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 脊椎骨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什麼是椎間盤突出?

人體的脊椎是由一塊塊的脊椎骨串接而成,椎間盤是兩塊脊椎骨中間的一種圓盤狀的軟骨組織,當受到不正常的外力擠壓,會產生突出物,此時就是椎間盤突出。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椎間盤突出首頁健康百科骨、關節椎間盤突出症狀病程併發症成因種類危險族群預防相關檢驗治療照護就醫準備部位分享收藏訂閱點擊可以訂閱電子報喔!✕加入LINE好友什麼是椎間盤突出?人體的脊椎是由一塊塊的脊椎骨串接而成,每節脊椎骨的當中,有一種圓盤狀的軟骨組織在兩塊脊椎骨(硬骨)間作為軟墊的功能,這軟骨組織稱為「椎間盤」。

椎間盤能讓脊椎具有部分活動的功能,協助維持整條脊椎的穩定度,並兼有避震的效果。

當椎間盤受到不正常的外力擠壓,就可能外殼破裂,產生突出物,這就是椎間盤突出。

突出物有可能會壓迫到附近的神經與肌肉,造成神經疼痛、肌肉麻木、四肢無力等症狀。

35~50歲的族群、特定的職業族群,例如搬家工人、舉重選手、百貨公司專櫃小姐以及缺乏運動、肥胖者的人是好發族群。

椎間盤突出可透過X光等影像學檢查確診,並用藥物與復健治療改善不舒服,僅有少數患者因症狀嚴重需要進行手術。

椎間盤突出症狀輕微的椎間盤突出症狀不明顯,症狀主要取決於椎間盤突出物所壓迫的位置,常見症狀包括:臀部或腿部的疼痛:發生在腰椎,影響所及腰部、臀部與下肢,會出現神經刺痛、肌肉麻木感,常稱為腰痛、下背痛或坐骨神經痛。

患者會在運動後更容易感覺疼痛,部分患者會有下肢感覺異常、無力,嚴重甚至會引起大、小便失禁、排尿困難。

上肢或胸部的疼痛:發生在胸椎,造成上肢或肩膀的疼痛,嚴重會出現上肢無力、肩膀無法作出特定的動作。

頸部疼痛:發生在頸椎,就會造成頸部痠痛。

椎間盤突出進展椎間盤突出一開始沒有明顯症狀,如果有背痛、四肢疼痛或無力時,請務必就醫釐清病因。

如果無法妥善控制,症狀會進一步惡化造成無法行走、四肢肌肉萎縮、甚至出現排泄困難等問題。

椎間盤突出併發症嚴重的神經症狀:部分患者會出現嚴重的肢體無力、疼痛,無法維持日常生活時,此時需要積極的手術治療。

馬尾症候群:若椎間盤突出傷害到特定的神經區域─「馬尾神經叢」,患者可能出現會陰部麻木無知覺、大小便失禁,甚至無法走路等症狀,此時需要立即接受外科手術進行治療。

椎間盤突出常見致病原因身體老化:老化容易引起椎間盤突出,椎間盤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日益磨損嚴重,其中的水分也會逐漸消失,容易讓椎間盤的外殼破損造成突出。

生活習慣不良:例如長期不正確姿勢或動作所累積的職業傷害(尤其是背肌的動作較容易引起)、患者平時缺乏運動鍛鍊、營養不均導致BMI過高等,容易造成椎間盤破損。

容易職業傷害的高風險族群:常搬重物(例如:家具業、建築業或搬家工人等)、久站久坐(例如:百貨公司專櫃小姐、客服人員或護理師等)和運動員(常見於舉重選手)。

嚴重外傷:少數的椎間盤突出的患者是由於嚴重外傷,引發椎間盤的破損,例如車禍、跌倒、運動傷害所引起的。

遺傳:可能體質因素而讓椎間盤容易破損,且似乎有家族傾向。

椎間盤突出種類椎間盤突出根據發生的部位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因為較少負責支撐且管道空間較大,發生椎間盤突出的機會並不高。

現代人因生活上較常使用手機,時常低頭導致頸椎椎間盤突出的發生率有增加。

胸椎椎間盤突出:胸椎因為周遭有肋骨與胸骨協助,所以非常罕見發生椎間盤突出。

腰椎椎間盤突出:因為活動性較大,椎間盤突出的機會較高,其中腰椎活動性較大的部分尤其容易發生。

椎間盤突出好發族群35-50歲的族群特定的職業族群,例如搬家工人、舉重選手、百貨公司專櫃小姐等缺乏運動肥胖椎間盤突出預防重點養成規律地運動習慣,適度做核心訓練強化腰部及背部,且運動前充足熱身。

