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銀行 | 美妙體態瑜珈在你家 - 2024年5月

平臺銀行

作者:劉興賽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日期:2021年05月01日
ISBN:9787521730494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61元

平臺銀行是平臺社會的銀行形態,它主要表現為平臺服務中的銀行、平臺治理中的銀行以及平臺競爭中的銀行。

一方面,隱匿在平臺場景和生態中的平臺銀行將失去傳統的有形特徵,或者說有形特徵將不再是主流;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平臺化發展,平臺銀行服務將變得無所不在。

依託平臺資料以及平臺銀行內部的智慧化運營體系,平臺銀行將向使用者(客戶)提供與場景相融合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綜合化的高頻服務,並通過平臺生態與生態外銀行及生態內銀行展開同業競爭,而平臺社會的45-45-10法則與有限的“贏家通吃”效應將以顛覆性的方式重塑不同銀行的命運。
 

劉興賽

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博士後,北京理工大學MBA。現就職於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從事銀行戰略研究、產品創新、鄉村振興金融等工作。南開金融科技委員會理事。

公開發表專業文章數十篇,其中在《經濟學動態》《財經研究》《世界經濟研究》等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多篇論文為人大複印資料、國研網全文轉載。著有《未來銀行之路》,參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經濟學創新》《金融科技背景下商業銀行轉型研究》,主筆《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8)》和《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9)》金融科技板塊。
 

第一部分 背景篇

第1章 平臺銀行與第三次銀行革命 3
平臺社會的悄然而至 5
平臺銀行是平臺社會的銀行形態 16
第三次銀行革命 26

第二部分 現狀篇

第2章 我國銀行的平臺銀行實踐 47
平臺模式在傳統銀行領域的滲透和發展 49
跨界競爭與全新銀行體系的產生 55
我國平臺銀行實踐探索的誤區與挑戰 62

第三部分 構建篇

第3章 構建平臺銀行商業模式:場景、生態與交互 89
平臺銀行的一般形態與平臺銀行構建要素 91
跨越低頻陷阱 94
融入社區的O2O 業務模式 99
做價值鏈的整合者/參與者 105

第4章 平臺銀行的運營:需求、價值與交付 123
平臺銀行運營是以智慧化為特徵的全面數位化運營 125
以場景為背景的產品與服務的交互體系 130
以大資料風控為基礎的智慧化價值管理體系 136
以大中台建設為支撐的敏捷交付體系 141
以智慧、即時、線上運營為導向的資料治理與IT架構 145

第5章 平臺銀行的組織行為:價值重建與行為再造 149
持續交互、深度服務、生態杠杆價值創造邏輯 151
“總分—條線—前中後臺” 體系的重構 155
以創業驅動、專家治理為內核的創新型組織特性 162
要素價值變遷以及平臺銀行的科技哲學 168
平臺銀行的資本邏輯與外部運行機制 173

後記 《未來銀行之路》的答案篇 177
參考文獻 181
 

前言
平臺社會與未來銀行的實現形態
時代想改變,不會和任何人去商量

2020 年,一個前所未有的年份,正如一段抖音小視頻所闡釋的那樣: 一場史無前例的疫情,“讓全民變成了廚師,醫生成了戰士,老師成為主播,家長成了班主任,只有孩子們———依然是神獸”。

小視頻用一種娛樂精神描述了疫情中的人間百態,但也在詼諧中揭示了其中不可抗拒的趨勢———互聯網平臺在人們生活中日漸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既包括抖音這類新潮的短視頻平臺,也包括視頻內容中所揭示的疫情中眾多家長的必修課,陪著孩子線上學習。線上教育是2020 年春天中國人揮之不去的故事,同時也加速了相關領域平臺商業的崛起。

鼠年春晚上,我們首次在眾多廣告贊助商的名字中聽到了線上教育的品牌。

而不久後,因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延期開學,則開啟了一場全民“網課” 行動,讓整個線上教育行業迅速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

線上教育平臺的大火並非春晚或是疫情推動的一時之功,而是強大趨勢在時代中顯露出的冰山一角。對於中國人而言,春晚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而春晚廣告贊助商的變換,則記載了我們這個社會的商業熱點的切換軌跡。

