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微宇宙:看生態煉金師如何驅動世界、推展生命,連結地球萬物 | 美妙體態瑜珈在你家 - 2024年11月

真菌微宇宙:看生態煉金師如何驅動世界、推展生命,連結地球萬物

作者:梅林.謝德瑞克
出版社:果力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8月02日
ISBN:978986063362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432元

真菌,
是地球上最優雅的生命策略,
也是最精細而普遍的存在。

  ★2017年法蘭克福書展最受矚目重點書
  ★《時代》雜誌、BBC Science Focus、《每日郵報》、《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評選年度最佳書籍
  ★美國亞馬遜超過2800位、英國亞馬遜2700位讀者五星推薦
  ★亞馬遜蕈菇真菌類書籍第一名、環境生態類書籍第二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張東柱審訂

  每當我們談論真菌,往往都被蕈菇主宰了想像。

  然而,蕈菇只是真菌的子實體(就像是果實),真正多數的真菌,都生活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隱而不顯。我們對真菌所知甚少,有超過90%的真菌不曾被人類記錄,但卻默默地構成了一個廣泛而且多樣的生物王國,維持著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系統。從海床上最深層的沉積物,到沙漠的土表、南極冰凍的谷地,甚至我們的腸胃……在這個地球上,很少有真菌到不了的角落。

  劍橋大學生態熱帶學博士,梅林.謝德瑞克,是英國近年備受歡迎的生物學家,真菌是他生活上的繆思,也他是投身學術的原因,好探索這個一直存在於我們身邊,卻彷彿平行時空般隱密而龐大的世界。

  或許從來沒有人這樣跟你說過,但梅林.謝德瑞克便試著要告訴你:若想要了解我們居住的星球與環境,了解我們何以如此思考、感覺與表現,真菌就是關鍵。

  ◆把生命推進陸地的前鋒
  在那個陸地尚未出現生命的久遠年代,是真菌率先結合藻類,成為地衣,把生命推進焦枯荒涼的陸地。地衣破壞、分解岩石,最早的土壤隨之誕生,鎖在岩石裡的養分與礦物質才得以進入生物的代謝循環系統中。時至今日,陸地上最荒涼的土地,仍然是由地衣衝鋒陷陣,建立新生態系。

  ◆植物的根本:真菌
  六億年前,綠藻從淺水中登陸,沒有根系的它們藉由連結真菌,才得以輸送水分,從大地汲取養分,這是最早的植物型態。這樣久遠的聯盟,演化成現在的「菌根關係」。今日,仍有超過90%的植物種類依舊依賴「菌根菌」,這些無數的微小互動,也表現在植物的外形、生長、滋味和風味中。而科學家更發現:在森林的地底下,有一組由植物與真菌組成的神祕網絡:「全林資訊網」。

  ◆人類離不開真菌
  《發酵聖經》曾提及:「某種程度上,我們吃進的微生物,決定了我們的代謝能力。」這裡的微生物,指的就是真菌。人類與真菌的關係密切,身體或腸道內的微生物,就是最好的證據。不僅如此,人類更善用各種發酵設備與真菌合作,製造出我們熟悉的酒精、醬油、疫苗、盤尼西林,或是碳酸飲料裡的檸檬酸,我們由內而外,與真菌之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行為。

  ◆諸神血肉:展現心靈之藥
  真菌演化出來的化學物質──裸蓋姑鹼,被歸類成迷幻藥或宗教致幻劑,自古以來就被納入人類社會的儀式與精神教義中,這類蕈菇的應用,目前最早的記載發生於墨西哥,修士將這種被稱為「諸神血肉」的蕈類,呈給了加冕時的阿茲特克皇帝。這種迷幻蕈菇可以用來鬆脫我們思想的界線,軟化心智的死板習慣,甚至,科學家發現,其中含有的活性成分,能夠減輕癌末病患的重度憂鬱與焦慮。

  ◆什麼都吃!分解的大藝術家
  我們現在呼吸、居住的空間,是真菌分解各種生物遺骸所空出來的空間;如果真菌停止分解作用,地球上的遺骸,足足可以堆積出幾公里深的厚度。

