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解析×重塑套書【博客來獨家二合一套組】:《給瑜伽.健身.治療師的筋膜解析書》+《筋膜修復重塑徒手按摩全書》 | 美妙體態瑜珈在你家 - 2024年11月
筋膜解析×重塑套書【博客來獨家二合一套組】:《給瑜伽.健身.治療師的筋膜解析書》+《筋膜修復重塑徒手按摩全書》
徹底解析筋膜理論與徒手按摩手法
物理治療、瑜伽、健身、整脊、健康照護等專家必讀的專書
◆《給瑜伽.健身.治療師的筋膜解析書》
《解剖列車》作者湯瑪斯‧邁爾斯專文推薦
瑜伽、健身、運動治療等相關健康照護專家
精進必讀的筋膜解析專書
「筋膜」,過去長期被忽略的人體重要組成元素,近年來逐漸成為流行顯學,
坊間課程與書籍不斷推陳出新,而本書補足了目前欠缺的環節,
重新結合了我們對筋膜、肌肉、骨骼及意識的理解,明白它們的分工,
更讓人驚喜的是,恰恰吻合了瑜伽「整體.全人」的觀點。
本書以三大部分帶領,從顯微鏡到望遠鏡的層次,全面解析筋膜與動作應用
【第一部】
為什麼這麼多個世紀以來,筋膜都普遍地遭到忽略?
在肌肉骨骼系統的發展架構下,因為缺少筋膜而讓拼圖缺了一角,導致了什麼問題出現?
重新將肌肉-骨骼-筋膜視為一體的團隊,
把過去散落的知識碎片,整合成全新完整的觀點。
【第二部】
將第一部整合而成的新觀點,帶入瑜伽練習中。
提供一套簡單基礎的呼吸及體位練習,改善筋膜的滑動與感覺細膩度,
調整身體與筋膜,擴展我們對生命力以及身體存在的感覺。
【第三部】
在從事運動、瑜伽練習時,往往將「動作到位」視為最重要的事,
卻忽略了真正考驗與價值,是在動作練習之中,累積成「動作印記」,
將印記延伸至日常生活中,改善我們的姿勢,甚至是內在心靈。
筋膜富有許多感官受器,本身就是一種預知工具,隨著練習的累積,
可敏銳預測即將發生的事,讓我們能以更適切的行動做出因應。
本書特色
1.提出完整、全面的筋膜觀點
完整介紹筋膜組織結構與發展,整合歐洲與美國的筋膜觀點。
2.補足目前失落的環節
有些筋膜書著重於徒手治療,有些則著重於生理層面,而本書仔細述說著各個層面是如何相互影響,從理論觀點出發,延伸至各個專業領域的實務操作上。
3.以「整體」概念重新看待筋膜
筋膜遍布全身,過去大多以「組織整體」來看待,本書則帶入「人」的整體觀點,除了組織,還包含了意識、情緒、心靈、神經系統及社會互動面向,而這樣的整體概念,也與瑜伽精神不謀而合。
4.跨越多領域的應用指南
瑜伽師、動作治療、物理物療、徒手治療、運動健身等相關專業領域皆適用,可將書中提供的新角度觀點應用在各自領域的實務操作上。
各界專家盛讚推薦
「本書講述「神經肌筋膜網絡」的發展意義,非常引人入勝。不論你練習或教授的是哪一種瑜伽,你一定要讀這本書,事實上,就算你只是剛好擁有了這具身體也應該要讀這本書)」──筋膜學權威/湯瑪斯‧邁爾斯
「或許古人早就體驗到了筋膜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張力,才發明了像瑜伽這些優美的動作,好讓我們跟內在高我溝通,將對自身的愛流動在筋膜的間質中。期盼這本書能帶給大家更多的自我覺察和醒悟。」──臺灣增生療法醫學會副會長、台中長安醫院復健科主任/王偉全醫師
「作者於書中從各個層面詳細的論述瑜伽和筋膜的見解,可知作者瑜伽功力和筋膜知識之深厚,內容精實更勝一般瑜伽書籍,因此推薦進階瑜伽愛好者閱讀。」──超越復健診所/凃俐雯醫師
「本書從四個不同的人體組成階層(細胞、組織階層、器官及系統)以及不同的科學領域(藝術、歷史、心靈、力學、組織及胚胎學等)探討瑜伽與人的關係。當您接觸了解剖學而沉迷於探索身體切開後的器官與組織時,別忘了,我們學習解剖的目的,乃是為了瞭解這些細胞、組織、器官及系統整合起來的身體架構,更進一步瞭解身心靈的結合與運作模式。」──慈惠醫專物理治療科主任、運動科學博士/賴家欣
