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父母,這樣做才安心 | 美妙體態瑜珈在你家 - 2024年11月

照顧父母,這樣做才安心

作者:大家健康雜誌葉雅馨
出版社:大家健康雜誌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02日
ISBN:978986854498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52元

  完善的熟齡照護,給父母幸福到老!

  ﹡本書教你全方位「懂老」:察覺老人家的需求與不適,做對貼心的健康照護及生活協助,孝親才能不留遺憾!
  ﹡本書教你不用「怕老」:儲存健康資本,為自己的老後做好準備,快樂迎接熟齡生活!

  人一定會面臨老化的問題,不管你現在是不是老年一族,未來都會是其中一員。老年該如何過得優雅?真正享受樂齡的生活?相信只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做到,本書是本貼心關懷老年長者健康的實用好書,也適合成年每一階段的讀者閱讀。

  對於中年讀者,可以學到照顧高齡父母的方法,尤其遇到生活相處、健康照護、疾病就醫等問題時,本書提供不少方法可供參考。
  對於老年讀者,閱讀本書也能有正面的收穫,只要用心照顧身體,延緩退化、還是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對於年輕讀者,本書像是個生命的練習題,但未來一定會遇到,提醒趁早「懂老」,儲存健康資本。

名人推薦

  A-Lin(知名歌手)、孫越(終身義工)、朱英龍(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賴東明(臺灣活動發展協會理事長)、謝孟雄(實踐大學董事長)等名人,及黃勝雄(門諾醫院暨相關事業機構總執行長)、陳永興(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邱弘毅(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陳亮恭(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等專業醫師人員,真摯推薦本書。
 


作者簡介

大家健康雜誌

  本書由《大家健康》雜誌採訪整理完成。《大家健康》雜誌是由董氏基金會對外發行的健康雜誌及出版單位,2001年開始規畫書籍出版,10多年來,出版了不少與醫療保健、心理勵志、公共衛生等類別的好書,贏得許多專家、學者的肯定推薦。

  近年來在出版上,更著重「知性」、「啟發」、「實用」的連結,其中《隨心所欲:享受精彩人生》、《生命的奇幻旅程:啟迪心靈成長的6個故事》兩書,內容獲得到不少名家及學校師長的好評,在通路端也獲得實體書店、網路書店的選書推薦青睞。未來,《大家健康》雜誌會更用心製作每一本好書,讓讀者用「悅」讀,耕耘自己身心靈的健康。

  大家健康雜誌部落格:jtfhealth.pixnet.net/blog
  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www.facebook.com/happyhealth
 


前言:體貼父母,全方位「懂老」

PART1  健康照顧:這些疾病常給長輩帶來不便,照顧時你一定要先了解
你和父母說話,總是雞同鴨講嗎?
老人重聽,無藥可救?
為長輩存骨本,非懂不可的灌鈣料理
困擾長輩的便祕問題,怎麼通?
老人家噁心反胃,是心肌梗塞前兆?

PART2  從心關懷:父母的心事,你知多少?
父母心沉沉,沒病說病是什麼病
老年憂鬱症,常偽裝成身體病痛
愈活愈快樂,打造熟齡「心」活力!
1分鐘,掌握老年憂鬱症症狀
測一測長輩的憂鬱指數
5大治療老年憂鬱症的方法

PART3  用愛縫補:如果有一天父母失智,遺忘了我們……
當健忘來敲門,是失智警訊嗎
如何面對長輩走入失智的異想世界
6個最常遇到的失智照護問題,如何處理?
尋求協助
失智照護,安養中心怎麼選
善用社會資源,減輕照護壓力

PART4 生活照顧:讓父母活得更自在,掌握關鍵方向
飲食保健
老年人,如何聰明吃出健康?
讓銀髮寶貝吃出元氣的10個飲食原則

防範跌倒
7招,為父母營造抗跌無障礙的家居空間
做好防跌風險評估,可做為照顧參考

注意用藥
真「藥」命,教長輩不要亂藥!
4招幫助長輩正確用藥

就醫看病
透視長輩的小疼痛,不讓小痛變大病
如何聽懂醫生說的話

運動休閒
為父母尋找專屬的運動處方
5大適合熟齡族,增加身體靈活度的運動
父母有慢性病,可以做哪些運動?

PART5 看護照顧:找到好幫手,照顧更加分!
長輩久病臥床,該不該請看護?
照護臥床老人,你與看護都該知道的7件事
父母排斥看護照顧,怎麼辦?
懂得善用居家照護,讓生活更有好品質

PART6  完美熟齡:不用怕老,儲存自己的健康資本,迎接熟齡生活
12個老化指標,檢視身體老化程度
怕養不起老?更要懂得投資風險!
想樂齡生活,現在就要開始準備
當個可愛老寶貝,兒孫更愛你


推薦序1

愛要及時,珍惜與父母、長輩在一起的時光!
文/A-Lin(知名歌手)

  還記得小時候外公過世前,我到病床前看著他,我搖搖他的手說:「外公我回來了,你還記得我嗎?」,外公病懨懨的臉,對我說:「你是誰?」,然後就像陌生人般轉過頭背著我,那時候我心裡好難過。

  我想說話給外公聽,可是變得有點自言自語。我輕聲對他說,「是你教我唱歌,教我唱歌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可是,你卻記不得了……。」當下我一直想:我還能為外公做什麼?於是我呢喃唱起歌,唱著外公教我的山地歌謠,唱了一小段,沒想到,外公緩緩轉過頭來,抓著我的手說:「妳是我的小孫女啊,我知道是妳啊,謝謝妳,妳的歌聲讓我喚起我的記憶」。我淚水不停地望著外公,外公反而為我鼓舞:「我知道妳很愛唱歌,我相信以後也會有很多人在台下聽妳唱歌,妳要堅持自己的夢想、要加油,我會在那個地方保佑妳的。」

  長大後,我參加歌唱比賽並沒有得名、也曾在酒吧駐唱,被客人趕下台,多次不順遂的發展,爸爸並不支持我繼續走唱歌這條路,只希望我找份安穩的工作就好。但是,為什麼我還會繼續堅持要唱下去,就是當時外公那席話對我的影響。

  想起外公那時生了重病,加上被失智症折磨,所以快把我遺忘了,真的很難過。可是,面對摯愛的人生病老去,心裡有多少不捨,又能怎麼樣呢?