  真菌多樣的代謝能力是化學轉換的藝術,能夠分解許多地球上最頑固的物質。木材裡的木質素,就稱得上最難分解的物質之一,但對白腐菌來說,分解卻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科學家也試圖運用真菌的好胃口,訓練它們分解菸蒂、殺蟲劑、尿布、PU塑膠與致命神經毒氣,甚至是核廢料的放射性物質——科學家發現,一種能吸收放射性粒子散發能量的「輻射營養真菌」,就在車諾比的廢墟裡旺盛生長;而廣島在原子彈的轟炸後,據說,最先長出來的生物就是松茸。

  梅林在書中描寫了自己在巴拿馬叢林等地方研究真菌的歷程,並以優美精練的文筆,探究真菌在不同時空背景、文化以及各種領域的發展(包括親自服用迷幻蘑菇的過程),同時紀錄研究真菌的學者如何交鋒,也描繪真菌在科技上帶來的驚人成就。

  紮實的學術訓練,加上細膩的觀察與人文觀點,都為《真菌微宇宙》展現出更宏大的格局與企圖,也描繪出更動人的世界。最終,梅林嘗試著要讓我們理解的是:在這個世界上,唯有真菌,才能將各種生命串連在一起。

  「我們活著,都在呼吸真菌!
  真菌造就世界,
  卻也能夠瓦解世界。」

名人推薦

  胖胖樹 王瑞閔/植物科普作家
  董景生/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
  蔡怡陞/博士、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謝廷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組長--共同推薦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各界好評

  「質感亮眼的初試啼聲之作……從麵包到酒,到構成生命的質料,這世界繞著真菌打轉,而梅林.謝德瑞克為我們做了一流的描繪。」──《科克斯書評》

  「深具啟發地探討真菌,證明真菌和人類的關聯遠遠不止於用在烹飪中……(《真菌微宇宙》)是對另一個生物界令人無比享受的讚歌。」──《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本非凡之作令人愛不釋手,探索了真菌驚人的活躍範圍──讓生命登陸陸地;以無數的方式和其他生命形態互動;塑造了人類歷史,甚至可能保衛我們的未來。《真菌微宇宙》既嚴謹科學,又大膽想像,提出了關於地球生命各種特質的一些根本問題。」──尼克.賈丁(Nick Jardine),劍橋大學科學歷史與哲學名譽教授

  「《真菌微宇宙》是梅林.謝德瑞克的傑作,既學術又有創見,並且引人入勝,讀來享受。這本書為生物的真菌界提供了極具洞察力的新分析,所有生物領域的學生讀了都會獲益良多。」──伊恩.韓德森(Ian Henderson)博士,劍橋大學植物學講師

  「真菌令人著迷!優雅的生命策略加上精緻的普遍存在,驅動了全球的生態系。謝德瑞克的書中極富教育意義,提供了新觀念。透過謝德瑞克的目光來看,真菌學與藝術、哲學和人類社會融為一體。謝德瑞克的筆法真實而私密。他的書有趣又有教育意義。」──烏塔.帕茲科夫斯基(Uta Paszkowski),劍橋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學教授
 

作者簡介

梅林.謝德瑞克(Merlin Sheldrake)

  生物學家,也是作家。他在巴拿馬熱帶森林研究地下真菌網路(曾是當地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的博士生研究員),因此得到劍橋大學的熱帶生態學博士學位。謝德瑞克也是音樂家和熱衷的發酵愛好者。《真菌微宇宙》是他初試啼聲之作。

審訂者簡介

張東柱

  美國夏威夷大學植物病理系博士學位。回國後即服務於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系(組),積極投入樹木病害及菇類的研究,其中又以多孔菌為主要的範疇,迄今發表一百多篇學術期刊論文,二十多冊專書及專書論文,包括《台灣常見樹木病害》、《台灣真菌名錄》、《福山大型真菌》、《大自然魔法師──台灣大型真菌》、《野菇觀察入門》、《野菇圖鑑》等等。

  此外,在菇類多樣性科學及教育方面,努力的成果包括:發表二十多種世界新種真菌及近二百種台灣新紀錄,以及在一些森林及真菌的專業雜誌中,撰寫關於菇類的通俗文章,藉以推廣森林保護與真菌的有趣生態知識。

譯者簡介

周沛郁

  森林系碩士,喜歡各種形式的語言及言外之意。現在一手譯小說、一手譯科普,一邊探究運動與身體結構的奧祕。近期譯作有:《鹿苑長春》、《花園裡的小宇宙》、《沉默證詞》、《菌菇博物館》等書。
 

【前言】
【作者序】身為真菌是什麼情況?
 
