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你排難解憂 | 美妙體態瑜珈在你家 - 2024年11月

老子──為你排難解憂

作者:王小滕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09日
ISBN:9789864773169
語言:繁體中文

★世事流轉,自我安頓的最佳指引★老子──天下第一好心人和盤托出「真實」,助你悟「道」打造千金不換的智慧人生內容特色:•    文字淺白易懂,幫助讀者理解老子記錄的「真實」──道。•    八十一章中,每一章均於章名之下,提出老子撰寫此章的緣由,老子察見了什麼問題,或欲解決什麼問題。•    架構清楚,體例統一:先逐句呈現原文,然後解釋字義、說明文句字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詮釋義理。•    帶領讀者跟隨「道」的流動本質,突破常識侷限,掌握整體性質,領悟《老子》字裡行間的智慧。《老子》一書論及萬物生成、人生修養以及政治理想,主旨是「道」。由於「道」不遠人,它無所不在,是人們生命與生存環境的真實。藉由生活中的不同面向,隨時舉例,老子向讀者揭示了「真實」,也就是「道」。 本書詮釋《老子》義理,不僅停留在字面上,並且跟隨「道」不執著的流動本質,以及渾全不割裂的整體性質,說明《老子》埋藏在字裡行間的洞見與智慧。立身天地之間,人人皆須自我安頓,此項工作與呼吸同等必要。只不過我們長期被常識所籠罩,觀察與思考都呆滯而固定,生活中常感困厄與苦惱,不知自我安頓應由何處著手。《老子》義理破除常識中的眾多迷思,不曾與當代人們的生命脫節,是現實人生中自我安頓的最佳指引。現在只要閱讀本書,與作者一同跟隨老子,便可脫離常識的窠臼,不停滯任一隅落,而能觀察完整的全貌,與變同步,靈活應事。不論世事如何流轉變化,你都能凝聚出堅實的內在能量,心靈不再受到拘束,生命豁然開朗,這才是人生最最千金不換的立足地。本書依《老子》內容逐章解釋,輔以明白易懂的例子加以說明,極適合對日常生活有體悟的讀者閱讀。──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鄒濬智文言文究竟對當代人面對生活的態度,和遇到瓶頸的思辨能力有沒有幫助?當你閱讀短短五千言的《老子》,尤其是這本解譯全書思想的《為你排憂解難的老子》,就可以用最少的篇幅、最精要的概念,化解生活中的癥結與對立。誠摯推薦!──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歐陽宜璋讀懂老子,並不是要成為孤芳自賞的文人雅士,而是在柴米油鹽的每分每刻,藉由老子的智慧,清晰地省思當下的五官感受與情緒起伏,最終因覺察事物的全貌,怡然自適。──高雄市桃源區衛生所醫師 鄭孝勇解讀《老子》奇書,無論是過程還是終點,總要有個開頭,而且需要有個能夠把義理講清楚的開始。這本書是一個好的開始,也是一個好的過程,能夠協助我們從中獲取許多智慧。──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作者簡介王小滕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博士二十多年來,始終以老子、莊子為研究核心現任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開設「老子導讀」、「莊子導讀」課程,已逾十年,被學生稱為「傾囊相授」,也被學生認為善於舉各種生活事例,巧妙說明「道」的意涵。課堂中,總是建議學生:無論面對令人心花朵朵開或是令人感到沉痛的事件,都必須穿過表象,看見隱藏在表象之內、尚未顯現的其它面向。也屢屢強調老子、莊子的義理,不應只是天馬行空、擺擺龍門陣的談論,而應運用於生活中。江湖傳聞:天地之間,有了不起的智慧,直指疑難憂煩的出路。你可以一笑置之,卻也可以與本書作者連袂追隨它。你願意騎上青牛,親近這歷經兩千五百年選鍊的人生智慧嗎?