80 年代春晚的主流贊助商是老三樣的代表———鐘錶和自行車。

90 年代是酒業藥業行銷轟炸的時代。

進入21 世紀,中國家電行業崛起,各大家電廠商就春晚廣告位你爭我奪。

但與此同時,白酒行業仍然長盛不衰,在春晚的舞臺上依舊爭奇鬥豔; 而快消品品牌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眾多的一線品牌商來來往往,有的旋踵即逝,有的卻盤桓數年。而在2015 年以後,互聯網公司也加入了春晚廣告大戰。互聯網平臺開始取代快消品,成為春晚的大金主。春晚商業舞臺的變遷,揭示了平臺商業精英的崛起以及我們的社會不斷演進的基於互聯網的平臺化趨勢。

平臺革命與平臺社會的悄然而至
平臺的本義是一種人與人交互的機制、場所。但在本書的語境中,平臺是指基於互聯網所形成的商業模式與交互機制。毫無疑問,我們這個時代最耀眼的一類商業明星群體就是掌控商業平臺的精英。除了一些大型企業,我國的世界級企業多是互聯網平臺公司。馬雲、馬化騰、雷軍、劉強東———他們站在我們這個時代的舞臺中央。他們在過去的20 多年裡,在中國掀起了一波平臺化的商業浪潮。

電商領域的平臺化發展,是我國平臺革命中發展最早、形態最齊備的領域。不僅如此,電子商務的發展,還為中國其他行業的平臺化提供了資本和人才,某種程度上是中國經濟平臺化的孵化器。當馬雲在試著用“誠信通” 和支付寶來消除線上商品交易缺乏信任情形的時候,沒有人相信,若干年後,建立在淘寶和支付寶基礎上的平臺帝國,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如果淘寶完成的是對傳統商超模式的顛覆,那麼京東商城則通過難以想像的物流快捷性完成了網購生活對普通人的普及教育。京東商城是一種混合型的平臺模式,它將自營和協力廠商商家經營模式結合起來,通過自營與自建物流戰略強化了京東“品質+ 快捷” 的平臺形象。

作為電商生態的重要一環,支付同樣為電商所重視。但因為高頻性以及對場景的強串聯性,支付,尤其是移動支付,其影響早已超越了電商領域。移動支付大戰是中國平臺革命的一個關鍵性的節點,它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國一二十年內平臺生活的基礎和底層邏輯。儘管影響如此深遠,但移動支付市場格局確立卻是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的。不過,與其說移動支付大戰是市場競爭的過程,倒不如說它是市場培育與消費者教育的過程。

支付寶錢包和微信錢包,通過自身龐大的基礎平臺體系,以及與本地生活深度融合的戰略,在拓展本地生活細分領域的同時,也培育了大眾的無現金消費習慣,完成了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跡”。

2013 年8 月5 日,微信5. 0 正式上線,業界討論已久的微信支付成為現實。支付寶錢包、微信錢包移動支付大戰揭開序幕。歷經2014 年的滴滴與快滴打車軟體補貼大戰、支付寶“雙十二”聯合實體門店支付打折促銷,2015 年羊年春節的微信紅包大戰,大約在
2016 年,中國大中城市的移動支付消費習慣初步確立。自此,移動支付成為阿裡巴巴與騰訊構建本地生活平臺帝國的根基。

與支付大戰緊密相連的是出行大戰。出行大戰不能不提的是出身于阿裡巴巴體系、“不創業是會後悔的” 程維。在他的帶領下,滴滴出行上演了“在巨頭陰影中前行” 的好戲 。靠著補貼大戰和強大的執行力,“滴滴出行” 在行業中迅速壯大。在要麼被巨頭模式複製,要麼被納入某個互聯網巨頭資本體系的行業競爭邏輯中,靠著快速成長,滴滴獲得了相對獨立的發展格局。而在與快滴合併後,滴滴更是一統國內打車出行市場。

除了出行領域,在“食” 的環節,美團和餓了麼的平臺競爭同樣激烈精彩,不過其背後,仍然有阿裡巴巴、騰訊兩大基礎平臺及其資本的身影。受底層流量和資本運作的影響,中國的平臺化,尤其是生活場景的平臺化逐步演變成阿裡巴巴與騰訊兩大陣營本地生活生態體系之爭。

當然,生活場景是一個較為平臺化的領域。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是很小的不為我們太多關注的領域,平臺精英們同樣可以通過平臺模式建立起商業的帝國。殺毒軟體就是這樣一個領域。奇虎360 的周鴻禕通過免費殺毒軟體模式顛覆了傳統殺毒軟體業,建立起平臺商業模式的流量基礎,進而進軍搜尋引擎、遊戲、廣告等業務領域。