「書中完整詳盡解說了筋膜的生成、結構及特性,也將瑜伽特有呼吸、體式、冥想帶入其中,同時以瑜伽和筋膜的概念來交互闡釋,提供瑜伽教學、運動指導、動作矯正及治療等專業人員全面且嶄新的思維與方法,來促進筋膜和身心的健康。」──瑜伽療癒師/蔡士傑
◆《筋膜修復重塑徒手按摩全書》
40年資深治療師的筋膜按摩指南
不僅傳授按摩「手法」,更提點常被忽略的「心法」
治療師、運動傷害防護員、整脊師等,
解決臨床疼痛問題、精進專業的工具書
多數治療師以解剖學、肌動學為基礎,找出患者身體功能失調的原因,
卻也往往容易陷入機械式的慣性治療,
缺乏傾聽患者對患部的認知與反應,忽略情緒與感受也會對筋膜產生深遠影響……
本書作者為擁有四十年經驗的資深治療師,深知治療時會陷入的盲區與困境,
不僅傳授累積多年的筋膜按摩手法,更將很重要但卻常被忽略的「觀察」環節連結起來,
按摩手法並非是一招走天下,而是必需隨著患者的陳述不同,隨時調整,
才能完全鬆解筋膜,緩解疼痛與運動傷害,恢復身體功能。
◎ 使用「短暫累加式」手法,鬆解筋膜、釋放疼痛
筋膜知識普及,其重要性已與肌肉、骨骼並列,研究與應用迅速發展。
坊間也有許多筋膜徒手按摩治療,有些技術強調持續按壓,有些強調動態釋放;有些利用滾筒施加壓力,有些則需像對海綿般輕柔。本書使用的「短暫累加式的鬆解手法」,以推開、伸長、軟化、捏起等方式,為筋膜建立新的整體形狀。
【軟化伸長】就像是在揉捏一塊硬掉的黏土,有耐性、重複性的施壓筋膜。
【撫平拉伸】用雙手隔著皮膚確認位置,像是正在撫平毯子下的塊狀物,慢慢拖曳拉伸。
【按壓感受】將雙手壓入皮膚,感受鬆解的發生方向,並耐性等待皮膚底下發生變化。
◎ 圖解六大按壓法,修復筋膜、緩解疼痛
透過徒手按摩手法,和受傷的筋膜結構產生連結、進而鬆解,進而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依照手部接觸點,分成六種徒手按摩手法。
【全手】用於需要鬆解的身體表面面積較大時。
【指腹】以局部按壓的方式鬆解筋膜。
【指節】用於較狹窄的局部按摩。
【雙手】一手固定某處筋膜,一手將筋膜拉離。
【手掌邊緣】利用手掌邊緣移動,讓該部位獲得大幅度鬆解。
【手指下壓】運用雙手貼合肌膚,將手指壓入軟組織
◎ 三大步驟、解析九大部位,全面釋放疼痛
三步驟:利用徒手按摩緩解疼痛時,歸納出三大步驟:傾聽、觀察、感受。傾聽,了解患者的主訴症狀;觀察,仔細檢視患者身體外觀;感受,與患者對話,加以評估。
九部位:肩膀、頸部、上肢、軀幹、骨盆與腰部、髖部、下肢等九大部位,分別從肌動學出發進行觀察,再以不同手法進行筋膜徒手按摩,從鬆解過程察覺疼痛的原因,進而從根本改善。
本書特色
1.完整全面,獨門筋膜徒手按摩
由淺入深說明鬆解的方式、接觸點、受限筋膜的感覺,並用大量具體譬喻,幫助了解鬆解筋膜時的重點。
2.圖解說明,9大部位筋膜鬆解
收錄各部位手法的鬆解照片,清楚標示鬆解方向,讓筋膜鬆解變得更具體好懂。
3.根本解決,治療與溝通並重
除鬆解手法外,也說明如何進行與患者之間的有效溝通、消除患者不安的說明法等,幫助治療師能更順利了解患者訴求。
4.應用廣泛,多領域通用的修復全書
除職能治療、物理治療領域外,其他領域按摩治療與復健皆適用。另附治療師的自我鬆解方式,協助新手治療師減輕職業傷害。
作者簡介
瓊安.艾維森(Joanne Avison)
瑜珈聯盟E-RYT 500資深瑜珈教師認證,國際身體統合協會(IASI)認證教師。
為跨領域動作與徒手從業人員應用結構解剖學的國際講師,也是專業結構整合認證教師(KMI,湯瑪斯‧邁爾斯(Thomas Myers)創設學校「解剖列車」,1998~2005)。現為英國倫敦當代瑜伽藝術教師培訓中心總監。