目次〈專文推薦〉生命中的老子智慧 鄭孝勇〈專文推薦〉解讀奇書,尋求最終解答 冀劍制自序前言一章觀諸天地四時,是否能追尋出「常道」?人類畢其心智,化萬物於言語,然而「言」與「意」可否劃上等號?如何以「言」說明「道」之「意」?二章 大眾認為互斥的兩端,是否果真不並存?聖人之「無為」究竟為何?「無為」是否排斥「為」而不並存?三章 民心為何騷動不寧?關鍵在於民眾抑或上位者?如何使民心安定?四章 「道」是否停滯於「虛」?如何敘述「道」,以提醒讀者不可執著?五章 天地的運作,有無愛憎?治國者可否心存偏私?六章「道」之「虛」是否排斥「實」?它為何「不死」但卻「若存」?七章天地無私而長存,那麼如果效法天地無私,是否將有所收益?八章水滋潤萬物而不爭,那麼效法水之「不爭」,人生是否將有所開創?九章追求盈滿銳利,是否全然有利而無弊?成功者,應否霸居高位?十章 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道」?誰具有深遠而非淺薄的「玄德」?十一章 大眾認為互斥的「有與無」是否果真不並存?「有」與「無」孰重?十二章極度追求物欲享受,是否果真為享受?物質與精神,孰輕孰重?十三章「得寵與失寵」是否有別?「肉身與大災難」是否有異?十四章可否藉由感官對「道」進行辨識?它究竟是「有」抑或是「無」?十五章悟道者是否呆滯一隅?他的生命內涵,何以深不可測?十六章如何安頓有「生」必有「死」的人生?阻擋死亡抑或坦然面對?十七章誰是理想的治國者?上位者的行為與民眾的回應,是否不相干?十八章什麼是「仁義、智巧、孝慈、忠臣」一體兩面的另一面?十九章如何施政,對民眾有益?鼓吹智巧?抑或節制智巧、秉持樸素?二十章老子的生命氣質,是否與大眾相似?他是否炫耀,特別引人注意?二十一章恍惚的「道」是否真實存在?如何了解它的真實性?二十二章相反的兩方,是否絕不相關?是否唯有自我表現,才可能獲益?二十三章自然的運行是否一成不變?誰與自然的運行同步?二十四章處處自我表現之人,是否具有「道」的智慧?是否好處更多?二十五章「道」有哪些性質?人的性質與「道」有何異同?二十六章穩重抑或輕浮,是治國者的理想行止?二十七章「有與無」互斥抑或互通?排斥不善,對「善」是否有益?二十八章做為天下的通路與典範,是否有所排斥?抑或大度包容?二十九章不順應自然的強行有為,可否取得天下?三十章什麼是「戰爭」一體兩面的另一面?「道」是否排斥壯大?三十一章戰爭是否符合「道」的整體性?戰勝,是「吉」抑或是「凶」?三十二章萬物是否由於「名」不同,遂各自獨立、絕無關連?三十三章何謂明智?強人?富有?立志?長壽?三十四章「大道」何在?它是否固定於「大」?三十五章物質享受抑或「道」的智慧,可成就理想人生?三十六章什麼是人生中「物極必反」的事態?治國者應如何面對之?三十七章什麼是「無為」相應而生的另一面?如何因應過度的欲求?三十八章人間為何失落不割裂的整全之「道」而出現許多切割、分別?三十九章誰是得道者?它們是否呆滯一隅?「高貴與下賤」是否不並存?四十章「道」往什麼方向運作?運作的力度是否強大?萬物源自何處?四十一章誰實踐「道」?誰嘲笑「道」?「道」是否果真荒誕可笑?四十二章「道」與萬物有何關連性?萬物的性質與「道」有何異同?四十三章誰可通過「天下之至堅」?進入密實沒有間隙的「無間」?四十四章人們為何因名利財貨而自陷困境?如何脫困?四十五章大眾認為互斥的兩端,是否果真不並存?誰是永遠的贏家?四十六章人們為何不知足?如何可能知足?貪婪掠奪,抑或喚醒自覺?四十七章如何方可擁有真知灼見?向遠方追求,抑或不離大道的整體性?四十八章什麼行為與「道」相應?執著於增益?抑或適時節制?四十九章治國者可否固執一成不變?對民眾應否一視同仁,無有偏私?五十章誰是善於養生之人?極度養生?抑或順隨自然的「出生入死」?五十一章「道」、「德」是否順應萬物的自然本質?抑或橫加干預?五十二章「母與子、本源與現象」可否切割?「明」的智慧是否偏滯一隅?五十三章老子畏懼什麼?誰行於大道?誰偏離大道?五十四章什麼是不虞失落而且永存者?它何以不受時空限制而永存?五十五章溫柔如嬰兒抑或固執於強壯,對人生有益?「道」是否排斥強壯?五十六章悟道者,是否言說?他與大眾是否完全相同?抑或不同?五十七章治國用兵,可否一成不變?國家為何混亂?如何恢復安定?五十八章如何施政,對民眾有益?