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氣 哲學?推薦回答

作者:楊照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第一冊】《從聚落到國家,鬼氣森森的時代:夏、商》   中國是怎麼出現的?近百年最新出土的考古成果,讓我們比司馬遷更懂先秦。新石器時代如滿天星斗般的文化遺留,居所、食物、墓葬、器皿……,勾勒出鮮活的生存樣...

作者:王雪卿

張載思想在當代儒學界引發熱烈論辯, 他是「理學宗師」?還是「氣學之祖」? 是「唯物論/唯氣論」者? 還是「即存有即活動」的儒家「心性論」、「道德的形上學」? 針鋒相對的各種詮釋,使得張載格外具有研究趣味, 也展現他在當代儒學上的學術潛力。   《當代張載學》對張載的關懷集中在心性論與氣化論的交涉之上。作為北宋理學宗師,如同牟宗三以「天道性命相貫通」為張載的中心課題,唐君毅以「人道合天道之道...

作者:蔡璧名

蔡璧名新作──《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 依循傳統中國哲學特重修習、實踐之特色,承繼學界既有「工夫論」研究, 進而正視認識理論與完成任務間的巨大差異,採「專家與生手」研究進路試圖突破「論」的樊籬, 尋求將《莊子》的理想身體感在日常生活中體現、落實的可能。   《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解碼輻輳於「鵬」與「樹」的群組譬喻,可在儒學為主...

作者:聶雅婷

  以「身體」為「文本」,作為與世界接軌的詮釋起點   透過中西哲學思想觀看身體文本脈絡,   並以過往經驗體會現實,以期了解生命存有的意義   本書以儒、道思想說明中國哲學特有的身體觀,   並且以西方當代哲學的身體觀,輔助說明中西在存有與存有者之間的異同。   哲學的東西身體觀──   中國哲學普遍認為,人能用身心以實踐修行和體驗知識,其中以「工夫論」為核心學說;西方哲學則是由過去...

作者:尼可拉‧布維耶

你若一生只能讀一本遊記,那就是它了! 法語旅行文學巔峰傑作   歐洲人人必讀的經典遊記   華文書市的夢幻遺珠   繁體中文版缺席半世紀   台灣首度問世 『當尋常的認知開始受到衝擊,而我們的欲望卻設法抗拒時,我們會設法為自己的執著找理由。然而我們找到的理由通通不值一文。事實是,我們並不知道如何形容到底是什麼在驅使我們。某種東西在內心滋長茁壯,逐漸掙脫纜繩般的羈絆,直到某一天,儘管不怎麼...

作者:何乏筆(Fabian Heubel)

   當代法語漢學拓寬了別開生面的《莊子》研究視野,使《莊子》研究在當代漢語與歐洲哲學的碰撞、交錯、溝通間,孕育了跨文化莊子研究。尤其與法語漢學的深入交流,使討論範圍觸及身體、主體性、氣論、批判和政治等問題。《莊子》讓當代漢語哲學轉入獨特的跨文化漩渦裡。於此似乎可見潛力無窮、深不可測的思想和文化創新。當代漢語哲學在臺灣所累積的跨文化潛力,正在尋獲通古今東西之變的哲學表達,其中充滿了掙扎,也充...

作者:吳宏一

國家文學博士吳宏一重磅之作 日本人都在學德國人都在看 現代人不可不讀的人生聖經      《論語》、《老子》、《六祖壇經》三本代表儒、道、釋思想的經典著作,為我們揭示安身立命之方、為人處世之道,是現代人不能不讀的三本「聖經」。   這三本書代表儒、道、釋三家的不同思想,也分別代表追求人生、完成理想的三個指標:   《論語》教讀書人如何進德修業、成為有用之才   《老子》教上位者如何清靜...

