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 | 眼鏡蛇英文

眼镜蛇的英文名称“Cobra”一词,是“蛇”的葡萄牙语称谓,起源于拉丁语。

当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到达非洲和南亚,他们发现了眼镜蛇并将其命名为“capelo”或者“膨 ...眼镜蛇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眼镜蛇(漫画)。

眼镜蛇属化石时期:中新世至今印度眼镜蛇Najanaja科学分类界:动物界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纲:爬行纲Reptilia目:有鳞目Squamata科:眼镜蛇科Elapidae属:眼镜蛇属NajaLaurenti,1768模式种NajanajaLinnaeus,1758眼镜蛇属(学名:Naja)为眼镜蛇科的一个属,其成员均为毒蛇,大多被统称为眼镜蛇。

虽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类的名字包含“眼镜蛇”一称(如眼镜王蛇、水眼镜蛇),但它们因演化亲缘性不足而并不归为此属。

眼镜蛇属目前约有20多个已确认物种,但分类学上经常就物种的独立性问题而存有争论,因此某些资料也可能有所出入。

眼镜蛇亦以其他细小蛇类、两栖类、鱼类作为主要食物。

[1]此属的成员主要分布于中东、东南亚、非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目录1名称2特征3毒液4物种5大众文化6参考资料7外部链接名称[编辑]眼镜蛇的英文名称“Cobra”一词,是“蛇”的葡萄牙语称谓,起源于拉丁语。

当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到达非洲和南亚,他们发现了眼镜蛇并将其命名为“capelo”或者“膨颈蛇”,随之此名称流传入西班牙语、法语、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

闽南语称之饭匙铳和粤语饭铲头是取其颈部张开时外观似饭匙。

眼镜蛇学名中的属名“Naja”,源自于印度神话中的蛇神那伽“Nāga”。

特征[编辑]眼镜蛇属的成员体型矫健,多数身长能达1.8公尺(6呎)或以上,颈部与身体花纹变异很大,一般颈部有单眼纹或双眼纹,有的没有花纹。

它们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能扩张的颈部。

当遇敌时,眼镜蛇会张大颈部,举起身体的前半部并低吼,这能使蛇看上去比实际的体型要大。

毒液[编辑]所有眼镜蛇属的成员都有致命的毒液,毒液中主要含有攻击神经系统导致麻痹的神经毒素,而大部分的成员也带有细胞毒素,可导致内出血及流血不止。

平均排毒量80毫克。

平均15毫克即能致人死亡。

某些有特别构造毒牙的眼镜蛇属的成员还懂得向敌人喷射毒液,它们被统称为“射毒眼镜蛇”(SpittingCobra),它们的毒牙构造与唾蛇的相似。

喷毒眼镜蛇的目标主要是敌人的眼睛,当蛇压缩毒液囊时,毒液会透过毒牙顶端上方的小洞,透过压力喷射出去,毒液对皮肤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当射中眼部则可引致刺痛,如处理不当则可导致失明。

物种[编辑]种名[1]学名及命名者[1]亚种数[1]地理分布南非眼镜蛇Najaanchietae,(Bocage,1879)0安哥拉、纳米比亚、赞比亚、辛巴威东部喙眼镜蛇Najaannulifera,(Peters,1854)0马拉威、莫桑比克、南非、赞比亚、辛巴威阿氏射毒眼镜蛇Najaashei,(WüsterandBroadley,2007)0埃塞俄比亚南部、肯雅、索马里、乌干达舟山眼镜蛇Najaatra,(Cantor,1842)0中国大陆地区、越南、台湾埃及眼镜蛇Najahaje,(Linnaeus,1758)2贝宁、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乍得、埃及、加纳、畿内亚、象牙海岸、利比亚、马里、摩洛哥、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沙地阿拉伯、塞内加尔、苏丹共和国、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也门孟加拉眼镜蛇Najakaouthia,(Lesson,1831)0孟加拉、缅甸、柬埔寨、中国、印度、寮国、马来西亚、泰国及越南马里眼镜蛇Najakatiensis,(Angel,1922)0贝宁、喀麦隆、加纳、畿内亚、象牙海岸、马里、冈比亚、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多哥缅甸眼镜蛇Najamandalayensis,(Slowinski&Wüster,2000)0缅甸非洲森林眼镜蛇Najamelanoleuca,(Hallowell,1857)0安哥拉、贝宁、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埃塞俄比亚、加蓬、加纳、冈比亚、畿内亚、象牙海岸、肯雅、利比亚、塞拉里昂、索马里、苏丹共和国、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辛巴威莫桑比克射毒眼镜蛇Najamossambica,(Peters,1854)0安哥拉东南部、马拉威、莫桑比克、索马里、纳米比亚、南非共和国、坦桑尼亚、赞比亚、辛巴威印度眼镜蛇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