【第一章】真菌的迷人誘惑
用氣味參與真菌對話◆香氣:真菌的迷人魅力◆拜訪松露獵人◆尋找松露:我們不是最先來的◆歸家現象與接合◆捕捉生物的掠食性真菌◆我們如何理解真菌
 
【第二章】活生生的迷宮
菌絲體網絡◆菌絲體的覓食與進食機制◆菌絲體的生長◆菌絲體之中的傳輸與流動◆感測、處理訊息◆真菌電子通訊系統◆真菌的智能?
 
【第三章】地衣:最親密的兩個陌生人
地衣:真菌與藻類的共生◆改變地球面貌的地衣◆水平基因轉移◆地衣的終極生存極限◆地衣的生存策略◆建立共生關係的條件◆其他的共生夥伴
 
【第四章】菌絲體的心智
綁架昆蟲心智的真菌◆迷幻心靈的裸蓋菇◆真菌的迷幻手段◆迷幻藥:人類精神症狀的神奇解方◆真菌的延伸行為◆神奇蘑菇/諸神血肉◆被禁止的鍊金術
 
【第五章】在植物的根出現之前
合作新篇章:菌根關係◆陸上生命的根源:菌根菌◆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真菌和植物間的社交策略◆研究尺度的轉換◆內捲化的共生相伴◆土壤與真菌
 
【第六章】全林資訊網
植物間的碳移轉通道◆共享菌根網絡◆供源與積存◆誤入植物中心主義的討論◆共享菌根網絡的利與弊◆植物是否會主動傳遞訊息?◆無尺度的網絡◆我們該如何類比、看待全林資訊網?
 
【第七章】基進真菌學
天才分解者◆真菌的草根科學運動◆讓真菌拯救世界 I◆真菌修復法◆草根實驗者◆大白蟻的外化腸道◆真菌建材◆讓真菌拯救世界 II
 
【第八章】走進真菌的微宇宙
我的酵母菌實驗◆是分類系統還是價值判斷?◆是合作還是競爭?◆研究共生互動◆醉猴子假說
 
【後記】這堆堆肥
【致謝】
【注釋】



身為真菌是什麼情況?

  真菌無所不在,卻很容易被忽略。真菌在你體內,也在你身邊。真菌供養你和你依賴的一切。在你讀這些字的當下,真菌正在改變生命發生的方式;真菌這麼做已超過十億年。真菌吃岩石,產生土壤,分解汙染物,滋養、殺死植物,在太空生長,引發幻覺,產生食物,製藥,控制動物行為,影響地球的大氣組成。想要了解我們所住的星球、我們思考、感覺、表現的方式,真菌是個關鍵。然而真菌一生幾乎都隱而不顯,超過百分之九十的真菌還不曾有過記錄。我們從真菌學到的愈多,愈發現少了真菌說不通。

  真菌組成一個生物王國──和「動物界」或「植物界」一樣,是個遼闊熱鬧的範疇。細小的酵母菌是真菌,世上最大的生物之一──蜜環菌(Armillaria)蔓延的網絡也是真菌。目前的記錄保持者在美國奧勒岡州,有幾百噸重,蔓延十平方公里,大約兩千到八千歲。可能還有許多更大型、更古老的樣本尚未發現。

  地球最戲劇化的事件中,許多曾是(而且仍然是)真菌活動的結果。植物因為和真菌合作而離開水中,不過是五億年前的事,真菌成為植物根系數千萬年,直到植物能演化出自己的根。今日,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植物依賴菌根菌(mycorrhizal fungi,這字來自希臘的真菌〔mykes〕和根〔rhiza〕),可以用共享的網絡來連結樹木,這網絡有時稱為「全林資訊網」。這古老的關係促成了陸上所有可以辨識出的生命,而這些生命的未來取決於植物和真菌持續建立健康關係的能力。