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商業社會已經發生以及正在發生的事情,某種程度上是世界上已經發生以及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縮影,或者說,中國商業發展趨勢某種程度上也是世界商業趨勢的投射,正如中美平臺主體的某種對應關係———易貝(eBay) 之於淘寶,貝寶(PayPal) 之於支付寶,臉書(Facebook) 之於微博,優步(Uber)之於滴滴———平臺化並非中國商業社會的專利品。

以上是過去20 年中國商業社會波瀾壯闊的平臺發展畫卷,然而事情正在發生變化。這個變化並不是來自始於2020 年年末中國監管機構對平臺企業和平臺經濟的嚴監管,也不是來自國際上湧動的對平臺企業徵收“數位服務稅” 的浪潮,而是來自新一輪科技革命。事實上,以上監管動向並不能阻擋我們社會的平臺化腳步。相反,如果說,過去20 多年,是平臺革命的上半場,實現了個別平臺企業到平臺經濟的壯大和發展,那麼,未來的一段時間就是平臺革命的下半場,平臺將從當前的經濟形態進一步進化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成為社會的基本形態。

首先,平臺對社會生產生活各領域加速滲透。隨著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加速應用,平臺正加速向社會生產生活各領域滲透。在公共服務領域,遠端醫療、線上教育成為平臺化的新熱點,而在本地生活領域,細分化的本地生活平臺不斷湧現。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慧政務則將社會治理與互聯網相對接。相較於上述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智慧農業平臺則更具有革命意義。

其次,平臺對社會生產生活的主導。隨著平臺的滲透和發展,一些平臺逐步發展成為社會的基礎設施,而隨著平臺向公共服務領域滲透,傳統上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開始以政府與商業化機構共建平臺的方式來供給。與此同時,平臺推動了互聯網與現實的最終融合,並通過資料運營成為社會運行的中樞和大腦。

最後,平臺對生產生活的變革產生前所未有的深遠影響。如果說過去20 多年商業模式變革在平臺革命中扮演較重要角色的話,那麼未來的平臺發展,其主要推動力則是科技創新及其應用。相對於商業模式變革時期的平臺發展,科技革命時代的平臺模式將對人類社會的變革產生更為廣泛、更為深遠的影響。

由此,新一輪科技革命與平臺商業模式的結合,正將我們推向一個由場景驅動、生態節點連結、以資料運營為核心的網狀的平臺社會。平臺社會的到來,將改變我們社會的運行機制和組織方式。部分社會運行機制的企業化、建立在市場權力基礎上的“類政府”的產生、平臺生態的二元競爭將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將改變作為社會生產生活重要主體的銀行的存在形態。

平臺銀行與未來銀行形態
平臺銀行是平臺社會的銀行形態,主要表現為平臺服務中的銀行、平臺治理中的銀行以及平臺競爭中的銀行。平臺銀行是平臺化場景中的銀行: 一方面,隱匿在平臺場景和生態中的平臺銀行將失去傳統的有形特徵或者說有形特徵將不再是主流;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平臺化發展,平臺銀行服務將變得無所不在。依託平臺資料以及平臺銀行內部的智慧化運營體系,平臺銀行將向使用者(客戶)提供與場景相融合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綜合化高頻服務,並通過平臺生態與平臺生態外銀行以及生態內銀行展開同業競爭,而平臺社會的45 -45 -10 法則與有限的“贏家通吃” 效應將以顛覆性的方式重塑不同銀行的命運。總體而言,平臺銀行是互聯網化的場景與銀行智慧運營體系的結合體,具有不同于傳統銀行的價值體系與行為邏輯。其主要特徵有:

第一,平臺銀行是由若干基於場景和生態形成的子平臺銀行構成的多層嵌套的平臺銀行體系。在每個平臺銀行單元,場景、生態以及交互是平臺化商業模式的基本構成要素。在平臺銀行服務體系中,銀行服務更多隱匿於互聯網平臺的場景中、嵌入社會生產生活的交易環節中,銀行服務與大量的非銀行場景服務相互融合。

