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瑜珈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瑜伽與佛教的關係@ 無量壽佛學Blog

瑜伽源于古印度,佛教沿用了瑜伽的修習而改變了它觀的內容,而瑜伽運動則僅僅吸取了瑜伽的外修法——對身體的訓練而已。

瑜伽運動和佛教彼此有共同的源頭,而現今瑜伽運動則 ...無量壽佛學Blog無量壽佛學Blog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1103160842瑜伽與佛教的關係?佛學點滴20世紀以來,瑜伽開始風行全球,成為人們所熟知的熱門健身減肥運動。

隨便找個人問問,尤其是女性,幾乎沒有一個不曾聽過什麼是瑜伽。

近年來,瑜伽風更熾,名牌服飾a早些年便設計各類男女瑜伽服飾,現更推出多款瑜伽軟墊(YogaMat),外形美觀,標價亦相當可觀。

另外,多家運動品牌也有專門設計的瑜伽軟墊。

目前,連霸級市場也出售物美價廉的瑜伽軟墊,可見瑜伽旋風,經已普及民間,無所不在。

   瑜伽以健身運動聞名於世,它原本的意義與功用漸漸被人忽略,而瑜伽跟佛教的關係更鮮為人知。

瑜伽與佛教有什麼關係?這必須把瑜伽和瑜伽運動分開說明。

   許多習禪者都練習瑜伽   以現代佛教的情況說,瑜伽運動流行於禪修者之間。

初學靜坐者常面對昏沉瞌睡、心念不能集中、乃至腿痛肩膀酸等問題。

瑜伽運動正好可以輕易對治這些毛病,是以許多禪師都鼓勵學者在靜坐前先練習瑜伽。

瑜伽運動不會練得大汗淋漓,也不像太極拳般強調“氣”的運作,會影響靜坐,它是在極緩慢的拉伸卷屈之間,一面促進血液的迴圈,一面收攝身心,所以一番運動過後,進入靜坐,效果特別好。

由於瑜伽運動對禪修有顯著的效果,所以許多習禪者都練習瑜伽。

在這方面,其實瑜伽運動只是被當作強身分體的伸展運動而已。

   從佛教經典來說,瑜伽其實是一個重要的名詞。

有許多印度大乘佛教的論典都以瑜伽命名,其中如《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是中期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典籍。

瑜伽行派以瑜伽為名,這個“瑜伽”當然不是指現代風行的瑜伽。

瑜伽行派是4、5世紀間由無著和世親菩薩開創的大乘學派,“瑜伽”是指心與正理相應的修行,瑜伽師就是修禪(尤其指觀禪)者,也即一般所說的禪師。

後期大乘秘密佛教更廣泛應用瑜伽一名,有許多以瑜伽為名的經典。

在這裡瑜伽是指持誦密咒令身口意三密相應,以達到不可思議的成佛境界。

   現代風行的瑜伽運動與佛教的瑜伽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彼此有共同的源頭。

瑜伽在印度早已存在,就像苦行一樣,是印度古老的傳統。

瑜伽一詞最早見於《吠陀》和《奧義書》,是結合、合一的意思,指由調和呼吸開始,直至觀梵我一體,最終達致梵我合一。

佛教採用了這種觀行法,但觀的內容不是梵,而是佛教的真理。

   瑜伽源于古印度,佛教沿用了瑜伽的修習而改變了它觀的內容,而瑜伽運動則僅僅吸取了瑜伽的外修法——對身體的訓練而已。

瑜伽運動和佛教彼此有共同的源頭,而現今瑜伽運動則往往被佛教習禪者當作習禪的輔助工具。

   嚴格說來,古老的瑜伽變成現代的瑜伽運動,算是一種降格吧。

/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我的相簿macaubuddhish's新文章塑像供奉除滅殺業普賢命山神驅藥精除疾索達吉堪布:念一遍《普賢行願品》,五無間罪定會滅盡!宣化上人:受持讀誦普賢行願品的必定往生極樂修行:就是和業力賽跑前世催眠與佛法的關係念經的功德從何而來?抑菌防牙周病!齒學教授:紅茶、綠茶這樣喝淨界法師:心念不可思議佛典小故事:薄粥之施全部展開|全部收合關鍵字macaubuddhish'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PoweredbyXuite



