟困難、婚姻危機、家庭失和、藥物成癮、罹患重病、失去至親等各樣試煉,感到前途一片渺茫。就連我們的教會,原本是遠離絕望的避風港,現在卻因醜聞而動搖了根基。許多地方的教友人數日益下滑,彼此間嚴重的分歧也造成堂區與教區不和睦。

  我們非常容易受到試煉而失去希望。因此,我才起心動念撰寫這本書,不只為你,也為我自己而寫。本書宣揚希望的力量與重要性,從多元的角度探討希望這項美德,深入瞭解聖經及現代社會中如何定義希望,以及滿懷希望的榜樣與圖像;同時探索希望與靈修生活,如渴望、信德、愛德、勇氣、祈禱、痛苦與悲傷等面向的關聯。書中涵蓋十九個主題,我會根據每章的重點提供短篇祈禱文,以及適合個人省思與團體分享的延伸思考。我由衷深信音樂能夠豐富我們的祈禱和反省,所以我在每一章的最後推薦幾首可以搭配閱讀的歌曲。在YouTube搜尋歌名和演唱者,就能找到音樂影片,有些還會有不同的版本呢!

  期盼本書能夠滋養你的希望,我這樣為各位讀者祈禱:

  讓我們牽著「希望」這位小妹妹的手,
  由她帶領我們走上坡路,朝未來邁進。
  願希望引領我們一步步滿全
  內心最深的嚮往與渴望:
  你我在愛中合而為一,
  與天主的生命、良善、
  美麗和喜樂共融合一。
  阿們。

第二章:嚮往與渴望希望根植於最深的嚮往與渴望,希望孕育於我們意識到尚未獲得滿足──不論我們多麼成功,或是成就了多少事情。就像英國文豪狄更斯經典名著《孤雛淚》中的主角奧利佛,我們手裡也拿著空碗,乞求那些施予者:「多給一點!還要更多!」一千多年前,聖奧思定(St. Augustine)寫下這句雋永名言,描述內在與生俱來的不完滿:「除非安息在祢內,我們的心得不到安寧。」懷著希望的人都經歷過這種深層的不安,一次又一次碰觸到內心深處的嚮往與渴望。在基督徒的傳統中普遍以負面的角度看待嚮往與渴望。耶穌會的詹姆士.馬丁神父(James Martin)在《平凡見神妙(上)》一書中說道,嚮往和渴望「在靈修界的名聲向來不大良好」。有時,甚至被拿來與性慾或物質慾望相提並論。因此,我們必須先學習分辨自己的渴望,明辨那是來自於天主與愛,還是來自於恐懼、忌妒、自私或懶惰等負面的情況。我們也得學習辨別那是表面的渴望,或是源自內在深處形塑自我的渴望。我們通常需要一些幫助,才能碰觸和面對自身深層的渴望,而良師益友、神師或是靈修輔導者都能從旁協助。我們可以從思索這些問題開始:我這一生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目前的生活方式,哪方面是我想要改變的?什麼會帶給我力量與勇氣?什麼令我恐懼?我如何體驗生命中的愛?我對自己、對家人、對全人類的夢想是什麼?渴望是靈修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天主對我們說話的主要方式。因此,讓最深的渴望常燃不熄,實在至關重要。《馬爾谷福音》中有段美麗的治癒故事,耶穌鼓勵巴爾提買去認識並說出自己的渴望(谷十46~52)。盲人巴爾提買在路邊乞討時,聽見了一陣騷動。他聽說耶穌就要從自己面前經過,馬上放聲大喊:「達味之子,可憐我吧!」群眾要他閉嘴,但他越是高聲喊叫。耶穌終於停下腳步,叫這位盲人過來。巴爾提買趕緊扔下外衣,跑向耶穌。那耶穌跟他說了什麼呢?祂開口問道:「你願意我為你做什麼?」耶穌詢問巴爾提買,要他說出最深的渴望。巴爾提買答說:「師傅!叫我看見。」當我們默想祈禱這段聖經時,耶穌也問我們同樣的問題:「你願意我為你做什麼?」祂邀請我們清楚說出內在最深的渴望。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