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腹脹為主要表現的腸道功能障礙 | 腹脹 嚴重

以脹氣為主要表現的大腸激躁症。

其症狀表現為腹部壓力增加之感受(多見於白天活動期,尤其是下午更覺嚴重,鬆開皮帶或衣物會較為舒服。

:::首頁A-AA+以腹脹為主要表現的腸道功能障礙作者: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科主任張扶陽日期:2011.05.23以脹氣為主要表現的大腸激躁症。

其症狀表現為腹部壓力增加之感受(多見於白天活動期,尤其是下午更覺嚴重,鬆開皮帶或衣物會較為舒服。

有時肉眼可見腹部鼓脹,患者甚至可能以為自己懷孕,或腹部皮下脂肪增厚)、腹鳴、及過度排氣現象。

有些人於經期期間症狀會加重。

根據大規模研究顯示,約15%的人為脹氣所苦;而轉診病患中,此比例可高達36%至76%。

一般來說,女性患者居多。

韓國之一項研究則發現,女性患者中,58%有肉眼可見之腹脹情形,男性則有16%。

於正常狀況下,小腸及大腸內之氣體應少於200毫升。

每人每日由直腸排出之氣體次數平均為10次,排氣量則由476至1491毫升不等,與年齡或性別無關。

研究發現,烤過的豆子可增加排氣,由15至176毫升不等。

腸氣主要源於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吞入之氣體。

於空腹受試者分析其腸內氣體成分,可發現以氮氣為主,此外依序為氫氣及二氧化碳。

氮氣多來自吞入之自然氣體,因無法再吸收,故直接由直腸排出;氫氣則由大腸細菌將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經發酵後產生,經呼吸或肛門排出,其製造及消耗大致可維持平衡;二氧化碳則由氫離子與脂質、酸消化後產生之重碳酸根於腸道內作用產生,易於吸收;甲烷係由腸菌將氫氣及二氧化碳代謝後產生,此過程同時可減少腸氣量。

易產生甲烷者較不易脹氣,但腸氣易混雜於糞便中,而使糞便浮力增加。

排氣及糞便之臭味,則與硫化氫及硫化物有關。

脹氣之病因,包含了神經生理、社會心理、飲食等因素,相當複雜,目前真正之成因尚未有定論。

學者研究發現,腹部X光與電腦斷層量度之腸氣增加及腸道擴張,與患者之症狀嚴重性間,並無很好的關聯性。

此外實驗時人工灌氣本身雖可造成不適,但所測得腸氣量與症狀嚴重度間,亦無明顯的關連。

然而,另一項研究發現,於胃內注入脂質食物後,可使腸道蠕動變慢,導致空腸內氣體增加。

患者亦可見明顯腹部鼓脹,且其脹氣感加劇。

亦有研究顯示,患者小腸及整個腸道的蠕動變慢。

總結而言,排氣多可能與過量腸氣或對雖為正常量腸氣量之過度敏感有關,其定義目前可暫訂為一天大於二十次之排氣量,但並不意謂著患者”容易將食物轉化為氣體”。

此外,憂鬱、失眠、危機處理能力較差、酒精濫用等因素可能與脹氣及腹鳴有關。

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腹脹較常出現於有恐慌症或焦慮症的人身上。

但亦有學者認為,這些心理上的問題,反而可能先是由脹氣所引發之不適造成的。

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過去接受過迷走神經截斷手術之患者,也在胃內注入比正常人更少量的食鹽水或脂肪時,就感受到更明顯的鼓脹感。

此外,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腸道之過度敏感,有腹脹或可由患者腸道於內置之汽球充氣量較正常人少時即產生痛感來証實。

腹脹的診斷標準,根據1999年一群學者於羅馬頒布之修正版功能性腸道障礙的分型及診斷標準,為除了符合大腸激躁症之診斷標準外(本系列之文章已介紹過,在此不再重複),過去12個月中,至少有12週(不需連續)發生以腹脹、脹氣,或肉眼可見之腹部鼓脹為主之症狀,並需排除其他分型之功能性胃腸疾病。

醫師診斷之重點,在於先以詳細的病史查詢及身體檢查排除其他可能之器質性疾病,如腸道腫瘤、發炎、感染、內分泌疾病、迷走神經截斷手術後等。

患者是否能提供詳細而正確的病史及臨床表現,對診斷之正確性,影響很大。

實驗室之篩檢項目,包括血液常規、糞便之潛血反應、發炎細胞、寄生蟲及脂肪測定等。

直腸鏡檢則可直接觀察是否有腸道發炎或腫瘤之可能性。

如果患者合併血便、貧血、持續腹痛、體重減輕等「警示訊號」,即應測定大腸癌之腫瘤指標,並安排大腸鏡檢。

治療目前尚無公認有效之療法。

曾被提出過之各種方法包括:(1)避免會加重脹氣之因素:無法再吸收之單醣或雙醣類(如lactulose)、溶解後膨脹之纖維性瀉劑(如psyllium製品、methylcellulose)等藥物可於健康志願者造成脹氣之感受;其中lactulose因在大腸吸收分解而增加氫氣之產量,因而使脹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