2. 印度瑜珈與佛教的瑜珈

印度瑜珈與佛教的瑜珈 〔初刊於本刊印刷版第五十一卷〕 文‧徹威 數個星期前,《時代週刊》(Time Magazine) 有一個報道,說...Contents...udn網路城邦雲水人間的分享部落格 (到舊版)文章相簿訪客簿印度瑜珈與佛教的瑜珈2020/08/0814:58瀏覽102迴響0推薦0引用0印度瑜珈與佛教的瑜珈  〔初刊於本刊印刷版第五十一卷〕            文‧徹威    數個星期前,《時代週刊》(TimeMagazine)有一個報道,說美國現在佷流行瑜珈運動。

所說的是「哈達瑜珈」,即香港人也有修習拗手拗腳那種。

一般說瑜珈術是指這種運動。

其實印度傳的瑜珈有二十多種,以這種最普及。

  《時代週刊》說因為美國人生活壓力大、緊張,所以藉此種「運動」來放鬆神經,也可以對很多種病態有良好反應。

其中亦介紹很多個職業的名人現身說法,對「哈達瑜珈」有很高的評價。

  在這篇報道的同版,又引述了一位印度瑜珈大師的說法,給讀者一個另外一面的看法。

該大師的意思是說,瑜珈是印度傳統的一種修練方式,「瑜珈」一詞的意思是指「相應」,或「共鳴」。

修練瑜珈是想達到個人身心與天地(大自然)相應共鳴,天人合一。

絕對不是一種甚麼運動。

要運動,不如跑步好過。

  據我所知,印度瑜珈有傳承的起碼超過二十種。

大部份都是以天人合一為修練目的。

其實佛教所採用的修持,就是瑜珈。

  佛教修持是以解脫為目的,此點與一般印度其他教派不同。

佛教不立本體,不立第一因,並無任何主體依歸。

不同於其他宗教以「神」、「梵」、「天」為依歸。

其他宗教修練各種瑜珈是想要與他們的「神」或一種超自然力量相應達到一個最高的理想境界。

  佛教所採用的瑜珈方法是同一類。

例如佛教的禪定是瑜珈一種。

真言宗所用的瑜珈有咒術瑜珈,禪定瑜珈、軍荼利瑜珈,甚至現在美國非常普及的「哈達瑜珈」。

在真言宗而言,瑜珈是一種工具,修持者憑此工具進入甚深「定」中,在定中生起「般若智」,此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起觀照般若。

  一個普通人要進入「定」境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就算身體四肢都不動,人的腦筋仍然活躍,甚至在睡眠之中,潛意識都不停活動,要完全定下來,要通過很多修練的方法。

