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陽三焦經循行:黃帝內經行圖文對照--當代針灸大成網站 | 三焦經穴位圖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 ...再探針灸大成黃帝內經•12經脈•經文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古代原文:【循行】  《靈樞‧經脈》: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本經穴﹞關衝(井)、液門(滎)、中渚(輸)、陽池(原)、外關(絡)、支溝(經)、會宗(郄)、三陽絡、四瀆、天井(合)、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髎、絲竹空。

﹝交會穴﹞秉風、顴髎、聽宮(手太陽),瞳子髎、上關、頷厭、懸釐、肩井(足少陽),大椎(督脈)。

【註釋】(1)兩指之間:的指第4、5掌骨間。

(2)手表腕:指手背腕關節中。

(3)臂外兩骨:指前臂背(伸)側,尺骨與橈骨間。

(4)臑外:上臂後(伸)側。

(5)膻中:膻音坦。

此指胸中。

不指穴名。

(6)遍:原作編。

或誤「循」(6)䪼:音拙。

眼眶的下方,包括顴骨內連及上牙床的部位。

(7)客主人:即上關穴之異名。

【語譯】手少陽三焦經:起于無名指末端(關衝),上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液門),沿著手背(中渚、陽池),出于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向上通過肘尖(天井),沿上臂外側(清冷淵、消濼),向上通過肩部(臑會、肩髎),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天髎;會秉風、肩井、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佈于膻中(縱隔中),散絡于心包,通過膈肌,廣泛遍屬於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脈:從膻中上行,出鎖骨上窩,上向後項,連繫耳後(天牖、翳風、顱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孫;會頷厭、懸釐、上關),彎下向面頰,至眼下(顴髎)。

它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門;會聽會),經過上關前,交面頰,到外眼角(絲竹空;會瞳子髎)接足少陽膽經。

此外,三焦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脈氣相通。

【病侯】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痺。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註釋】(1)主氣:三焦能通調水道,水病多由於氣化失常,故主氣所生病。

【語譯】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耳聾,耳鳴,咽峽腫,喉嚨痛。

本經所屬腧穴能治有關「氣」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眥痛,面頰腫,耳後,肩部、上臂、肘彎、前臂外側均可發生病痛,小指側的次指(無名指)運用欠靈活。

黃帝內經•12經筋•經文【循行】  《靈樞‧經筋》: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中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繫舌本;  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

  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

  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痺也。

【註釋】(1)曲牙:頰車上部。

(2)頷:此處指顳前部。

(3)所過者:者後原有「即」字,據《太素》刪去。

【語譯】  手少陽三焦經之筋,起於無名指之端,結於腕部,向上沿臂結於肘部,又繞臑部的外側上行,經肩至頸,合於手太陽小腸經之筋。

從頸部分出的支筋,當曲頰部深入,系於舌根。

  由曲頰分出的支筋,上走曲牙處,沿耳前,連屬於眼外角,向上經過額部而結於額角。

  本經之筋所發生的病症有:在經筋所過之處出現轉筋、舌卷。

  治療時,應當採用火針法,不用迎隨手法,以病癒確定針刺次數,以痛處作為腧穴。

這種病叫做季夏痹。

黃帝內經•12經別•經文【循行】  《靈樞‧經別》: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

【註釋】(1)指天:手少陽經別,起于巔頂,其部位在上,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