保持正確姿勢,背部儘量挺直,避免久坐、久站,避免增加脊椎的負擔。

搬重物時需要善用腿部的力量,不要僅用腰部的力量,增加脊椎過大的負擔。

床墊軟硬適中,維持脊椎的正常生理彎曲。

少穿高跟鞋,降低腰椎壓力。

補充足夠水分、營養素均衡,適度補充抗氧化的食物可延緩發生老化。

控制體重,過重或肥胖容易引起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診斷方式影像



2. 矯正脊椎只需要一面牆!每天做這3式遠離駝背、骨刺

針對身形基本上正常、沒有什麼大狀況的人,建議每天睡前與起床後各做一次,將歪斜的脊椎骨回復到正常位置,尤其是負重物與運動後,一定要趕快找時間自我 ...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便為你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選下方"我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隱私權政策我同意你還沒有登入/加入會員唷!馬上成為會員就可以收藏你喜歡的文章囉!登入/加入會員收藏成功已複製連結播出時間:CH56每週六、日下午1點及晚上6點意見反映:[email protected]觀眾服務專線:02-2656-1599©TVBSMediaInc.AllRightsReserved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51號|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養生矯正脊椎只需要一面牆!每天做這3式遠離駝背、骨刺、椎間盤凸出健康2﹒0報導2018/10/0311:05字體放大脊椎健康是一切身體結構健康的基礎,幾乎一切病痛皆與相應脊椎壓迫有明顯關聯。

你一定要天天伸展自己的脊椎,更要時時注意姿勢──頭部一往前傾,自然就必須仰頭才能往前看,而這就是駝背的開始。

 以下將介紹幾種人人都能上手的方法,簡單協助你將脊椎恢復到正常的位置,不需要任何工具,任何一個場所都能進行,只要有一面牆就行了。

針對身形基本上正常、沒有什麼大狀況的人,建議每天睡前與起床後各做一次,將歪斜的脊椎骨回復到正常位置,尤其是負重物與運動後,一定要趕快找時間自我調整。

 第一式:向上延伸拉開脊椎間距拉開脊椎間距,保持脊椎健康最簡單的方法。

1.先靠著牆,腳跟、屁股、背與後腦勺4個點皆接觸牆壁,抬頭、挺胸、收下巴。

2.雙手自然下垂,接著合掌,十指交扣,垂直向上的同時深深吸氣,直到雙手翻掌垂直向上至極限;注意腳跟不得離地,雙手保持最高點,姿勢不變,保持數秒後開始慢慢吐氣,接著再深深吸氣,將雙手盡量再拉高。

3.如此重複3至4次,覺得每一節脊椎骨皆有被拉開的感覺後,雙手分開向外畫圓,慢慢吐氣,恢復到雙手自然下垂的姿勢。

 第二式:左右單側脊椎椎間距鬆開法每天能好好執行第一式,對大部分的健康人來說就很足夠,但如果你覺得效果不夠好,可以接著做這個動作,避免脊椎側彎壓迫椎間盤,防止椎間盤凸出與長骨刺。

1.保持抬頭、挺胸、收下巴姿勢,先擴肩、擴胸,並將雙手手掌上下在胸前,彷彿抱一顆籃球。

2.慢慢吸氣,提腰,上方手掌翻掌向上,下方手掌翻掌向下,垂直用力拉開直至極限,如同射箭拉弓一般,維持5秒鐘以上。

3.慢慢吐氣,雙手回到胸前雙掌抱籃球的姿勢。

4.氣吐完後,左右手上下交換,一樣慢慢吸氣,然後提腰、翻掌,上下垂直用力拉開至極限,再重覆動作回到抱籃球姿勢。

5.深吸氣,十指緊扣翻掌向上伸展至最高點,開始吐氣慢慢向外畫大圓至最下方。

如此左右開弓,可以重複3次,效果更好。

 第三式:頸椎伸展法鬆開頭頸椎,拉開頸椎、頸胸椎的壓迫,可以舒緩或避免偏頭痛、耳鳴、眩暈和中風。

站立與坐姿(正坐靠椅背或挺腰不靠背)皆可以執行。

1.雙手放下,自然下垂,挺胸縮下巴,慢慢吸氣並同時提肩向上向後,完成後保持挺胸,頭部向下,雙掌十指壓住後腦勺,姿勢保持挺胸,頂住下壓的力道,再徐徐呼氣。

接著,開始吸氣,鬆開雙手並向上、向外畫圓放下。

可重複幾次。

2.抬頭挺胸,身體不動,開始做點頭動作,首先向前按頭(所有動作可以用手幫忙)用力點3下,然後轉到右方15度用力點3下,再轉到左方15度用力點3下;接著依序轉到以下方向各點3下:右方30度、左方30度、右方45度、左方45度、右方60度、左方60度、右方75度、左方75度、右方極限度、左方極限度。

 ◎本文摘自/《良心醫方:37年耳鼻喉科醫師的不生病體質修護祕訣》羅仕寬著 ◎編輯/王家瑜整理 ◎圖片/柿子文化提供 相關文章肌肉、筋骨、脊椎……痠痛問題要看哪一科?「洗臉錯誤姿勢」讓椎間盤突出!2招脊椎伸展身體柔軟不痠痛久坐族當心椎間盤突出!辦公室、公車上都能做的日常保養3招女性脊椎痛不尋常!併發反胃噁心,「這器官」很危險走路像在拖地?習慣性駝背、上下背痛都和它有關!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脊椎牆壁伸展椎間盤駝背骨刺頸椎羅仕寬延伸閱讀吃B群肺癌風險多5成?營養師說「這種」才會六大類食物都要吃,不必額外補充2021/09/2311:39失智症專家:4種食物可能讓你失智!防失智吃蘋果、薑黃有用嗎?「吃這種」才活腦2021/09/2008:00豆漿不能補鈣?補鈣要喝什