  植物或許綠化了地球,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回四億年前的泥盆紀,會看到另一種令我們驚歎的生命形態──原杉藻。這些活生生的尖塔散生在地景中。許多比兩層樓的建築還要高。放眼望去,找不到接近這種體型的生物;雖然當時已有植物存在,但都不過一公尺高,有脊柱的動物還沒離開水中。小昆蟲以巨大的樹幹為家,在樹幹裡啃出房間和走廊。這謎一般的生物群(以前認為是巨大的真菌)是至少四千萬年之間在乾燥陸地上最大的生命構造,存在時間比人屬(Homo)長了二十倍。

  至今,陸上生的新生態系仍然是由真菌建立。火山島嶼形成,或是冰河後退、露出裸露的岩石時,地衣這種真菌和藻類或細菌結合的產物,就是最先登陸的生物,會產生土壤,之後植物才能落地生根。在完善的生態系裡,如果沒有真菌組織的緻密之網把土壤固定在一起,土壤會迅速被雨水沖刷。地球上很少有真菌到不了的角落;從海床上最深層的沉積物,到沙漠的土表,到南極冰凍的谷地,到我們的腸胃和孔口。一株植物的葉和莖上,就存在數十、甚至數百種的真菌。這些真菌會在植物細胞之間的空隙交織成緊密的織錦,協助植物抵禦病害。自然狀態下生長的植物都少不了這些真菌;真菌對植物而言,就像葉子或根一樣不可或缺。

  真菌可以在各式各樣的環境生長茁壯,靠的是它們多樣化的代謝能力。代謝作用是化學轉換的藝術。真菌是代謝的魔法師,靈巧地探索、覓食、回收利用,它們的能力只有細菌能相提並論。真菌靠著強大酵素和有機酸的混合物,分解地球上一些最頑固的物質,從木質素(木材中最堅韌的組成)到岩石、原油、聚胺塑膠(polyurethane plastic)和TNT炸藥。很少環境對真菌來說太極端。礦場廢水裡分離出來的一種真菌,是目前發現最抗輻射的生物之一,或許能幫忙清理核廢料場。車諾比(Chernobyl)的核子反應爐裡住了大量的這種真菌。一些耐輻射的菌種,甚至會朝著放射性的「熱」粒子生長,似乎能把輻射當作能量來源,就像植物利用陽光中的能量。

  ***

  蕈菇主宰了最普遍的真菌想像。不過植物的果實屬於遠比較大的結構,結構中還包括枝幹和根;同樣的,蕈菇只是真菌的子實體,也就是產生孢子的地方。孢子對真菌的功能,就像種子之於植物──讓它們傳播出去。真菌藉著蕈菇,懇求真菌以外的世界(從風到松鼠)幫忙傳播孢子,或是防止干擾這個過程。蕈菇是真菌變得可見、刺鼻、令人垂涎、美味、有毒的部分。然而,蕈菇只是眾多方式中的一種;絕大部分的真菌完全不產生菇體,就能釋放孢子。

  多虧真菌子實體散播孢子的多產特性,我們活著都在呼吸真菌。有些真菌會爆炸噴散孢子,加速後的速度比起剛發射後的太空梭快了一萬倍,時速達一百公里──在生物活動的速度中名列前茅。其他種的真菌會產生自己的微氣候──蕈菇的菌褶蒸發水分,產生氣流,帶著孢子往上飄。真菌每年產生五千萬噸的孢子(相當於五十萬頭藍鯨的體重),因此是空氣中有生命粒子的最大來源。雲裡也有孢子,這些孢子會促使水滴和冰晶形成,最後形成雨和雪、霰和冰雹。

  有些真菌(像是把糖發酵成酒精、讓麵包發酵膨脹的酵母)是單細胞,藉著出芽生殖,一分為二。然而,大部分的真菌會形成許多細胞的網絡──菌絲(hyphae,發音:HY fee),這是細小的管狀結構,會分枝、融合、交纏成亂糟糟掐絲藝品般的菌絲體。菌絲體是指最常見的真菌習性,應該視為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東西──是一個試探性、不規律的趨勢。水和養分透過菌絲體網絡,流過生態系。有些種類真菌的菌絲體可以用電流刺激,沿著菌絲傳導電流活動,類似動物神經細胞裡的電脈衝。