是否緊握「福」,即可遠離「禍」?五十九章誰在自覺服從「道」之前,就已經服從「道」?放縱抑或自制者?六十章如何治國,不至於傷害民眾?何以立足「道」,即可「兩不相傷」?六十一章大國如何方可獲得小國的追隨?謙讓包容抑或傲慢排斥?六十二章「道」是否有所排斥?抑或大度包容?誰需要被赦免?六十三章何謂「整體」?「大與小」是否不相干?「難與易」是否無關?六十四章什麼是洞燭機先的智慧?誰具有察見完整全貌的觀察力?六十五章以智巧治國,是否為國之福?可否使國家長治久安?六十六章上位者謙退不爭,民眾的回應是推崇抑或厭棄?六十七章「道」像什麼?為何老子總能勝人一籌?是否因為胸懷「整體」?六十八章「整體」的智慧,如何顯現於帶兵、作戰與用人等等面相?六十九章用兵可否一成不變?「無敵」是福抑或不然?哀兵是否必輸?七十章誰了解「道」的真實?自覺者抑或無自覺者?七十一章孰為明智之舉?承認「不知」抑或掩飾「不知」?七十二章不壓迫民眾,是否將被民眾厭棄?應如何落實「不壓迫民眾」?七十三章是否唯有勇往前衝,才可存活?天網恢恢,是否疏漏不嚴密?七十四章民眾為何不畏死?此一不符合自然的現象,與上位者是否有關?七十五章人民為何饑餓?難治?輕死?關鍵在於民眾抑或上位者?七十六章是否唯有堅強,有助於存活?柔弱是否必定對生命無益?七十七章如何使人間的運作,如同自然一般的均衡和諧?七十八章何謂正言若反?柔弱勝剛強,是敘述事實之「正言」抑或反諷?七十九章誰將招來仇怨?誰將獲得協助?是給予者抑或索取者?八十章理想國民眾的生活,建立在「反文明」抑或「整體」智慧的基礎?八十一章表象與實質,是否必然吻合?給予他人,是否必將使擁有減少?

〈專文推薦〉生命中的老子智慧 鄭孝勇我畢業自陽明大學醫學系,大學在校時,曾選修王小滕老師開設的通識課程。二○一七年八月,甫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轉任高雄市桃源區衛生所醫師,為偏遠山區的原住民朋友們提供醫療服務。人生無常,但卻是急診室和加護病房的日常。生離死別、生老病死的故事,每天都在醫院上演,不僅衝擊著面臨考驗的病人與家屬,被賦予救人責任的醫護人員,在無形中也承受極其龐大的壓力。面對新生兒誕生的喜悅記憶猶新,曾幾何時,我們在生命逝去之前,卻只能保持沉默。在我行醫的過程中,曾經遇到一個深刻難忘的例子:李先生(化名)是一位勤奮工作的勞工,也是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由於工地的習慣使然,李先生多年來菸、酒、檳榔從沒斷過,在某次的篩檢中被診斷出口腔癌第三期。然而,他之後並沒有定期回診,也不接受醫師的建議做後續癌症的治療,並選擇對家人隱瞞病情。李先生認為,一旦他要接受開刀、化療與電療,便無法繼續工作;失去工作後,家人的生活開銷將要由誰來支付呢?可惜李先生病情快速惡化,當我們再次看到他時,他已是癌症末期且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昏迷。在醫生眼中看來,他不是一位聽話的好病人;但他的堅持代表著對家庭無私的奉獻,不願因自己生病而拖累整個家,最終他在家人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堅毅形象。進出醫院的人們,或喜或悲;身為醫療工作者,我們不時遇到類似李先生的故事,不捨的情緒久久難以釋懷,卻也在夜深人靜的育嬰房裡,沉浸在生命初來乍到的欣喜。醫院進出的日子一久,人們常常仰望窗外的星空,欽羨宇宙的亙久永恆,而感嘆生命之須臾。然而,宇宙間瑰麗的星系真的是恆久不變?人的一生真的是蜉蝣一瞬?人的生命當中,「生」與「死」這兩件大事是起點抑或是終點?為何這兩件大事會伴隨著截然不同的情緒呢?醫院的工作,令我目睹人人的存活都是從沒有呼吸、心跳,變化而為有呼吸、心跳;但是,有呼吸、心跳的存活狀態,並非恆常不變,而將再次變化為沒有呼吸、心跳。我想起了王小滕老師在我剛進陽明醫學院時傳授給我們的觀念:在這世間,有生就有死,有來就有去,「生與死」一體不可分,如同「有與無」是無法切割的一體兩面:這正是生命的真實。正因為我們不可能阻擋、消滅死亡,所以更應該追隨老子指出的「整體」智慧,心平氣和地接受與「生」同存並在的「死」,以此來自我安頓,也協助他人平穩地通過死亡。