真言宗有月輪觀、本尊觀、種子字輪觀、曼荼羅觀等等。

為了要行者專注,乃假立了各種本尊(菩薩)(佛)形相,以專注此等形相而進入定境。

重現佛菩薩的外形開始進入觀想佛菩薩的本誓。

例如觀世音菩薩本誓大慈大悲尋聲救苦。

行者乃觀觀音的外形、種子字、曼荼羅,之外更要觀六道輪迴之苦,又觀大慈大悲心尋聲救苦。

此即所謂「止觀雙運」。

能夠入定,起止觀雙運,即與觀音菩薩「瑜珈」——「相應」或「共鳴」,而自成觀音菩薩,即身成佛。

行、住、坐、臥,皆在定中,皆與觀音相應。

所謂行佛行儀。

在真言宗,除了止觀雙運又加上佛菩薩的真言、手印,以身、口、意三種行為統一與本尊瑜珈,此所謂三密加持。

  修練瑜珈,首先要明白「定」的重要。

所有瑜珈修練都是從定開始。

就以哈達瑜珈而言,每做一個架式都要求身心統一。

例如架式之王的頭手倒立。

首先要求倒立之後全定下來,眼要專注一點,呼吸要慢下來甚至停止,身體任何一塊肌肉都受控制至不受控制而放鬆。

心跳亦慢下來,高層次者甚至心跳也可控制至停頓,又控制腦部思維活動完全停止,才可以算是定的初步。

  佛教一般的靜坐法以雙盤(蓮花身印),手結定印,坐定亦是這個要求。

真言宗的觀法是定之時起本尊本誓觀法,以達到大悲心起,能任運於世上。

所以有些人修定而進入頑空,但起大悲心才得以運用。

日常生活任運即是行佛行儀。

  這就是瑜珈本來修練的意思。

現在美國的瑜珈運動,顯然是採用了定的副作用,能令人精神放鬆以至統一身心,收調節身心的效果。

以目前經濟社會的生態而言,未嘗不是好事。

不過辜負了瑜珈本來形而上的高層次作為。

  在此欄,我曾經說過佛教是沒有氣功的,就是因為佛教的修持方法並非中國傳統氣功功法。

至於修持瑜珈而



3. 佛學與瑜伽的重大關聯(一):認識瑜伽與禪定

首先,我們得先來理清楚到底是「瑜伽」還是「瑜珈」? ... 當今藏傳佛教密宗確實有著一半「密宗瑜伽派」的血統,也就是說藏傳佛教確實不是「純粹 ...Togglenavigation本來無一物免費結緣咒卷佛珠手串免費結緣辦法梁皇寶懺活動免費報名辦法佛學指南知識佛學與生活何謂「善事」?如何「做善事」?(一)何謂「善事」?如何「做善事」?(二)學佛拜佛,如何供養佛?重要!不要再燒經文咒文了!一生只念阿彌陀佛就能成佛?佛像、法器要開光?怎麼開光?念佛?怎麼念佛?就是念佛號?佛前供養點燈,能不能用LED燈?哪個法門最好?初學佛要學哪個法門?繞佛三匝或繞塔三匝,為何要繞佛或繞塔?「齋食」不等於「素食」,「八關齋戒」的意思為何?該如何修行?(一):佛在哪?為什麼?(二):常行十善,遠離非十善(三):保持生活環境整潔佛學人物介紹觀世音菩薩。