3. 脊椎結構與排列(structure & alignment)

脊椎的正常的曲線,正面(冠狀面)觀: 應是鉛直且左右對稱,從背後觀測亦是如此,由於每節脊椎的脊突大略正向後且略偏下,體格較瘦者不難看出或觸摸到棘突的凸起於體表。

側面 ...關於我們最新消息公司動態產品資訊ALL各式輔具頭頸胸軀幹手指掌腕手肘臂下肢-髖膝踝足下肢-膝關節下肢-足踝其它脊椎側彎兒童輔具足部保健小兒麻痺專業知識脊椎側彎義肢假肢兒童輔具足部保健小兒麻痺各式輔具聯絡我們EnglishALLAboutNewsSpineUpperExtremityLowerExtremityCustomOrthoticsToolsMaterialsEquipmentOEM/ODMContactMembers各類輔具數十年經驗專業團隊協助您了解醫療保健資訊脊椎結構與排列(structure&alignment)脊椎側彎脊椎結構與排列(structure&alignment)脊椎結構與排列(structure&alignment) 文/物理治療師 侯博仁徒手醫學研究中心院長創健國際有限公司運動教室主任想了解脊椎異常前,得先了解脊椎正常的模式,正常的人體脊椎由上而下分別為: 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薦椎5節融合成1塊、尾椎數小節融合成1塊,合計共26節。

 脊椎的正常的曲線,正面(冠狀面)觀: 應是鉛直且左右對稱,從背後觀測亦是如此,由於每節脊椎的脊突大略正向後且略偏下,體格較瘦者不難看出或觸摸到棘突的凸起於體表。

側面(矢狀面)觀:頸椎與腰椎區段都微向前凸、胸椎區段則微向後凸。

  誠如上段描述,因此人體直立時理想的姿勢也是全身關節肌肉最平衡的姿勢,正面(冠狀面)觀: 應是鉛直且左右對稱不偏倚,從背後觀測亦是如此。

而從側面(矢狀面)觀: 應是由外耳道開始的鉛錘線,大致應該是通過: 外耳道(耳垂)、肩峰、胸腔正中央、腰椎椎體、股骨大轉子、膝蓋前緣、腳踝外髁。

  脊椎本身的結構大致為,前方為脊柱本體,每兩節脊椎間有一個椎間盤,脊椎本體前後各有前後兩條縱韌帶,每個脊椎本體後方有椎間孔,整條脊柱的椎間孔形成脊柱管道,脊柱管道的後緣有一條縱向的黃韌帶。

脊椎左右兩側各有一橫突,相鄰兩節的同側橫突有橫突間韌帶相連,正後方有一個棘突透過棘間韌帶與棘上韌帶連接相鄰節的棘突。

除了脊椎本體外,脊椎本體的兩側偏後有小面關節,每節脊椎各有一對上小面關節與下小面關節,分別與上一節的下小面關節與下一節的上小面關節承接。

脊柱管道內有脊髓,相鄰兩節脊椎側面合圍出脊椎側孔供脊髓分支出的神經根通過。

             脊椎的排列異常,可由身體的姿勢不正觀察到,像是斜頸、駝背、側彎、高低肩、骨盆歪斜、長短腳…等等。

原因除了骨性結構的相關因素外,肌肉等軟組織的張力異常、長期養成的姿勢不良習慣都是造成的原因。

有這些困擾的人,必須進一步檢查若排除結構性的損傷、可介入專業的針對性運動來獲得長期不易復發的改善,情節嚴重者仍應尋求正規醫療機構治療。

 Back關於我們最新消息產品資訊專業知識聯絡我們EnglishMembers加入創健LINE@好友新北市新莊區民安路409號(02)[email protected]關於我們最新消息公司動態產品資訊ALL各式輔具頭頸胸軀幹手指掌腕手肘臂下肢-髖膝踝足下肢-膝關節下肢-足踝其它脊椎側彎兒童輔具足部保健小兒麻痺專業知識脊椎側彎義肢假肢兒童輔具足部保健小兒麻痺各式輔具聯絡我們EnglishALLAboutNewsSpineUpperExtremityLowerExtremityCustomOrthoticsToolsMaterialsEquipmentOEM/ODMContactMembers



4. 脊椎角度

嬰兒的活動會逐漸將體重轉移至脊椎,漸漸地續發性的角度出現頸椎和腰椎部分。

前屈角度,這些角度會持續發展直到發育停止。

脊椎角度不是前屈就是背屈。

正常脊椎有四種彎區 ...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pine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scoli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1kyphosisv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rgery1spinesu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