王小滕老師這本書所彙整出來的老子智慧,或許可以給醫療團隊一些省思,透過觀察生命的全貌之後,進而了解如何在醫學的抉擇上圓滿病人和家屬的心願。更特別的一點是,王老師擅長以日常生活的事物為證,將流傳千年的智慧以平易近人的舉例呈現出來。因此,讀懂老子,並不是要成為孤芳自賞的文人雅士,而是在柴米油鹽的每分每刻,也能藉由老子的智慧,清晰地省思我們當下的五官感受與情緒起伏,最終因覺察事物的全貌,而怡然自適。我在陽明醫學院求學階段,受到小滕老師啟發許多,尤其是自幼照顧我長大的祖母往生之際,老師的提醒和鼓勵讓我走出幽谷,也從中開悟昇華出面對生死的寶藏。期盼這本書可以幫助更多社會有緣大眾開啟智慧,安頓身心!(本文作者為高雄市桃源區衛生所醫師)〈專文推薦〉解讀奇書,尋求最終解答冀劍制記得在美國唸書的某一天,一位同學邀我參加他們的「中國哲學」讀書會。雖然我專攻現代英美哲學,跟中國哲學幾乎沒什麼關連,但其實我平時很喜歡中國哲學,所以就當作興趣,很開心地加入了。當天的主題是《論語》。他們大約五、六個人的手上,至少有三種不同的英文譯本,我們一章一章地往下讀,以及討論其意涵,有時譯本之間意思不太一樣,我們比較著不同的解讀,並討論哪一種解讀最好。整個進程順利、有趣。然而,談到某個章節,當其中一人唸完內容時,拿著另一個譯本的同學開始向前翻,我們都覺得很奇怪,「妳對這章沒興趣嗎?」她搖搖頭。因為她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內容,以為章節編排不同,所以往前找找看,但也沒找到類似的,於是她把該章節的內容唸出來,我們也覺得是在談不同的事情。這時,第三個譯本的同學也說,他那個譯本在談的,跟前兩個譯本也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說,三個譯文似乎在講完全不同的事情,怎麼會這樣呢?遇到這種情況,大家不知該怎麼辦才好,而我也很好奇原文到底是什麼。因此,我只好從袋子裡拿出預備的「四書讀本」,這本書是我在國中時期買的,非常破舊,還在內文旁用很醜的字寫了一些心得,甚至畫了很多條不整齊的線。本來是不好意思拿出來的,只是因為我沒有英文譯本,只好帶著「原文本」以防萬一,但這個萬一就真的出現了。當這本(令人感到羞愧的)書在桌上翻開之後,我卻看見他們眼中流露出崇拜的眼神,望向那密密麻麻、結構複雜的中文字,其中一位女同學嘆了口氣說,「真希望我有一天可以看懂上面的文字。」這句話喚醒我十多年來學習英文的痛苦回憶,突然覺得這些痛苦都是值得的。雖然已經被那些羨慕的眼神餵飽了,但我還是不客氣地補了幾句:「只看懂中文字是不夠的,因為看懂中文字不見得能讀懂古文,還得要學習如何讀古文才行。」他們點點頭,似乎覺得那是一段遙不可及的路程。希望我沒有因此破壞他們學習中文的興致。於是,唯一可以讀原文的我變成了最後的希望,看了原文之後,我恍然大悟,因為一個中文字,不一定能找到一個正好相對應的英文字(其實反過來也是一樣),有三種意思不同的英文字可以用來解釋那個中文字的不同含意,所以在套用不同意義時,就形成了三種完全不同的翻譯了。所以,我要他們試著把三種不同的意義結合起來,在不同脈絡下運用而形成同一個想法,大家想了一想,都覺得很有意思,的確可以使用超越三種譯本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感覺增長智慧了。這個經歷也讓我自己獲益良多,原來文本還可以這樣解讀。的確,我們常常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解讀一個哲學思想,但問題也在於,究竟怎樣的解讀最好呢?這讓我聯想到金庸小說《俠客行》中的一段故事。俠客島的洞穴裡,以艱難的文字,刻著武功祕笈,不同的人見了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但了不起的是都能理解到有價值的武術,研究越深,收穫越多。這真是武學上的一大奇書。在中國哲學上,最大的奇書,大概要算《老子》了。不同的學者,往往有不同的解讀,而且不同的解讀一樣造就出深刻的智慧。