完全詳解(一)觀世音菩薩。

完全詳解(二)觀世音菩薩。

完全詳解(三)大自在天(濕婆神)。

完全詳解(一)大自在天(濕婆神)。

完全詳解(二)阿羅漢:須菩提阿羅漢:舍利弗佛學知識與指南佛經有偽經?淺釋何謂「法」?如何安全學佛?人非人到底是何意思?法界?法界藏?如來藏?南無的意思與三皈依的真諦密宗的佛法要有傳承才能學?為何佛經都要用「如是我聞」開頭?何謂佛?為何稱為佛?佛意思為何?三世諸佛?三世因果?三世到底為何?迴向的重要性,念經、做功德要如何迴向?超渡真正意義為何?誰需要超渡?要如何超渡?常見經咒校對心經以經解經:心經詳解(一)以經解經:心經詳解(二)以經解經:心經詳解(三)以經解經:心經詳解(四)以經解經:心經詳解(五)以經解經:心經詳解(六)以經解經:心經詳解(七)心經各版本結集心經書寫、抄經、練字字帖準提咒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准提咒結構解析與全文字各咒語對照大悲咒漢傳大悲咒-結構解析漢傳大悲咒-仿貝葉經書(有注音)漢傳大悲咒-雙面列印仿貝葉經書漢傳大悲咒-全文字各版本咒語對照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金剛頂瑜伽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節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咒書寫、抄經、練字字帖從漢傳大悲咒揭開青頸觀音的真面目地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十輪品第二無依行品第三之一無依行品第三之二無依行品第三之二有依行品第四之一有依行品第四之二有依行品第四之三懺悔品第五善業道品第六之一善業道品第六之二福田相品第七之一福田相品第七之二獲益囑累品第八後序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版)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玄奘版)「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智慧在哪?首楞嚴咒首楞嚴咒導引與介紹首楞嚴咒功德利益整理首楞嚴經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楞嚴咒"還是"首楞嚴咒"?傻傻分不清楚?首楞嚴咒-結構解析首楞嚴咒-注音經書漢字仿貝葉經書首楞嚴咒-PDF梵音翻譯注音仿貝葉經書首楞嚴咒-梵音雙面列印仿貝葉經書首楞嚴咒-全文字各版本咒語對照佛頂大白傘蓋陀羅尼經(加註解)2018.03修正內容詳解2018.02修正內容詳解2018.01修正內容詳解2017.09超級更新(一):感慨與省思2017.09超級更新(二):修正內容詳解2017.07修正內容詳解施食佛法施食名詞解說導引與釋疑如何施食?怎麼施食最簡單如法?七如來到底為何?有甘露王如來?佛說妙色陀羅尼經佛說救拔熖口餓鬼陀羅尼經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的真實義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卷一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卷二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卷三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卷四藏傳大悲咒十一面觀音神咒-結構解析十一面觀音神咒-仿貝葉經書(有注音)十一面觀音神咒-雙面列印仿貝葉經書十一面觀音神咒-全文字各版本咒語對照十一面神咒心經-利益功德出處藥師佛經咒藥師咒-結構解析與全文字各版咒語對照藥師咒-徹底解析釋疑與利益功德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加註解)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藥師咒出處)佛頂尊勝咒佛頂尊勝咒導引與介紹尊勝咒與文殊師利菩薩佛頂尊勝咒-結構解析佛頂尊勝咒-仿貝葉經書(有注音)佛頂尊勝咒-雙面列印仿貝葉經書佛頂尊勝咒-全文字各版本咒語對照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呪經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仿貝葉經書阿彌陀佛根本咒(往生咒)阿彌陀佛根本咒-勘誤與功德介紹阿彌陀佛根本咒-結構解析阿彌陀佛根本咒-仿貝葉經書(有注音)阿彌陀佛根本咒-雙面列印仿貝葉經書阿彌陀佛根本咒-全文字各版本咒語對照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大阿彌陀經)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僧伽吒經)利益功德與導引介紹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僧伽吒經):卷一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僧伽吒經):卷二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僧伽吒經):卷三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僧伽吒經):卷四佛說大集會



4. 佛教的瑜伽宗和瑜伽是什麼關係

Monday,Aug30,2021首頁健康美食時尚運勢娛樂旅遊動漫家居科學文化歷史佛教的瑜伽宗和瑜伽是什麼關係2014/07/23 來源:中華佛光文化網...佛教是我國大多數人所信仰的宗教,在瑜伽在我國越來越流行時,也會讓很多人開始想到瑜伽是從印度傳過來的,而佛教也是,那這兩者之間有沒有什麼聯繫呢?瑜伽一詞源於梵文Yoga的音譯,意思是自我和原始動因的結合或一致。

各種瑜伽體系的終極目的都是幫助人實現這種瑜伽的境界。

瑜伽淵源於古老的印度,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的聖鎮Rishikesh被稱為印度瑜伽之都。