南西.約翰斯(Nancy J Johns)
理學碩士 (MS),職能治療師(OTR/L)
擁有40年職業治療師經驗,曾在4個不同州擔任臨床與管理職務,持續努力使用雙手幫助患者。最早學習如何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患者,也曾為持續疼痛的患者進行激痛點按摩治療。後來接受筋膜鬆解術訓練,治療成果有了很大的進步。本書是回顧過去十幾年的治療經驗並對其反思,希望在退休後,這本書仍能為治療師及患者們帶來許多幫助與樂趣。
聯絡資訊:www.FixitWithYourHands.com
審訂者簡介
蔡士傑(Janus Tsai)
心理學學士,運動與休閒管理碩士。現任加拿大 Pain Care U 疼痛照護瑜伽國際講師、為臺灣首位國際瑜伽療癒師協會(IAYT)認證療癒師。曾接受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s)結構整合、筋膜瑜伽多面向動作(ZOGA)、筋膜適能(Fascial Fitness)、神經動能療法(Neurokinetic Therapy)及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訓練。相信身體層面的調整並非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應從全人的角度來協助人們改善健康。
凃俐雯/【復健專科醫師】
長庚大學中醫系畢業,中醫、西醫雙主修,並取得復健專科醫師執照,專長是運動醫學、復健醫學和針灸。熱愛各種運動,在大學時期因為運動傷害導致肩關節脫臼之後,下定決心走向運動醫學的領域。致力於推廣各種運動治療和運動恢復的概念,深信運動傷害最終須以運動訓練來治療和預防。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夠了解,很多運動傷害其實能夠不藥而癒,而正確的運動訓練才是關鍵。
譯者簡介
林麗雪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曾任職國會助理、記者與編輯。喜愛大自然與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熱愛文字工作。
譯有《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攻擊者優勢》、《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巴菲特的勝券在握之道》、《自由的選擇》、《拯救水資源危機》、《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和美國企業的沒落》、《規模的規律和祕密》、《三零世界》、《解讀民粹主義》等書。
合譯有《過度飲食心理學》、《後真相時代》、《獲利團隊》、《廚房裡的偽科學》、《美國金權》、《時間貧民》、《科學脫魯法》等書。
楊雅婷
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生化博士。旅居紐西蘭基督城十六年,對於中、英文有相當高的敏銳度。曾從事台灣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博士後研究工作,以及高雄醫學大學生物科技系內分泌學講師工作。目前與家人旅居新加坡,長期為翻譯社翻譯生醫類新聞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