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印度:三個旅人的故事 | 美妙體態瑜珈在你家 - 2024年11月
來去印度:三個旅人的故事
這不是一本傳統的旅遊指南,
不會告訴你去哪裡可以找到好吃的,到哪裡投宿才安全,
這些你在網路上都找得到。
這本書為有心想去印度做深度旅遊的讀者,
提供一個整體架構,
教讀者認識它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技術中心,
甚至養生中心(包括阿育吠陀和瑜伽傳統)。
除了「聖雄」甘地和「詩哲」泰戈爾,你對印度認識多少?
歷史課本告訴你,印度和中國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東漢時代中國稱印度為天竺,唐朝玄奘大師曾經到印度取經;17世紀,印度屬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管理,此東印度公司非彼東印度公司。
除此之外,你對這個國家的認識一片空白。突然間,你發現一片新大陸。其實,不只如此,台北都會女子每天練的瑜伽,台灣人信仰的佛教,都是來自印度。印度的人口世界第二,土地面積亞洲第二,兩者排名皆僅次於中國。它是全球電腦軟體超級大國,每年出口軟體高達100多億美元,對美輸出10萬名以上的電腦科技人才。
印度不只是一個國家,它是南亞的次大陸,就讓本書的三個主角:台灣的上班族女子高梅林、加州矽谷的華裔工程師黃光遠和中國的跨國企業證券分析師杜小舟,帶你踏上這個南印度次大陸,認識印度的宗教與瑜伽、科技與大學教育、傳統音樂與舞蹈之妙,來趟知識與心靈之旅。
作者簡介
郝洛吉(Roger Hale)‧錢德純(Elizabeth Chien-Hale)
三十年前,他們兩人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相識、相戀,進而結婚。當年,郝洛吉在柏克萊攻讀印度歷史,錢德純研習工程。如今,郝洛吉白天教學,夜晚從事金融商品交易,利用餘暇寫作。錢德純是專利律師、工程師,也是一名語言學者。
過去三十年來,他們兩人待過印度、香港、中國、台灣,以加州聖荷西為家。這本書裡的三個主角是他們一起走過許多這些地方之後,慢慢沉澱,逐漸成形的,希望能夠藉此提供讀者一扇窗戶,窺見印度這個亞洲第二大國。
前言 Preface
序曲 Prelude
第一部:高梅林 Gao MeiLin
第二部:黃光遠 Milton Wong
第三部:杜小舟 Du XiaoZou
尾聲 Postlude
前言
當我們開始寫這本書之前,我們先為自己制定了一份mission statement。鑑於印度的複雜性,我們和讀者都很容易迷失在數以百計的探討印度的渠道裡。這份mission statement就是我們的地圖,以保持我們既定的焦點。
經過多次討論後,我們決定本書有幾個目標:
1.雖然本書內包括了一些比較嚴肅的題材,我們不希望把這本書寫成像大學裡有關印度入門課程的教科書,也無意帶有學術味。
2.為了增加娛樂性,我們創造了三個大多數中文讀者都能接受的,普通但有代表性的人物來敘述我們的故事。為了可以讓遍布世界各地的中文讀者都能產生認同感,我們選擇了分別由臺灣、矽谷及北京來的三個人:高梅林、Milton Wong及杜小舟。這三人是讀者遊印度的「工具」,通過他們讀者可以「看到」、「聞到」和「感覺到」印度。
3.雖然本書不是旅遊指南,没詳細告訴讀者在哪裡可以找到好吃的,在哪裡住宿安全,但我們也為有興趣去印度旅遊的讀者提供了印度的整體框架──它的教育中心、技術中心、文化中心、養身中心(包括阿育吠陀和瑜伽傳統)。我們又搭配了些印度的宗教以及歷史背景,尤其是追溯到四百年前的英國殖民統治。
我們希望這個簡要概述可以幫助讀者選擇適合自己的印度遊點。印度是另一個自成體系的半封閉系統,瞭解這個大國加古國是個沉重的精神負擔,尤其當大多數中文讀者已經具備,除了母文化外,第二個「工作文化/語言」,無論是英語,日語或其他語言。當年唐三藏去印度取經時的中國人還沒有今天中國人的負擔重,再加入第三種文化可以想見是艱難的挑戰。然而,以三條腿的凳子為例,我們認為「三」是自然內最穩定的組合。我們希望讀者會同意學習第三種文化,如政經重要性都在日益上升的印度,很可能是值得的投資。
序曲 三個人,兩男一女,在同一時間從三個不同的方向往邦革洛如(Bengaluru)國際機場美食廣場賣印度塔利(thali)的小店走去。 這三個人年齡各不相同。女的很年輕,看起來不超過三十歲。兩個男人其中一個應該是三十出頭,另一個在六十上下。三個人穿著差異很大。仔細聽他們點菜時講的英語,會發現這三個人英語程度也差很大。這三個人唯一相同的是他們看起來都像是中國人。 一張可以容納六個人的桌子剛清出來,員工還在清潔桌面的最後一個角落,三人之中六十左右的男人就快手快腳地把他才拿到的不鏽鋼塔利圓盤子放下,占住一個地盤,顯然是非常熟悉人擠人的環境。他把他的公事包和一件看起來價值不斐的雨衣放在旁邊的位子,在邦革洛如炎熱乾旱夏季,雨衣顯得有些刺眼。 看看沒有別的空位,第二個男人手托著食盤用眼光接觸第一個男人,無聲地問他是否在意他們同座。第一個男人輕微地點點頭,表示歡迎,這個三十多歲的英挺男士就在第一位男士對面坐了下來。第二個男人放下他的雙肩背包。兩個人看起來都對眼前剛買的印度餐很興奮,準備開始用餐。 就在這個時候,那位年輕的女士也到了。她很客氣地問這兩人,她能不能和他們共用這張桌子。雖然她的英文聽起來不太標準,態度卻很從容。兩位男士忙不迭地說“Yes, yes, please sit down.”(可以,可以,請坐),年紀比較年輕的那位男士還殷勤地拉開一張椅子,好讓這位女士有足夠的空間坐下。這位女士隨身帶了一個行李袋,她把行李袋放在旁邊的椅子上。她固定每隔幾分鐘就摸摸自己側身,彷彿是養成很久的習慣。 這位年輕女性煥發出的自信與秀氣的五官引起了兩位男士的注意,她戴著圓框眼鏡,穿著略顯寬鬆的牛仔褲,上面套了一件藍色的印度式襯衫。她仔細觀察一下同桌的兩位男士,開始用中文快速且興奮地和他們攀談,表示自己已經離家兩個半月了,真高興馬上就可以回家了。年紀較大的那位男士面帶微笑聽她說話,很顯然完全瞭解她在說甚麼。年紀較輕、長相英俊的那位男士有些抱歉地用英文表示他聽不懂中文。不過,這位年輕女子彷彿沒聽到一樣繼續她的獨白,只是改成用不太流利的英文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