這裡每年都吸引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瑜伽師或瑜伽愛好來此進修接受培訓。

有許多中國人會認為瑜伽和佛教之間存在著某些相似點,但這並不是代表瑜伽即是佛教。

從無法記憶的遠古時代起,也就是釋迦牟尼未創佛教以前,在印度就已經有人在練瑜伽了。

起源於5000年前的古印度,瑜伽並不是一套宗教或哲學系統,它是一門完善的生命科學,提供了有系統的步驟,讓個人超越小我的經驗,而進入永恆的合一。

第一位締造了瑜伽系統理論與實踐的印度古聖賢帕檀賈利在編著的《瑜伽經》中,第一句話就是,當下,瑜伽的教授。

也即,在反覆的實踐梳理身體和心靈後,大腦停止紛亂的思潮,意識禪定在當下,獲得永恆的和平。

第二句話是:瑜伽是意識的寂定。

也即,靜止意識的流動,就會達到合一。

所以,《瑜伽經》講述的就是如何有步驟的習練,逐漸學會控制意識,讓大腦安靜下來,享受和諧寧靜。

瑜伽體式練習一方面鍛鍊了全身的每一個部位,使肌肉、關節以及脊柱和整個骨胳系統更為有力和協調,另一方面,鍛鍊內臟、腺體和神經系統,使全身各系統保持充滿活力的狀態。

瑜伽呼吸法活躍身體機能,有效幫助控制意念,使人平靜;冥想練習,使人心靈清澈、明心見性,走向開悟。

人們的精神常感到生命中缺少了什麼—一種達成目標或滿足心願都無法平息的感覺。

每一個人都不停地追求愛、成功和幸福,我們陷在無休止的思想中,對過往的事懊惱,為將近的事擔憂,在這種清醒的精神狀態中,我們的經驗和信念為我們添加了諸多限制。

身邊的幸福與感受被我們紛亂的思潮所打破和忽略,變得模糊不及,心永遠處於焦慮躁亂之中。

瑜伽的根本目的在於重新將清醒的意識狀態與擴展的意識狀態合一,也即將小我與宇宙間的大我結合在一起,「瑜伽」(Yoga)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連接」(Joining),與一成不變的真理結合,讓精神從一切分離感覺中解脫出來,使之不再受到諸如時間、空間或因果等幻覺的限制,從而獲得身、心、靈三者的升華,享受和平與喜悅。

(參考資料:北京天悅國際瑜伽培訓學院網)名詞解釋:瑜伽宗瑜伽宗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創立的宗派。

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

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

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

亦譯「瑜伽行派」、「大乘有宗」,古印度大乘佛教的派別之一,與「中觀宗」相對。

公元五世紀中,由無著、世親兩兄弟所立。

相傳無著曾受到彌勒菩薩的啟示,誦出《瑜伽師地論》,為教義的根據。

無著著有《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等。

世親初習小乘,後隨兄習大乘,著有《唯識三十頌》等。

瑜伽宗和中觀宗在否定客觀現實世界方面宗旨是相同的。

但瑜伽宗在否定客觀世界的同時,又肯定思維意識(阿賴耶識)的真實存在。

主張「實無外境,唯有內識」、「外無內有,事皆唯識」,認為現實世界的一切都是識的幻化。

南北朝時傳來中國。

唐玄奘法師翻譯傳播,並與弟子窺基建立唯識宗,即法相宗。

瑜伽「瑜伽」(英文:Yoga,印度文:???)是梵文譯音,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意思是「自我」(atma)和「梵」(Brahman)的結合(theunion)或一致(one–ness)。

各種瑜伽體系的終極目的都是幫助人實現這種梵我合一的瑜伽境界。

瑜伽(Yoga)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

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



5. 首頁> 宗教知識+ > 宗教活動> 瑜珈

比較特殊的是,修行者透過瑜伽修行(bhāvanā-joga),達到精神上的解脫,讓靈魂得以清淨顯現。

就佛教而言,我們看到以下有關yoga之重要的複合詞:四軛(cattāro yogā)。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宗教行政窗口團體資訊查詢宗教知識+好人好神運動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請輸入關鍵字瑜珈臺灣宗教臺灣宗教世界宗教宗教神祇宗教人物宗教符號宗教經典宗教器物宗教禁忌宗教稱謂宗教儀式宗教活動宗教節日宗教建築宗教藝術宗教學術:::瑜珈首頁>宗教知識+>宗教活動>瑜珈線上挑戰0分0分我要評價我要評價:選擇登入帳號:總評分0(共0人評分)0分我要評價我要評價:總評分0(共0人評分)分享勘誤:::關於宗教知識家臺灣宗教世界宗教宗教神祇宗教人物宗教符號宗教經典宗教器物宗教禁忌宗教稱謂宗教儀式宗教活動宗教節日宗教建築宗教藝術宗教學術更多資訊DadaShiilabhadraNanda在19歲出家,現年61歲,他是一位加拿大籍的帶髮修行僧侶,對瑜伽有長期的實踐歷程;此圖為瑜伽的基本姿勢。