雖然我們很難判斷究竟誰的解讀才是最正確的,但其實這個問題也沒這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在這些解讀中看見什麼?如果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是否符合作者原意的問題就沒這麼重要了。這也是一直以來,我讀哲學的態度。在王老師這本對老子的詮釋中,我看見許多相當有趣的觀點。例如,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在這段文獻中,我們通常會理解成一種從無到有的萬物創生過程,然後思考這個世界如何無中生有。可是「無中生有」實在是一個很難想像的事情。但王老師並不這樣解讀,他主張,「無」和「有」是同一個東西,也就是說,「始」和「母」也是同一樣東西,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全文,並沒有任何違和之處,而且讓我們的想像空間更加延伸了,整個世界,是從一種同時是無也同時是有的狀態開始的,這實在是一個很有趣的想法,也讓我們在思考萬物起源的想像上,多了一種可能性。然而,俠客島洞穴內所記載的武術,是有最終解答的。而且這個最終解答真的記錄了一項驚天動地、無可匹敵的武學。而最後讀懂它的,卻是一個完全看不懂文字的文盲,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盡數獲得真傳。《老子》是不是也是這樣的一本奇書呢?是否在某個時刻,有人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承接兩千多年前老子智慧的真傳?而王老師這本書,是解讀這本奇書的過程、還是終點呢?無論是過程還是終點,總要有個開頭。而且需要有個能夠把義理講清楚的開始。這本書的確文字淺白,是一個好的開始,也是一個好的過程,能夠協助我們從中獲取許多智慧。至於是不是最終的呈現,這就不是我的能力可以評斷的了。這個問題就留給讀者們,以及這個領域的學者專家來思索與探究了。(本文作者為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超譯〉老子胡說厭世哲學家以下之語譯及闡釋,皆根據王弼的《老子注》,讀者若欲檢視原文,可自行檢索《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或《老子四種》(大安出版社/台大出版中心)。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想要讓他閉嘴,就要先讓他張嘴;想要削弱他的實力,就要先增強他的實力;想要廢掉他的能力,就要先提升他的能力;想要奪走他的權力,就要先給他權力。這就是所謂的「微明」(能體察幽微朕兆的智慧)。也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魚不可以跳出湖水,否則它會被抓走;國君也不可以明目張膽地使用刑罰,否則它會被有心人士操弄。《老子》有些篇章讓人讀起來很不舒服,這就是其中一章,似乎充滿了陰謀論的色彩。尤其是「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一句,你要先給對方權力,然後再將這份權力從他的身邊奪走,讓對方感到加倍的痛苦,這種做法實在太殘忍了。你要這樣讀也可以,但這其實是很斷章取義的解讀方法。只要看到最後兩句,「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我們就知道《老子》其實是要闡述「治國」的方法,不是什麼陰謀論。《老子》這邊要說的是,一個有智慧的領導人,他不會用「刑罰」(強迫規定)的方式來管理他的組織,而是懂得善用「物極必反」的道理,讓人自行改正。舉個例子來說,我的爸爸在家裡非常喜歡碎碎唸,我真的很想讓他閉嘴,但我又沒辦法強迫他,所以只好讓他一次唸個夠,唸到他嗓門啞了,這樣他就會自動把嘴給閉上了,(或者我幫他報名社區演講比賽,讓他在外面講個夠,講到吐,講到累死,回家他就不想再講話了。)這就是「將欲歙之,必固張之」的意思。