  菌絲會形成菌絲體,但也會形成更特化的構造。子實體(例如蕈菇)是由菌絲束交纏而成。這些器官除了釋放孢子,還有許多厲害的功能。有些像是松露會產生香氣,因此成為世上最昂貴的食物之一。也有些像毛頭鬼傘(Coprinus comatus),雖然本身的質地並不堅硬,卻會從柏油地裡鑽出,抬起沉重的鋪路磚。摘朵鬼傘,就能煎來吃;把鬼傘放在罐子裡,潔白的菇體幾天內就會化成烏黑的墨汁(本書的插畫就是用鬼傘的墨汁繪成)。

  真菌擁有代謝天賦,因此能建立各式各樣的關係。打從植物成為植物以來,不論是根或莖的養分或防禦都依賴真菌。動物也處處仰賴真菌。地球上最大、最複雜的社會是由人類形成,第二名則是切葉蟻。蟻群數量可以達到八百萬隻以上,地下的蟻巢擴張到直徑逾三十公尺。切葉蟻的生命以洞穴隔室裡栽培的那株真菌為中心,牠們會用葉子碎片餵養真菌。

  人類社會和真菌的糾葛不亞於切葉蟻。真菌造成的病害導致數十億美元的損失──稻熱病菌每年損害的稻米數量足以餵飽超過六千萬人。樹木的真菌病害(從荷蘭榆樹病到栗枝枯病)改變了森林和地景。羅馬人向黴菌之神羅比格斯(Robigus)祈禱,防止真菌病害,但無法阻止飢荒,進而促成羅馬帝國衰亡。世界各地真菌病害的影響愈演愈烈──非永續的農法讓植物很難和它們依賴的有益真菌建立關係。抗真菌的化學物質廣泛使用,導致前所未有的新興超級真菌,威脅了人類與植物的健康。在人類散布致病真菌的同時,我們也為這些真菌的演化創造了新機會。過去五十年來,史上最致命的疾病(一種感染兩棲類的真菌)因為人類貿易而擴散到世界各地。九十種兩棲類因此絕種,還有上百種有滅絕的危險。華蕉(Cavendish)這個品種的香蕉占了全球香蕉運量的百分之九十九,卻因為一種真菌病害而大量死亡,在未來數十年間面臨滅絕的危機。

  不過人類和切葉蟻一樣,也會設法利用真菌,解決各種迫切的問題。其實,我們運用真菌解決問題的歷史,可能比我們成為智人的時間更久。二○一七年,研究者重建了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的飲食;尼安德塔人是現代人類的近親,在大約五萬年前滅絕。他們發現,一個牙膿腫的尼安德塔人持續食用一類真菌(會產生盤尼西林的黴菌),表示知道這類真菌有抗生素的性質。還有其他久遠的例子,像是冰人(Iceman)。冰人是新石器時代的屍體,發現於冰河的冰中,存在距今大約五千年,保存極佳。冰人死去那天帶著一個小袋子,袋中塞滿一塊塊木蹄層孔菌(Fomes fomentarius),應該是用來生火的;此外還有悉心準備的樺樹多孔菌(Fomitopsis betulina)碎片,很可能是作為藥用。

  澳洲的原住民會從桉樹陰面採取黴菌,治療傷口。猶太人的《塔木德經》(Talmud)中寫到一種黴菌的藥,稱為「查瑪克」(chamka),其中含有泡在椰棗酒裡的發霉玉米。西元前一五○○的古埃及草紙上提過黴菌的療效,西元一六四○年,在倫敦的御用草藥師約翰.帕金森(John Parkinson)描述了用黴菌治療傷口。但直到一九二八年,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才發現黴菌會產生一種殺細菌的化學物質──盤尼西林。盤尼西林成為最早的現代抗生素,至今拯救了無數生命。弗萊明的發現普遍認為是現代醫學的一個關鍵時刻,可以說幫忙扭轉了二次世界大戰的權力平衡。