作者:杭辛齋

  《學易筆談新編》,杭辛齋著、朱玉榮輯校,融會了象數、義理,開拓了新的象數易學理論。   杭辛齋廣泛引用當時中國人所理解的西方近代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知識,論述傳統易學中的卦氣、納甲、爻辰、河圖、洛書等,力圖貫通古今哲學、科學乃至宗教思想。   杭辛齋易學思想充分體現了易學研究轉軌過程中的博雜現象,既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淺層會通,亦反映了古代風化的蛻變過程。   作者簡介 ...

作者:呂崢

  中外歷代名家評論陽明及陽明心學   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明穆宗   余諸生時,輒豔慕陽明先生之勳名,前無古,後無今,恨不得生先生之鄉,遊先生之門,執鞭弭以相從也。——明朝抗倭總指揮胡宗憲   文事武備,儒家第一流人物。天下之學儒者必如文成,方為有用。——馮夢龍   陽明勳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紀曉嵐   陽明先生,其...

作者:陳振崑

  《朱子成德之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書秉持「和會朱陸」的學術初衷,嘗試反省現代新儒學牟宗三先生所對於朱子理學:「理只存有而不活動」、「心是氣心」、「以知識講道德」、「主敬涵養是空頭涵養」的批判。本書在回應議題的同時,亦嘗試從對比哲學與跨文化哲學的學術視野分析與統整朱子「理一分殊」、「心統性情」、「敬義夾持」(「格物致知」與「主敬涵養」)的義理內涵,從理論反思與實踐工夫建構一個朱子德性理論的現代詮釋。

作者:楊祖漢

  本書對韓國朝鮮朝(1392-1910)的儒學作系統性研究,以問題的論爭為主,討論多位著名儒者的思想。包括朝鮮朝前期的鄭三峰、李退溪、李栗谷,及朝鮮陽明學唯一大家鄭霞谷;對後期的蘆沙學派、寒洲學派、華西學派也以田艮齋的評論為線索,對各學派的觀點作概括性的討論,凸顯出各學派的特徵及朝鮮朝主理與主氣兩派的不同。書中主要採用當代新儒學對宋明儒學義理分析及分系的詮釋觀點,又融入康德的道德哲學中的重...

作者:劉元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為了掠奪別國的財富,常常把百姓驅上戰場。一天,他問孟子:「我治理國家也夠仁義的了,河內地方遭了飢荒,百姓飢寒交迫,我就把那裏的災民轉移到河東去,同時還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當河東遭飢荒時,我也同樣辦理。我看鄰國的君王還沒有像我這樣盡心地愛護百姓。可是,鄰國的百姓並未減少,我的百姓也未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您是喜歡打仗的,就讓我用打仗來作個...

作者:龔鵬程

  中國傳統文化是全球華人內蘊、自省的基礎,自「五四運動」以後較少人在這方面著墨。然而,中國傳統文化卻是古中國文明的發跡,並經過幾千年的轉折、沈澱、累積,直到現在,它已內化至人們的食、衣、住、行、育、樂中,成為民俗、文化的底蘊,讓人不僅從身出發,也從日常行止衍伸它。      本書作者,精通中國文學、史學、哲學、宗教,是當代享譽海內外華人世界的頂級學者和著名思想家。      由作者沉潛所學...

作者:楊儒賓

  《五經》是儒家的聖經,是道在人間的文本顯像,朱子編訂的《四書》則是八百年來儒家的新聖經。本書主張構成理學經學的核心著作除朱子編訂的《四書》外,還當加上《易經》,《四書》與新詮釋觀點的《易經》可合稱為《新五經》。從《五經》到《新五經》的典範轉移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大事因緣,也可說是一場寧靜而影響深遠的精神革命。理學各學派依賴的經典依據各不相同,但幾乎都從這五本經典汲取精華,以立宗旨。《新五經》...

作者:曲辰

  在中國,自秦漢以來,一直將老子奉為聖賢。甚至出現了貶低孔子以抬高老子,借孔子之口讚揚老子,將老子的思想地位與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軒轅黃帝並列,稱之為“黃老之學”、“黃老之道”、“黃老之術”的情況。司馬遷在史事的記述中,就客觀上反映了這種歷史實際。《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曰:“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孝武本紀》又載:“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