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的學佛筆記:關於「離苦得樂」的思索與修行 | 美妙體態瑜珈在你家 - 2024年5月

哲學家的學佛筆記:關於「離苦得樂」的思索與修行

作者:冀劍制
出版社:啟動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9日
ISBN:9789864931231
語言:繁體中文

  佛學要你「相信」,哲學要你「懷疑」,
  哲學教授將兩者互相印證,提出了
  一般人「離苦得樂」的新法門!

  哲學不能懷疑「邏輯」,佛學則不能懷疑「佛陀」。
  許多人為了想要止息痛苦,尋求快樂而接觸佛學,不過
  佛學專有名詞一直是自學過程中的障礙,
  「貪嗔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慈悲心」、「正念」……

  本書作者冀劍制為哲學教授,他發現在他受過哲學條理分明的訓練中,剛好可以用來理解佛學的精義,以及用簡單的日常語言把它表達出來。
  「我把這件事情當作是我的使命,發心完成一本好讀又能彰顯佛學精要的書籍。」

  本書分為【上篇】離苦得樂的「思索」、【下篇】離苦得樂的「修行」。

  作者援引波普爾的否證論、英國哲學家休莫對自我存在的懷疑、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海德格的現象學、儒家的中庸之道、莊子的大自在以及宋明理學等哲學思想,用最口語易懂的方式,一一印證佛學理論,說明化解貪、嗔、痴等帶來人世痛苦的方法,一窺佛學中「無我」、「去我執」的精神境界。

  另外,佛學記載了各種「離苦得樂」的本事,以及如何培養的秘訣。這種改變的過程,在佛學裡就稱之為「修行」。在宗教修行上,有更多超出我們一般想像的特殊經驗。這些經驗常常會和人世以外的話題有關,像是看見上帝、體悟人生大道、或甚至像是通靈等體驗,哲學上通稱這類經驗為「神秘經驗」。

  佛學中的「悟道」很顯然就屬於這類神秘經驗。如果沒有經由修行體會,只是知性上的理解,那我們可以猜測這些理解應該都是偏離核心思想的。

  作者以其實際「修行」的經驗,具體分享「靜坐」、「一念心」、「正念」等修行方法,以及對生活帶來的實際改變。

  佛學有很多學習方法,號稱八萬四千法門。
  如果你想要「離苦得樂」,卻在「理性思考」和「修行方法」上無法理解佛學,
  哲學教授與佛學院院長,在本書提供一個學習的方便法門!

作者簡介

冀劍制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哲學博士。

  現任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佛教學院院長,講授佛學與哲學的對話、喜悅哲學、批判性思考、知識論、心靈哲學、科學哲學等課程。

  著有《海賊王的哲學課》、《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的40件事》、《邏輯謬誤鑑識班》、《用故事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素養》、《用故事教孩子邏輯思考力》、《心靈風暴:當代西方意識哲學的概念革命》等書。

【前言】

上篇:離苦得樂的「思索」
一、誰需要學佛?
二、人生本苦的悲觀主義
三、人生苦多於樂是真的嗎?
四、「離苦得樂」的意義
五、靈魂與輪迴是否可信?
六、離苦得樂的方法從除去貪嗔痴做起
七、為何貪嗔痴是苦的源頭?
八、看見貪、化解貪
九、看見嗔、化解嗔
十、看見痴、化解痴
十一、何謂「無我」?既然無我,為誰學佛?
十二、何謂「一切皆空」?
十三、何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十四、何謂「悟道」?
十五、悟道了沒?

下篇:離苦得樂的「修行」
一、修行中的神秘經驗
二、「虛無感」與「意義感」作為修行指標
三、慈悲心的修行
四、發心與道德實踐的修行
五、無常世界觀的修行
六、靜坐修行
七、哲學實踐vs.佛學修行
八、業力的修行
九、一念心的修行
十、正念的修行
十一、智慧的修行
十二、念佛的修行
十三、外王的修行

【尾聲絮語】

 

【內文一】(節錄) 前言 我接觸佛學的時間可以說相當久了,最早的時候,大概是在剛讀五專時。當時很愛讀書,而且閱讀速度很快,感興趣的內容也很廣,便在短時間內吸收各式各樣的課外知識。由於我喜歡在書上畫線寫字,所以不太借書,大多書籍都是買來的。但零用錢不足以滿足我買書的欲望,後來發現廟裡很多免費的善書,就開始閱讀那些書籍,幾乎找得到的都看完了,這是我和佛學的初次邂逅。不過當時那些善書大多屬於比較宗教性的神蹟故事,或是看不太懂的佛學經典,所以只能算是很淺的接觸。 在大學就讀哲學系時,除了課程之外,當時和許多對佛學很感興趣的同學交情還不錯,在心得交流中,獲益不少。但並沒有深入研究。 直到我寫博士論文時,由於我的研究主題是意識問題,雖然屬於西方哲學,但佛學在此有很多深入的研究,所以當時讀了不少關於佛學的意識理論。但這些大多屬於英文的二手資料,而且是以比較偏向西方哲學式的方式撰寫。 回臺任教後,像是命運的指引,來到佛學鼎盛的華梵大學,有更多接觸佛學的機會,一直希望能好好找個時間深入學習。然而,佛學專有名詞一直是自學過程中的障礙。而且也發現許多想學佛的人都有這層障礙。由於我個人在長時期分析哲學訓練中,鍛鍊出相當不錯的理解力與表達力,剛好可以用來理解佛學的精義,以及用簡單的日常語言把它表達出來。於是,我便把這件事情當作是我的使命,發心完成一本好讀又能彰顯佛學精要的書籍。但其實抱持這個想法好多年了,都沒去實踐。直到最近,由於接下了佛教學院院長的職務,覺得自己該做點貢獻,才開始積極投入。 在嘗試的過程中,一開始是缺乏信心的,但運氣很好,獲得許多幫助。例如,我和本校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莊兵所長一起開了「佛學與哲學的對話」課程,在課中我們探討許多佛學與哲學觀念的比較,在場許多學生也都提供想法與討論,對這本書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尤其在佛學領域非常博學的博士生楊健生居士,他目前也是佛陀教育基金會的講師,提供了許多觀念上的釐清與協助。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