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什麼?——生活中的調劑品和必需品 | 生活調劑意思

Tuesday,Apr27,2021首頁健康美食時尚運勢娛樂旅遊動漫家居科學文化歷史健康休閒你想要什麼?——生活中的調劑品和必需品2016/09/06 來源:貓黍...長這麼大,也許你會經常都在被問,或者自己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活著到底是想要什麼?這個問題,相信經常也困擾這很多年輕人。

尤其是文藝青年居多。

為了詩和遠方,不惜捨棄眼前的苟且。

為了遠方的理想,我們要捨棄現實的利益。

為了人生的自由或者精彩,我們要拋棄平庸的生活。

為了不要過眼前一成不變的生活,我要裸辭去gapyear。

為了追尋更大的世界,我要等等云云。

但遠方真的是我們想要的麼?精彩的生活也真的是我們想要的麼?很多時候,我們受不了精彩的生活,我們恐懼著自由,僅僅是因為沒有安全感。

是的,尤其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

天天都能夠看到別人,多姿多彩的生活。

難免會浮躁,難免會想入非非,難免會給人帶來很多幻想和幻覺。

網際網路這個工具,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但同時有一點不好的是。

就是太容易讓人誤解自己的處境。

讓人誤以為自己和別人沒什麼不同,誤以為自己的階層是和別人相同的。

這也是為什麼前幾天,我分享那篇小馬過河的文章。

因為我們很容易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迷失掉自己。

人和人是不同的,看到別人過上那樣的生活,卻總以為自己可以。

但其實自己的條件和別人的條件完全不同。

我們只能做自己。

自己在自己的生活上去添磚加瓦,任何其他人的生活強加進我們的生命里。

會讓我們混亂不堪,也很容易走火入魔。

回歸自己,根據自己情況去走。

而不是被別人的生活牽制住了你的慾望。

生活中有必需品和調劑品。

調劑品往往都是別人給你塑造的慾望。

譬如各種廣告的誘惑,讓你去消費。

在《搏擊俱樂部》里有一句經典的台詞。

廣告誘惑我們買車子,衣服,於是拚命工作買不需要的東西,我們是被歷史遺忘的一代,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世界大戰,沒有經濟大恐慌,我們的大戰只是心靈之戰,我們的恐慌只是我們的生活。

我們從小看電視,相信有一天會成為富翁,明星或搖滾巨星,但是,我們不會。

那是我們逐漸面對著的現實,所以我們非常非常的憤怒。

這句話,也是大衛·芬奇想表達的,我們的大腦在迅速被這個娛樂和商業化的社會所控制。

我們經常被引誘去消費,引誘去娛樂,引誘去看電視,引誘去做很多其實我們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

在營銷學裡,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做《定位》。

這裡面有一個概念就是。

為什麼要打造品牌?品牌不是說有一個良好的口碑,不是說有一個好的產品,或者說有一個好的公關形象。

最終目的是為了,占據消費者的內心改變其認知。

讓你需要什麼,就會自然想到什麼品牌。

你想去頭屑,你就想到海飛絲。

你想買奢侈品,你就想到LV。

你想想買智慧型手機,你就想到蘋果。

你想買跑車,你就想到法拉利。

所有的品牌營銷戰略都是為了搶占消費者的心靈空間。

我們的心靈看似屬於自己,其實早不是了。

我們既然是社會的一員,就不免會被社會的各種產物所吸引、控制、推動。

我們的心靈一定是和社會共享的。

商業誘惑自己買的很多東西。

譬如說淘寶上的敗家娘們們。

很多時候也屬於衝動性消費,不知不覺就買了其實很多不需要的東西,但買的時候以為需要。

但那不是,只是因為那個慾望的點被商家正好抓住了,然後發生了交易。

現在微信的朋友圈,也是一個很典型的調劑品。

我們經常可以在上面去曬各種生活的東西。

我記得我曾經以為,我特別愛旅遊。

其實不是的,我愛的不是旅遊,愛的是去了某個國家旅遊,然後拍照,曬給大家看的感覺。

就是一種虛榮心,但這種虛榮心被現代的科技放大了。

讓我們忽略了,我們去旅遊,是應該好好享受旅程的,結果卻變成了,每到一個地方就趕緊把自己拍的美美噠。

拍完了,對美景好像也就索然無味了,也無心眷戀,卻總是沉浸在虛擬的世界裡。

所以,以後我去旅遊,儘量都不拍照了,旅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