(鄭凱文攝) 瑜珈(yoga)跟英文的yoke為同源字,當為一名詞,原意為軛,是車衡兩端扼住牛或馬的曲木。

不過,yoga跟其所源出的動詞√yuj有著密切關聯,從駕以軛或用軛連起,變為結合,匹配,配合之意。

更進一步從對駕駛馬車之操控延伸為對於身心統合的控制。

有關精神集中及精勤修習的思想,可以《廣林奧義書》或《歌者奧義書》為代表。

然而,早期婆羅門教並無實修層面,只有對於宇宙的自我(ātman)與大梵(brahman)如一的冥想與討論,初期《奧義書》算是瑜伽思想萌芽的時期。

 1.沙門宗教對於瑜珈思想發展的貢獻。

 瑜伽思想在奧義書時代之後的沙門興起時代獲得進一步發展。

初期佛教及耆那教之救贖觀認為個人必須棄世方有脫離苦海之可能。

沙門傳承強調須透過修定(bhāvanā),方能達到心之平衡,寂靜常樂,獲得救度。

在宗教實修上,則修行者必須透過對於身口意加以駕馭(yoga)方有可能達到。

就沙門興起時代而言,瑜珈有著的各種不同的豐富意義,可說是瑜珈思想在發展上的一個開創時期。

以下略舉初期佛教與耆那教有關瑜伽思想的一些論述。

 耆那教有關瑜伽(joga)的論述相當多,可見瑜伽思想在此一宗教傳承的重要性。

就耆那教而言,瑜珈有著結合、連結、關聯、適應、束縛、精神集中,努力以及實修等相關意涵。

這些意涵,對於後來整個瑜伽思想的發展至為重要。

比較特殊的是耆那教對於瑜伽在意義上所作的進一步發揮。

在耆那教裡面,瑜伽在亦有信仰、無欲、憐憫等意,相當。

比較特殊的是,修行者透過瑜伽修行(bhāvanā-joga),達到精神上的解脫,讓靈魂得以清淨顯現。

 就佛教而言,我們看到以下有關yoga之重要的複合詞:四軛(cattāroyogā)。

四軛意即欲軛、有軛、見軛以及無明呃。

要屏除對於欲望、存在、見解及無明之執著,才能達到yogakkhema,也就是瑜伽寂定或涅槃之境。

看來,瑜伽對於佛教而言有著正反兩面的意義。

而佛教對於瑜伽思想發展,也有一定的貢獻,這點可在《瑜珈經》的內容上充分見出。

 2.《瑜珈經》(Yogasūtra)出現的重大意義。

 《瑜珈經》據傳為波顛闍利(Patanjali)所著《瑜珈經》(Yogasūtra),其出現在印度宗教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瑜珈經》分為四章,主要談如何透過禪定達到解脫,而以格言(maxim)的書寫方式來傳達相關思想,代表了印度教之修行觀。

不過裡面吸收了相當多的沙門思想,包括佛教與耆那教,諸如慈、悲、喜、捨被視為修鍊的項目之一(1:33),無明被視為苦的根源,煩惱無法持定等。

個人如透過對心的修持,包括苦修、以及唱頌咒語經典等,便可除去煩惱,登三摩地(samādhi)的境界,最後達到獨存(kaivalya)的終極解脫。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自在天的誓願(īśvara-praṇidhāna)可修成禪定一事,可見到印度教敬信主義之影響所在。

以下摘錄其中的一些片段: 瑜珈即是心識轉之滅盡。

(1-1)藉由修鍊與離染達滅盡。

(1-12)由誓願自在天,得成就三摩地。

(2:45)(呼吸法)有吸、呼與閉氣之動作,根據地點、時間與數目而定,有常有短。
<



6. 瑜伽最終的目的與佛教的真諦

瑜伽最終的目的與佛教的真諦 · 物質層、肉身: 從物質獲得能量、維持身體機能,和具象世界接觸的感官。

· 能量層、生命體層: 以呼吸為代表,身體生命能量的 ...生活芝麻閱讀分享人生哲學生命科學邏輯思維INSTAGRAM瑜伽與佛教的關係?YvonneWangFollowMar28,2020·9minread瑜伽最終的目的與佛教的真諦我們經常注重策略(How)與方法(What),而忘卻這些做的目的(Why)這是SimonSinek“Startwithwhy”中提到著名的黃金圈理論每年固定舉辦的媽祖繞境活動,今年遇上武漢肺炎得停辦或延期鬧得沸沸揚揚,試想慈悲眾生的媽祖,又怎會想看到信徒為了執著於儀式而忘卻自身最寶貴的財產—健康。