  童年歷經那次與外公的離別,後來無論是親人或朋友,有什麼話想對我說,我都會靜靜在旁邊聽,希望能給對方最好的幫助。《照顧父母,這樣做才安心》這本書,讓我知道面對家人老去,不再只是無能為力,讓我就算工作繁忙,透過此書也能更了解長者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不止是生理,還有心理的疾病、飲食該如何吃對身體比較沒有負擔。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為人子女,別忘了照顧你的父母,陪他們幸福到老,珍惜與父母、長輩在一起的時光!

  真的愛要及時,祝福每一位讀者,孝親不會有遺憾!

推薦序2

守住承諾,換我來照顧您
文/黃勝雄(門諾醫院暨相關事業機構總執行長)

  1992年,在美國的電視媒體有一陣騷動和辯論,是一位62歲的著名大學校長辭職,只因為要守住承諾去照顧逐漸失智的夫人。校方為學校的發展勸他不必辭,並願意指派人來協助照顧她,然而校長說結婚近40年,都是她全心照顧我和我們的家,在婚約上我也曾承諾要終身照顧她,我就應該守住承諾在她的餘年來照顧她。這件事引起了許多人從正、反雙方角度在電視及報刊上熱烈地討論了一陣子。

  2010年,另外一位守信的老師,犧牲了自己美好的前途與好的居住環境,為了陪太太去照顧逐漸失智的岳母,而搬到岳母住的小鎮,好方便就近照顧她。當他需要為這個老人(岳母)換衣服、洗澡或餵食時,他真不知道如何來控制自己的怒氣和不願,「尤其是她從來也不曾為我做過任何的事!」經過了一番掙扎和學習,他順服了、想通了而寫了一本書「Loving your parents when they can no longer love you!」中文譯成「換我照顧您」,由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出版,是給一般人最好的入門參考書。

  臺灣的社會快速老化,比歐美、日本都快,但是我們的老人社會福利和立法卻永遠趕不上長期照顧年長者的需求。我們的長照法都還在立法院討論的階段,更談不上長照保險法的設置。因此我們社會中的年長者,一旦跌倒失能了,或是逐漸失智了,照顧的責任都會完全依賴子女來負責,沒有子女的,只好自求多福了!

  還好目前在臺灣負責照顧老年人的中年人都經過五倫的教育,也記得小時候曾對替我們洗澡的父母親承諾說:「你們老了的時候,我會孝順你、照顧你!」但是接下去的下一代,是新新人類或是草莓族,就沒有這個反哺報恩或孝敬父母的倫理觀念了,到那時,解決的方法就要依賴像日本或北歐的老人長期照顧社福機構的設置了!

  《照顧父母,這樣做才安心》這本書,經由大家健康雜誌社──這個很普遍的健康資訊媒介的傳播來出版,一定會使更多的人來關心這個議題。我相信這本書的出版,更能提供臺灣社會許多有心人來認識我們人口老化的危機!

你和父母說話,總是雞同鴨講嗎?   你的父母最近是否常誤解你的意思,老是忘記你說過的事,要人一再提醒,甚至不愛出門,從社交圈中退縮下來…,這可能不是健忘,也不是有憂鬱症,而是聽力出了問題。   王伯伯在兒子的婚禮上,遇見一位多年不見的老友,高興地拉開喉嚨述說好友的糗事,惹得親友笑聲不斷,好友卻尷尬萬分,在旁的女兒見狀,委婉勸說:「爸,別說了!菜要上了。」王伯伯說:「什麼?誰槓上了?」   你家裡有重聽的長輩嗎?重聽者聽不清楚,不但說話的音量大,聽廣播、看電視的聲音也加大,旁人的耳膜可能受不了,他卻絲毫不以為意。  內耳功能退化引起重聽   究竟老人重聽是怎麼引起的?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俊成說,老人重聽是漸進式,不是短時間形成的。他解釋,老人重聽不論是「傳導性聽力障礙」(聲音難以經空氣傳導進耳膜震動產生聽覺)或是「感音性聽力障礙」(聲音難以經乳突震動傳至耳朵內膜產生聽覺),都是年紀大內耳功能退化所致,其他像長期暴露在噪音中,也會導致重聽。   重聽者除了對聲音感受不靈敏外,還會對旁人說「耳朵悶悶的」,這時家人要注意長輩可能有重聽傾向,或是內耳功能障礙導致語言辯識能力退化,「上述都是早期症狀,究竟狀況如何,還是讓醫生診治最好。」林俊城醫師補充,通常50歲以上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有重聽的情形,往後每增加10歲,聽力就會減低5~10分貝。   由於老人重聽是漸進式發生,臺北榮民總醫院臨床心理師楊雅明從心理層面將它分為「不知不覺」、「後知後覺」及「先知先覺」三個階段。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