  盤尼西林這種化合物可以讓真菌不受細菌感染,結果居然也能保衛人類。不過這不是特例;雖然真菌長久以來都和植物歸為一類,關係卻和動物比較近──研究者努力了解真菌生命時,經常犯下這類的範疇錯誤。而在分子層次,真菌和人類的相似度夠高,許多生化創新能讓真菌與人類都受益。我們使用真菌產生的藥物時,常常是借用真菌的解決辦法,搬到我們自己體內。真菌製藥的產量豐富,今日除了盤尼西林,許多其他的化學物質也要靠真菌──環孢素(cyclosporine,一種免疫抑制藥物,讓人可以移植器官)、降膽固醇的史他汀類藥物(statin),許多強力的抗病毒與抗癌物質(包括價格高昂的汰癌勝,〔Taxol〕)原本是從紫杉樹上的真菌中萃取而得,何況還有酒精(由酵母菌發酵產生)和裸蓋菇鹼(psilocybin,又譯賽洛西賓,是迷幻菇類中的活性成分,最近在臨床試驗中顯示能減輕重度憂鬱與焦慮)。工業用的酵素,百分之六十是由真菌產生,而百分之十五的疫苗是由經過改造的酵母菌品系產生。所有汽泡飲料都會用到真菌產生的檸檬酸。食用真菌的全球市場蒸蒸日上,預估會從二○一八年的四百二十億美元,成長到二○二四年的六百九十億美元。藥用蕈菇的銷售量年年增加。

  真菌的妙方不只應用在人類健康。基進真菌科技能幫我們對付一些環境持續破壞而導致的問題。真菌菌絲體產生的抗病毒化合物,會減少蜜蜂的蜂群衰竭失調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真菌貪婪的胃口可以用來分解汙染物,例如漏油事件的原油;這個過程稱為真菌修復法(mycoremediation)。真菌過濾(mycofiltration)則是讓汙水通過菌絲體層,濾出重金屬,分解毒物。真菌製造(mycofabrication)則是讓菌絲體長出建材和織品,在許多應用上取代塑膠和皮革。真菌的黑色素(melanin,耐輻射真菌產生的色素)是很有潛力的抗輻射生物材料。

  人類社會總是繞著奧妙的真菌代謝作用而運轉。真菌的化學成就,要花幾個月才說得完。然而真菌雖然前景燦爛,在許多古代人類奇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得到的關注卻是動物和植物的九牛一毛。依據最佳估計,世上有二百二十萬到三百八十萬種真菌(是估計植物物種的六到十倍),這表示描述過的真菌僅僅占總數的百分之六。我們才開始了解真菌生命的複雜精妙。
 

香氣:真菌的迷人魅力人類歷史上,松露和性的關聯由來已久。許多語言的松露都有「睪丸」之意,例如在古西班牙文稱為「turmas de tierra」,直譯是長在土裡的睪丸。塊菌經過演化,會讓動物飄飄然,因為它們的生命有賴這樣的特性。查爾斯.雷菲福爾(Charles Lefevre)是美國奧勒岡州的一位松露學者和栽培者,我和他談起他對法國佩里哥(Périgord)黑松露的研究,他突然脫口而出:「說來好笑──我說這話的時候,根本就『沐浴』在黑孢塊菌(Tuber melanosporum,即黑松露)的香氣中。感覺好像一朵黑孢塊菌的雲充斥著我的辦公室,但目前辦公室裡沒有松露。依我的經驗,這些嗅覺經歷重現的情形,在松露很常見。甚至還包括視覺和情緒記憶。」法國把聖安東尼(失物的主保聖人)視為松露的主保聖人,會舉行松露彌撒,向聖安東尼致敬。然而要阻止詐欺,祈禱的效果不彰。便宜松露經過染色或加味,可以偽裝成更有價值的親戚。珍貴的松露森林成為松露盜獵者的目標。經過專業訓練的犬隻價值數千歐元,遭人偷竊。林子裡處處撒了下毒的肉,打算毒死競爭對手的狗。二○一○年,一名法國松露農羅倫.朗博(Laurent Rambaud)夜裡在他的松露園巡視時,衝動犯罪,殺死了一名松露賊。朗博被捕後,兩百五十名支持者參與遊行,支持朗博有權保衛自己的作物;對於松露竊賊和松露犬竊賊的憤怒高漲。特里卡斯坦(Tricastin)松露栽培者工會的副會長告訴《普羅旺斯報》(La Provence),他建議同行的生產者絕不要帶槍巡邏松露園,因為「誘惑太強了」。雷菲福爾說得好:「松露會挑起人類的黑暗面。就像地上的錢,但是不安定、會腐敗。」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