真的不是寄託神明的保佑就可以免除感染的,這個肯定離核心本質相當遠,真正的道並不是這樣子的。

這次下了一個特別的標題,瑜伽明明是種運動,究竟跟佛教有什麼關係呢?在一次的瑜伽課中,老師提到:「瑜伽中把人體分成五個層次」。

空氣裡的柑橘精油似乎還摻了點有趣的味道,下課後立刻展開調查。

沒想到,案情查了好幾天,果然不單純阿XD5PanchamayaModeland8Limbs瑜伽的五層身體與八個支脈左圖的五個層次是從左上的Physicalbody順時鐘依序下來到Heartcenter;右圖是八個支脈的階段,可以對應左圖的不同層次在瑜伽中,身體就像洋蔥一樣,有分五個層次這五層在我查到的資料中,多少略有差異。

但重點是五層會互相交互影響,不能只管一個層次,必須多方面實行。

當誠心進入修行,不過透過哪一種的形式,即便不是瑜伽這個(方)法,能一直看到不同層面的自己。

物質層、肉身:從物質獲得能量、維持身體機能,和具象世界接觸的感官。

可以透過瑜伽飲食與體位法Asana訓練。

能量層、生命體層:以呼吸為代表,身體生命能量的流動,針灸也是一種獲得能量的方式。

可以透過做帶覺知的呼吸練習Pranayama。

心智層:不是擁有頭腦就會拿來用。

真正的頭腦,是開始用自己的方式來生活,以一種自發性的方式來生活,開始自行解答生命裏的問題,為自己負起責任時,才開始成長。

透過學習,做出有根據的選擇。

直覺層:法性智慧或真理,潛藏的思考和反應的深層。

是直接洞悉事物的本質,而不試圖思考。

不投射,不尋找任何論點或任何結論。

可以透過Dharanan冥想、內觀達到。

(這是不是跟佛教的禪定有點類似呢~?)喜悅層、真我層:最後以假證真,"真"的境界,源頭及本性。

達到最真實的喜悅經驗,與宇宙能量合而為一、寧靜與愛。

通過儀式、禱告達到。

本來覺得這個境界難以想像,不過我想這就是上一篇提到的瑜伽大師Sadhguru達到的狀態吧!前面三層都是用來幫助發展認識自己、拆解自己,不斷進入陌生的領域,突破面對未知的恐懼,才能找到真正的喜悅。

試想人生不也是這樣!唯有自己不怕不安全,才能消除無明帶來的恐懼。

又想到前幾周艾楊格課程老師帶領我完成繩子倒立,有利用Ease平靜的心境來讓自己放鬆完成這個姿勢。

再來聊聊佛教近乎佛教徒WhatmakesyounotaBuddhist“不知才是恐懼的真正根源”“所有不同的情緒,都來自於錯誤的理解,而這個誤解來自一個源頭,也就是所有無明的根源-執著於自我”—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近乎佛教徒】在看過【近乎佛教徒】之後,我開始明白佛教的誕生,是來自於悉達多的自我探索,找到他的人生真實意之旅。

作者藉由這段故事與現代的情境連接,用現在的話語轉達佛教四個真正的意涵(也有人解釋為三個,但不影響其意義):1.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

了解這一項,我們會明白,凡事都有迎接最好結果的樂觀,也同時做好最壞情況的打算。

如此一來,你會知道即便用盡努力可能失敗,但正因為你全力以赴,任何結果坦然接受、沒有遺憾。

了解了因緣的變化,知道任何一個現象都只是因緣果報的過程,都只是種種條件在那邊變過來、變過去,在那邊聚合、離散而已。

所以因緣果報的變化過程必然是痛苦的,因為這是自然的真理。

事物一直變動的狀態,就像是量子電腦中的量子位元的狀態,非0也非1也,可能是0或1,或既是0又是1。

而我們無法觀測到他如何運算,只能接受結果2.一切情緒皆苦。

了解這一項,我們會明白,人生最終極追求的不是永遠快樂,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