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課程|動中覺察 | 費登奎斯動中覺察

「動中覺察」團體課程通常採取躺姿或趴姿,這是為了停止肌肉慣性的運作模式。

雙腳由於不再踩在地面上,整個人體的骨架和關節在平常站立時所承受的壓力會不見,於是神經系統 ...Skiptocontent摩謝博士費登奎斯講解什麼是「動中覺察」 動作是了解神經系統活動的最佳線索。

痙攣性的顫抖,各種的麻痺、中風和癱瘓、口吃,手腳運動機能失調,肌肉控制力不佳……等等,都顯示出腦幹或大腦有某些部份的神經功能受損或發生錯亂。

當我們在進行課程時,老師所給予的指示是在引導一個人的神經系統,要它傳送訊息給身體去動用必需動用到的肌肉組合,而且依造順序先後,讓動作在正確的組合模式和時間內逐一完成。

動作能否執行與否,呈現出神經系統的狀態-包括遺傳因素和發展的程度。

小孩出生時,能做的隨意動作只有哭,和整個人蜷縮在一起(因為收縮所有的屈肌)。

稍後,他從經驗中學習翻身、爬行、坐立、走路、說話、跑步、跳躍、平衡、轉身,以及任何成年人可以執行的動作。

我們經由意識的發展,開始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適應周遭的環境。

首先,我們經由嘴巴和皮膚接觸外在世界;稍後,我們學會可以分別地使用身體不同的部位,並經由「看」的能力來調整這些部位。

重點是「動作的分別化」,因此,除非我們有機會學鋼琴、拉小提琴、或學它樂器,或接受特別訓練,發展以多樣且不同的方式使用中指的能力,否則它將會沒有機會變得靈巧…我的方法是運用肌肉和神經系統兩者間的「可逆轉性」關係,帶領神經系統邁向更成熟的發展。

因為神經系統和肌肉都受地心引力作用的影響,這也成為每個個人和進化中的物種在發展上和學習期限的一個基準點。

人類大腦中的額葉有著卓越的發展,從它所顯示出的功能特性,可看出它是一個進化的過程,它幫助物種,讓適者得以生存。

此一人類大腦的發展在出生之後漸漸開始運作,也因此極受個人生命經驗的影響,至於最終會發展出怎樣的結果,是人類絕無僅有的機會(動物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它讓人類能夠建立一套經由學習累積而成的行為反應模式,但在同時,也因為他有可能迷失或做錯,讓他相對的也變得很脆弱。

動物則不一樣,由於牠們大多的經驗都是生來就內建在神經系統的直覺模式上,因此牠們的經驗很少會有失誤的狀況。

人類比其他物種更容易迷失自己,甚至,我們不太能覺知到自己是否巳經迷失了,因為我們同時既是學習者也是評判者,而,我們的評判又同時受限於所學的經驗和結果所影響。

根據上述的分析,很明顯的,如果我們想要進行改變,我們必需讓自己具備更佳的評判能力,但這就又繞回到原點,因為評判是來自學習的一個結果,尤其是巳經成年的我們,我們的評判能力很早以前就巳經被定型了。

為了打破這個惡性循環,我們就要加以運用大腦的額葉–supralimbic神經系統的基本特性-也就是能夠將發生在身體的狀況,用感官、抽象,甚至語言表達出來。

當我們將所有的外在刺激降低到最低時,我們也同時將肌肉和感官上的變化降到最低,這幫助我們將敏銳的覺察能力提昇到最高點,因此讓我們可以分別出常常被我們忽略的細節,甚至是在我們很累時也可以。

就好像我們是眼盲的人,本來無法辨別紅色和綠色的差別,現在我們開始能區分什麼是紅色和什麼是綠色的道理一樣。

這個進行區別的能力一旦增強了,我們就可以更清楚和客觀的感覺和覺察我們自己和所處的週遭情境,其餘的就只是經驗、練習、時間和專注的問題。

當我們能覺知到我們實際上正在做什麼,而非我們所說或所想的,改善的機會就對我們敞開大門。

 「動中覺察」團體課程通常採取躺姿或趴姿,這是為了停止肌肉慣性的運作模式。

雙腳由於不再踩在地面上,整個人體的骨架和關節在平常站立時所承受的壓力會不見,於是神經系統不再接收人體在地心引力作用下,由身體反應慣性傳送給神經系統的刺激訊息,而由神經系統釋出的傳導也不會再連結到你平常慣性的行為模式。

於是在上完一堂課之後,當你站起來再度接受來自慣性的刺激時,你將會感到很訝異,你發現你的反應變得不一樣了!要達成上述所說的效果,你在進行課程時應該要儘量放慢你進行動作的速度,盡可能地讓自己感覺愉悅,不要太過出力,也不要讓自己有任何的疼痛。

課程的主旨並非在訓練你原本巳知的所有一切,而是要讓你發掘發生在你身上的新反應,藉此你學到一個更佳和更適宜的行動方式。

動作務必要輕緩,在你重覆一個動作15到20次後,你所使用的力道應該降到只剩下大腦在運作的程度。

這會將一個人的敏銳覺察力提昇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