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蛇 | 眼鏡蛇

眼鏡蛇屬(學名:Naja)為眼鏡蛇科的一个屬,其成員均为毒蛇,大多被統稱為眼鏡蛇。

雖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類的名字包含「眼鏡蛇」一稱(如眼鏡王蛇、水 ...眼鏡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眼鏡蛇(漫畫)。

眼鏡蛇屬化石時期:中新世至今印度眼鏡蛇Najanaja科學分類界:動物界Animalia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綱:爬行綱Reptilia目:有鱗目Squamata科:眼鏡蛇科Elapidae屬:眼鏡蛇屬NajaLaurenti,1768模式種NajanajaLinnaeus,1758眼鏡蛇屬(學名:Naja)為眼鏡蛇科的一個屬,其成員均為毒蛇,大多被統稱為眼鏡蛇。

雖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類的名字包含「眼鏡蛇」一稱(如眼鏡王蛇、水眼鏡蛇),但它們因演化親緣性不足而並不歸為此屬。

眼鏡蛇屬目前約有20多個已確認物種,但分類學上經常就物種的獨立性問題而存有爭論,因此某些資料也可能有所出入。

眼鏡蛇亦以其他細小蛇類、兩棲類、魚類作為主要食物。

[1]此屬的成員主要分布於中東、東南亞、非洲、印度尼西亞等地。

目錄1名稱2特徵3毒液4物種5大眾文化6參考資料7外部連結名稱[編輯]眼鏡蛇的英文名稱「Cobra」一詞,是「蛇」的葡萄牙語稱謂,起源於拉丁語。

當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到達非洲和南亞,他們發現了眼鏡蛇並將其命名為「capelo」或者「膨頸蛇」,隨之此名稱流傳入西班牙語、法語、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

閩南語稱之飯匙銃和粵語飯鏟頭是取其頸部張開時外觀似飯匙。

眼鏡蛇學名中的屬名「Naja」,源自於印度神話中的蛇神那伽「Nāga」。

特徵[編輯]眼鏡蛇屬的成員體型矯健,多數身長能達1.8公尺(6呎)或以上,頸部與身體花紋變異很大,一般頸部有單眼紋或雙眼紋,有的沒有花紋。

它們最明顯的特徵是其能擴張的頸部。

當遇敵時,眼鏡蛇會張大頸部,舉起身體的前半部並低吼,這能使蛇看上去比實際的體型要大。

毒液[編輯]所有眼鏡蛇屬的成員都有致命的毒液,毒液中主要含有攻擊神經系統導致麻痺的神經毒素,而大部分的成員也帶有細胞毒素,可導致內出血及流血不止。

平均排毒量80毫克。

平均15毫克即能致人死亡。

某些有特別構造毒牙的眼鏡蛇屬的成員還懂得向敵人噴射毒液,它們被統稱為「射毒眼鏡蛇」(SpittingCobra),它們的毒牙構造與唾蛇的相似。

噴毒眼鏡蛇的目標主要是敵人的眼睛,當蛇壓縮毒液囊時,毒液會透過毒牙頂端上方的小洞,透過壓力噴射出去,毒液對皮膚不會有太大影響,但當射中眼部則可引致刺痛,如處理不當則可導致失明。

物種[編輯]種名[1]學名及命名者[1]亞種數[1]地理分布南非眼鏡蛇Najaanchietae,(Bocage,1879)0安哥拉、納米比亞、尚比亞、辛巴威東部喙眼鏡蛇Najaannulifera,(Peters,1854)0馬拉威、莫三比克、南非、尚比亞、辛巴威阿氏射毒眼鏡蛇Najaashei,(WüsterandBroadley,2007)0衣索比亞南部、肯雅、索馬利亞、烏干達舟山眼鏡蛇Najaatra,(Cantor,1842)0中國大陸地區、越南、台灣埃及眼鏡蛇Najahaje,(Linnaeus,1758)2貝寧、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查德、埃及、加納、畿內亞、象牙海岸、利比亞、馬里、摩洛哥、尼日、奈及利亞、阿曼、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葉門孟加拉眼鏡蛇Najakaouthia,(Lesson,1831)0孟加拉、緬甸、柬埔寨、中國、印度、寮國、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馬里眼鏡蛇Najakatiensis,(Angel,1922)0貝寧、喀麥隆、加納、畿內亞、象牙海岸、馬里、甘比亞、茅利塔尼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多哥緬甸眼鏡蛇Najamandalayensis,(Slowinski&Wüster,2000)0緬甸非洲森林眼鏡蛇Najamelanoleuca,(Hallowell,1857)0安哥拉、貝寧、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衣索比亞、加彭、加納、甘比亞、畿內亞、象牙海岸、肯雅、利比亞、塞拉里昂、索馬利亞、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莫三比克射毒眼鏡蛇Najamossambica,(Peters,1854)0安哥拉東南部、馬拉威、莫三比克、索馬利亞、納米比亞、南非共和國、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印度眼鏡蛇Najanaja,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