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鎖鏈蛇等蛇毒引發的瀰漫性血管內 | 蛇毒凝血

換言之,在郊區萬一被出血性毒蛇咬到,趕快口服Aspirin (阿斯匹林)等抑制血小板藥物,可在就醫過程,減少發生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傷害。

       主題:改善鎖鏈蛇等蛇毒引發的瀰漫性血管內凝,抑制血小板藥物有效時間:2007.10.15院區:花蓮院區發佈者單位及姓名:基金會醫發處公傳室內容:花蓮慈濟醫院急救醫療團隊應用抑制血小板藥物,成功地改善鎖鏈蛇等蛇毒引發的瀰漫性血管內凝血造成的栓塞傷害,不僅已在動物實驗中得到印證,也在三位被出血性毒蛇咬傷的病人身上獲得不錯的成果。

換言之,在郊區萬一被出血性毒蛇咬到,趕快口服Aspirin(阿斯匹林)等抑制血小板藥物,可在就醫過程,減少發生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傷害。

  東部地區毒蛇多,特別是山區、荒野常有毒蛇出沒,特別是兼具出血性與神經性的混合性毒蛇鎖鏈蛇,令人聞之色變,過去東部地區因沒有鎖鏈蛇抗毒血清,被咬傷的民眾幾無倖存,甚至還出現注射抗毒血清後還往生的不幸。

經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陳立光與急診團隊努力研究,總算揭開疑雲,應用抑制血小板藥物即可治療蛇毒引起的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亦即,服用Aspirin(阿斯匹林)即可改善瀰漫性凝血引起的血管栓塞。

  台灣常見的毒蛇有六種,屬神經性蛇毒有雨傘節與眼鏡蛇,治療方式是注射抗神經性蛇毒血清;屬出血性蛇毒有龜殼花、青竹絲、百步蛇,分別以抗出血性蛇毒及抗百步蛇蛇毒血清治療,被鎖鏈蛇咬傷的治療方式就是注射抗鎖鏈蛇蛇毒血清。

  蛇毒中最令人心顫寒的就是鎖鏈蛇,主要分布在台灣東南部山區,三角頭、淡灰色體背有三縱列交錯的暗色橢圓紋、有一對毒管牙。

花蓮慈院在八十七年、八十八年間各有一個被鎖鏈蛇咬傷的個案,但因東部沒有抗鎖鏈蛇蛇毒血清,兩病例送往台北榮總醫治後,均因多重併發症後宣告不治。

  陳立光副院長說,因為這兩個鎖鏈蛇傷患不治,東部開始有抗鎖鏈蛇蛇毒血清,也救了多個被鎖鏈蛇咬傷的民眾,但是去年七月間,卻出現一名鎖鏈蛇傷患,他的左手掌被咬傷,但到花蓮慈院急救二天後,併發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栓塞、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症、腦部點狀出血、休克等症狀後往生。

  為什麼會這樣?進行抗毒血清注射後,病人仍然往生?而且病人往生的原因並非大量出血。

陳立光說,國內外對於出血性蛇毒的治療焦點,幾乎是放在避免發生傷者大出血,但文獻紀錄卻是沒有一個死於出血性蛇毒的傷者是因為大出血往生,而是多重併發症、器官衰竭、腦栓塞等,他研判是瀰漫性血管內凝血造成。

  這樣的想法也促使陳立光副院長、急診部胡勝川主任、吳仁傑等人開始嘗試應用抑制血小板藥物治療蛇毒引起的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研究,並採集鎖鏈蛇蛇毒在實驗室進行動物實驗,結果發現抑制血小板藥物Aspirin或Aggrastat等確實可有效地治療蛇毒引起之瀰散性血管內凝血;陳立光說,動物實驗中並未使用抗蛇毒血清,而是直接注射Aspirin或Aggrastat等藥劑治療,即可看到實驗動物被鎖鏈蛇毒傷到的部位從焦黑中毒狀態逐漸復原。

  陳立光副院長說,抑制血小板藥物可在無抗蛇毒血清時用來急救傷患,或是運用在治療對抗蛇毒血清過敏的傷患,而且這類藥物如Aspirin(阿斯匹林)等攜帶方便,保存容易,價格便宜;另外,抑制血小板藥物可嚐試治療因細菌感染引起之瀰散性血管內凝血。

  陳立光副院長表示,在做動物實驗期間,先後有三位被出血性毒蛇咬傷的病患到院治療,前兩名患者是被百步蛇咬傷,第三名是被鎖鏈蛇咬傷,除注射抗蛇毒血清外,也以抑制血小板藥物治療,結果很快就痊癒了。

前兩位因為傷口出現血泡潰爛進行植皮手術才分別延至住院二十七天、住院四十九天出院,第三位傷患住院六天就出院。

  陳立光表示,第三例個案陳玉妹家住台東,被鎖鏈蛇咬傷後,先到署立台東醫院注射抗蛇毒血清治療,晚間到花蓮慈院急診,經抽血檢查,發現患者的血液凝固蛋白已耗盡,低於0.5mg/cc(正常值1.8mg/cc),隨即投以抑制血小板藥物治療,病人住院六天即以痊癒出院,且沒有任何腎衰竭等併發症發生。

  陳立光建議,民眾到野外為防備毒蛇咬傷,除了要打草驚蛇外,不仿隨身攜帶阿斯匹林,以備不時之需,萬一被出血性毒蛇咬到,趕快口服阿斯匹林,可在就醫過程,減少發生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傷害。

 隱私權保護政策         慈濟醫學中心版權所有轉載圖文請先徵得同意Copyright◎2005TzuChiMedicalMission.Allrightsreserved.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