同樣的,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停止打電動,最好的方法絕對不是禁止他,這樣他只會更想玩;你就乾脆讓他打電動打到掛,打到吐,打到他筋疲力盡痛苦不堪為止,從此之後他就不會想要再碰遊戲機了。對於有權力欲的人也是一樣,一旦他掌握了過多的權力,只要偶一失足,可能就全盤皆輸;假如一輩子都要小心翼翼,背負著龐大的責任與壓力,又要害怕失去自己的權勢,害怕被奪權者暗殺,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樂趣啊!就算是金錢也是一樣,原本金錢可以帶給你自由和快樂,但如果金錢愈來愈多,多到你無法掌控的地步,你反而會變成金錢的奴隸,被錢的周轉給壓垮——你看看那些一夕破產的人,哪一個原本不是家財萬貫的?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在沒有的時候你會很想要,一旦多了之後就會變成負擔,那時候你就想逃了,這就是物極必反,也是《老子》所指示的「自然之道」。只要能體察到這個道理,就能得到「微明」(幽微的智慧)。《老子》認為,只要國君能恰當運用自然之道,就能達到「無為而治」的理想,不需要使用任何刑法,天下就能大治了。(本文作者為知識類網紅)

前言一、老子其人其書漢代司馬遷(約公元前一四五—八六年)所著《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向來是學術界藉以了解老子生平的主要依據文獻,本書亦以之為基準,在此綜合整理如後: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東周的春秋時期(公元前七二二—四八一年),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由於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四七九年)曾向老子問禮,故可推知老子應較孔子年長,但是無從確知其生卒年,有學者推測約為公元前五八O—五OO年。老子在當時定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的周天子朝廷中,擔任「守藏室之史」,此一職位相當現今國家圖書館館長。任職甚久,眼見周王朝日益衰微,因而離去。將出關(學者通常認為是函谷關)時,守關的官員要求他著書,他因此寫下一書,分為上下篇,約五千多字。著作完成,老子便離去。此後,再也無人知曉他的行蹤。《老子》又稱《道德經》,這是因為老子著作的上下篇,上篇始於「道可道,非常道」,下篇則始於「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人們取上篇的「道」字,稱上篇為〈道經〉;另取下篇的「德」字,稱下篇為〈德經〉,並且合稱為《道德經》。古本《老子》是否分章,無法確知,現今通行的魏‧王弼(公元二二六—二四九年)注本暨河上公(無從確知其時代,學者通常認為其人的年代較王弼晚)注本,都分為八十一章。一九七三年,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的「漢墓」出土許多帛書,其中包括《老子》的帛書甲本與乙本。這兩種版本互有異同,也都各有殘損,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而且也都沒有分章。另外,甲本無避諱,乙本避「邦」字諱,說明兩本抄寫時代不同。甲本抄寫在劉邦稱帝(公元前二O六年)之前,乙本抄寫在劉邦稱帝之後。一九九三年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戰國楚墓」出土許多竹簡,其中有三種《老子》的摘抄本,分為甲、乙、丙三組。摘抄本的字數只有通行本的三分之一,其中丙組的文句與帛書本、通行本較為接近。另外,專家認為甲組較為接近《老子》祖本,它的抄寫時代距離老子逝世「可能」只有一百多年。雖然現今有上述之新出土資料,但是研讀老子全書仍以通行本為宜。由於學術界一致公認通行的王弼注本優於河上公注本,因此本書即依王弼注本進行說明。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