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讓自己「選擇下一刻」的智慧 | 靜觀意思

標籤: 靜觀, 心理學, mindfulness, 專注, 正念, 心志訓練——以靜觀學習 ... 及不作反應(Non-reactance)的特質,意思是我們只試圖單純地觀察,而不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2020/04/29,生活PhotoCredit:AP/達志影像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在某個平凡下午,我乘搭東鐵線往中文大學工作。

相信各位香港人,都不會對東鐵線的光景感到陌生——車廂擠迫不在話下,更是個文化大熔爐,容下很多香港與異邦的文化。

如果車廂太過擁擠,而剛好自己又有事心煩,的確加倍令人躁動。

我習慣在交通工具上做靜觀,以平靜心志,準備好精神工作。

這天,我如常合上眼睛,微微挺直腰背,在駛向羅湖的列車上做靜觀。

靜觀有時會令人專注放鬆,有時則不然。

這趟港鐵靜觀屬於前者,我很快便能集中精神,將心志安在呼吸的韻律、列車的搖晃的感覺之上。

說起來,港鐵有點像上班族的搖籃。

突然,右腳傳來一陣磨擦的感覺——原來是身旁的乘客在抖動雙腳,他的腳踝不斷踏在我的鞋子上。

意識到發生甚麼事後,我感到相當不悅和煩躁。

為甚麼他就是不能有點乘車應有的禮儀?可是我忽發奇想:既然靜觀訓練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同樣的原理又能否放在鞋子被磨擦的感覺上呢?於是我把集中力轉移到右腳,仔細留意右腳的感覺。

如是者,我發現感覺其實不像預想般差,至少他的律動節奏明快而有規律,也不是太過粗暴,不會弄痛我。

隨著把覺察放在單純的觸感上,咒罵他的念頭就煙消雲散。

情況持續了數分鐘,直到列車抵達中大。

最終他不禮貌的行為沒有構成困擾,反而讓我體驗到靜觀平靜心志的力量。

這個事例已經成為我教靜觀班的標準教材。

每當提起這個例子,就會有一陣充滿喜感和好奇的笑聲,為我提供良機闡述靜觀的概念和背後的原理。

靜觀的兩大核心靜觀(Mindfulness)近年於社會風行,但到底為甚麼一個普通人應該關心靜觀?上述的例子說明:靜觀能改變人看待事物的觀點,從而把原本構成困擾的事變得不再困擾。

抖腳這個行為原本困擾著我,但我以「靜觀」看著這個行為為我所帶來的感受,卻不再令人困擾。

希望我拙劣地舉這個例子,不會給予讀者靜觀代表消極、一味忍耐的錯鋘印象。

靜觀本身並無意味著要以某個方式處事,它的功用是給予你選擇如何處事。

當時我大可著那位乘客停止抖腳,只不過我在練習靜觀,不希望因不在自身控制範圍之內的事而打斷,所以選擇以這個方式處理事件。

縱使這個例子可能讓人誤會,但它展示了兩項靜觀的核心:專注(Concentration)和覺察(Awareness):1、專注靜觀是把專注力放在當刻的訓練。

在靜觀的過程中,我們會留意當刻的感覺,可以包括觸感、聲音、思想或情感等等,總的就是引導專注力在某一種感受上。

在前文的東鐵例子,靜觀的對象首先是呼吸,之後是右腳被踏的反應,最後是右腳的觸感。

在靜觀的過程中,我們會留意這些觸感的各項特質,例如其範圍、韻律等等。

同時,這種專注力具有不加批判(Non-judgmental)及不作反應(Non-reactance)的特質,意思是我們只試圖單純地觀察,而不試圖改變、分析該感覺,從而訓練自己專心地仔細觀察一件事物的能力。

就好像用一把放大鏡觀察一件事物,只會把那件事物觀察得更仔細,而不會改變事物的性質。

靜觀的專注力訓練,就是幫助我們獲得這把放大鏡。

2、覺察這把放大鏡——即仔細地觀察事物的能力——可以運用於觀察自己的思想、情緒變化的過程。

舉個例子,其實很多情緒都會伴隨一系列的身體反應,例如人憤怒時通常會心跳加速、肌肉緊繃。

如果我們慣於留意自己身體的狀態,就比較能透過身體的信號注意到情緒的生成和消失的過程。

所以,當把專注力集中在心理現象時,能對自身的思維過程(InnerWorkings),以及情緒的本質有更透徹的了解,例如在東鐵事件,我能仔細地描述整個事件發生的過程與自己感受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