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藝術- 禪定坐佛 佛入禪定之莊嚴寶相 | 禪定手印

佛教造像中的禪定坐佛特徵,佛雙跏趺坐,手結禪定印,疊手端坐,呈現禪思入定 ... 禪定印是佛陀入於禪定時所結的手印,亦可稱為定印、法界定印,表安坐澄心, ...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

而佛教在雕刻、雕塑、書法、繪畫、文學的展現,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透過這扇窗,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般若性海。

 禪定坐佛──佛入禪定之莊嚴寶相 文/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見迅法師   「禪定」在佛法有禪、定、三昧、正受、三摩提、奢摩他、解脫、背捨等別名。

《大乘義章》云:「禪者,是其中國之言。

此翻名為思惟修習,亦云功德叢林。

」又有「靜慮」之意。

《阿毘達磨俱舍論》云:「依何義故立靜慮名,由此寂靜能審慮故,審慮即是實了知義……止觀均行最能審慮。

」禪定坐佛的造像特徵  佛教造像中的禪定坐佛特徵,佛雙跏趺坐,手結禪定印,疊手端坐,呈現禪思入定的三昧之相。

《大智度論》云:「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雙跏趺坐」,即是雙盤,兩腿互相交疊,結跏趺坐。

《大智度論》云:「諸坐法中結加趺坐最安隱,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攝持手足,心亦不散。

又於一切四種身儀中,最安隱。

此是禪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

」《禪林象器箋》云:「若結跏趺坐,身安入三昧;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

」  佛的手印,象徵佛的不思議願力與慈悲力。

《佛說大乘觀想曼拏羅淨諸惡趣經》云:「手作禪定印。

憐愍三界一切眾生。

」禪定印是佛陀入於禪定時所結的手印,亦可稱為定印、法界定印,表安坐澄心,靜心一趣之相。

禪定印相的圖像表現 圖一:館藏「佛坐像」犍陀羅(二至三世紀)片岩H105cm 圖二:館藏「佛坐像」五胡十六國(304-439)銅鎏金H6cm 圖三:館藏「佛三尊像」北魏(386-534)砂岩H100cm 圖四:館藏「僧法志等造千佛碑」(碑左側圖)北魏永安三年(530)片岩H105cm  造像中的禪定印有三種形式:「上下疊手式」的禪定印,以雙手仰放下腹前,雙手重疊,掌心向上。

「雙手貼腹式」的禪定印,作交疊雙手,掌心朝內,豎掌貼腹。

「衣角覆手式」的禪定印,兩袖相連,手藏袖內,覆蓋手印。

茲以中台世界博物館的館藏為例說明之。

一、「上下疊手式」的禪定印  館藏犍陀羅「佛坐像」(圖一),佛像背後,素面圓光,佛雙跏趺坐,手結禪定印,雙手相疊,置於腹前,掌心向上,右手置於左手上,兩拇指指端相拄,交互疊放於兩腿間。

髮髻形式呈現希臘雕刻的波浪式曲線髮紋,深目、高鼻、薄唇、捲髮。

面相恬靜,典雅俊美,具白毫相,雙眼微閉,呈現於甚深禪定中,沉靜、內省的樣貌。

身披通肩式袈裟,兩肩均為袈裟所覆,希臘羅馬式披袍,衣褶深刻貼體,刻劃巧妙,微見身軀,具西方雕塑的寫實性,有濃厚的希臘化風格,為典型的貴霜王朝犍陀羅藝術特色。

方座上刻有草紋,底座刻有佛、菩薩坐像五尊及二弟子,左右各雕有古希臘風格的方柱。

  《普曜經》記載佛陀成道前,在菩提樹下禪思,默坐樹下示現四禪,明星出時廓然大悟,得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

此犍陀羅風格的禪定坐佛,可表禪思入定,寂然不動的三昧之相,體現佛陀內斂沉穩的睿智與慈悲。

二、「雙手貼腹式」的禪定印十六國時代的禪定坐佛:  「五胡十六國」(304-439)時期,是指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

北方盛行坐禪,銅佛造像中禪定坐像較多,作為行者禪觀或供養禮拜。

現存十六國禪定坐像多為小型銅佛造像,形體較小而精緻,如館藏五胡十六國的「佛坐像」(圖二),肉髻高聳,大眼橫長,雙手交疊豎於腹前,禪定印刻劃簡括。

身著圓領通肩式袈裟,U形衣紋形式,佛結跏趺坐於方座,座前鑄浮雕雙獅,造型簡練拙趣,臺座與像合鑄而成。

從磨光肉髻、通肩大衣、U形衣飾、禪定印相、雙獅底座等,顯現十六國時期典型的金銅造像特徵。

北魏時代的禪定坐佛: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云:「若能至心繫念在內,端坐正受觀佛色身,當知是人心如佛心與佛無異,雖在煩惱,不為諸惡之所覆蔽。

」南北朝時期,北方修行偏重禪觀,禪窟的開鑿,帶動石窟造像的發展、禪觀經典的翻譯、造像呈禪定貌,禪定坐佛應與禪觀之思想有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