第二,平臺銀行是人與機器有效協同,技術與制度高度融合,以高頻為特徵,全場景、全時效、全客戶、全業務(大額、小額)的銀行體系。平臺銀行背後是以使用者體驗為導向、以資料為核心的運營體系。基於場景的綜合性、與情感交互有機融合的智慧化、由風控前端化所實現的管理價值化、由架構變革帶來的敏捷化,是這一運營體系的核心訴求。

第三,平臺銀行以深度服務、持續交互、生態杠杆為經營理念,追求生態價值最大化。在平臺銀行的運行中,總分關係從管控導向轉為分層服務,前後臺的界限開始消失,生態和場景成為經營管理體系重構的依據。創新創業機制與專家治理體系是平臺銀行重要的組織特性,其與資本運行所實現的外部激勵約束機制一起,構成了驅動平臺銀行發展的激勵約束體系。

平臺銀行的產生和發展,是繼央行制度的確立、世界範圍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後的第三次銀行革命。如果說第一次銀行革命是銀行被納入監管框架,脫離一般性企業範疇成為特殊的公共機構,第二次銀行革命是銀行重新走上市場化大潮,極大拓展了自身的業務範圍與形態,那麼,平臺銀行所掀起的第三次革命本質就是一場銀行的運營革命。它將拓展銀行的風控能力邊界,突破銀行的資源枷鎖,逾越銀行既有的服務屬性,消除銀行的成本約束,同時也將強化銀行的科技屬性和社會屬性。一些銀行可能成長為平臺社會的底層基礎設施。

需要明確的是,完善的平臺銀行本質上是未來銀行的概念,它是科技革命與金融脫媒背景下的未來銀行的實現形態。但即便如此,銀行平臺化發展的趨勢卻已經明晰,構建面向未來的平臺銀行體系,不僅可以為傳統銀行帶來戰略上的先行優勢,也可以助力傳統銀行的當前業務競爭。

關於《平臺銀行》的說明
作為研究銀行業未來業態的專業書籍,《平臺銀行》的研究主要基於傳統銀行自身的視角,真正的目的和意義還是在於推動行業的發展與轉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還需要就本書的內容對一些問題進行說明和厘清:

第一,本書為什麼不以“互聯網銀行” 命名,平臺銀行與互聯網銀行的聯繫與區別。平臺銀行是銀行經營與互聯網深度對接的產物,之所以沒有將其界定為互聯網銀行,是因為平臺銀行是一個特定時段的範疇,它是在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時期科技革命催生下,銀行領域掀起的形態變革,它是一個未來銀行的概念。相對而言,互聯網銀行已經是現實存在的概念,它產生的背景並沒有與本輪的科技革命相聯繫,它的業務內容、業務模式、銀行屬性與本書闡釋的內容,也存在巨大的差異。

第二,平臺銀行是開放銀行概念的同義反復嗎? 開放銀行是一個近幾年理論界頗為熱議的詞彙,強調通過技術手段將歸集、封裝的銀行服務嵌入協力廠商場景中。這與平臺銀行搭建協力廠商場景的論述頗有些相似。不過,和開放銀行強調銀行與場景對接的業務模式創新不同,平臺銀行強調的是在金融科技革命以及金融脫媒深度演進背景下,銀行業務發展的場景化、高頻化、智慧化特徵,其背後是銀行運營體系以及銀行行為、銀行屬性的變遷,本質上是銀行形態的變革。而開放銀行所蘊含的業務模式變革只是它的一部分,甚至不是必要內容(如平臺銀行金融自場景的運營)。

第三,本書的邏輯結構與章節設計。本書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背景篇,介紹平臺銀行產生的背景、圖景及影響; 二是現狀篇,介紹我國銀行業對平臺銀行發展的實踐和探索,並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是構建篇,從商業模式搭建、運營體系構建、體制機制建設3 個方面介紹平臺銀行是如何建立和運行的。

總體而言,本書篇幅不大,卻涉及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務,從社會學到經濟學、管理學等眾多學科和領域。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駕馭起來總是困難重重。

作為行業內的一分子,我總是希望這本書能成為行業發展的指南,希望能將趨勢的思想性和銀行經營的技術性進行較好的結合———但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受個人戰略視野、能力所限,某種程度上看,這本書可能更多扮演提出問題、啟發思考的角色。

與此同時,我也努力將語言通俗化,提高可讀性。

簡言之,受制於個人的能力稟賦,這本書註定會有很多自己難以察覺、難以駕馭的問題,在此歡迎各界人士給予批評指正。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