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後,肌肉下降、體脂肪持續增加!把握4原則,增肌減脂 ... | 減脂肌肉流失比例

年過中年最討厭的事之一,就是隨著肌肉流失我們也同時變胖。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生理學院助理教授雪德(Philip Sheard)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肌肉質量和 ...幸福熟齡/靚女學/肌少症/中年後,肌肉下降、體脂肪持續增加!把握4原則,增肌減脂並行、讓你慢老超有活力中年後,肌肉下降、體脂肪持續增加!把握4原則,增肌減脂並行、讓你慢老超有活力示意圖,非當事人。

圖/達志撰文|劉燦宏、黃惠如、黃惠宇、李杰日期|2021年03月08日分類|肌少症圖檔來源|達志(示意圖,非當事人。

)AAA暢銷書《慢老》作者黃惠如,結合深耕復健科領域30年的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與營養學者黃惠宇、肌力與體能教練李杰,強強聯手,在新書《慢養功能肌力》中破除多數人一直以來對肌肉的迷思,告訴大家練肌肉不是為了外型看起來有線條而已,而是關係到生命長短,更關係到生命品質,並提供建立肌肉的運動、營養實際建議,幫助大家擊退肌少,強筋骨,少痠痛,慢老有活力。

年過中年最討厭的事之一,就是隨著肌肉流失我們也同時變胖。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生理學院助理教授雪德(PhilipSheard)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肌肉質量和骨質在30歲後就開始下降,而體脂肪卻持續增加,到了中年後期約55歲至65歲到達高峰,更不幸的是內臟脂肪還會增加到70歲之後。

 別以為看起來瘦就是真的瘦,近來醫學研究顯示,有愈來愈多四十幾歲的人是肌少型肥胖(sarcopenicobesity)的潛在族群,所謂肌少型肥胖基本上指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質量變少、體脂肪變高,全球尚未有統一的定義。

這些人的主要有三大特徵: 沒有運動習慣。

吃得少、食量小。

「虛瘦」狀態──和年輕相比體重增加不多、身體質量指數(BMI)也在正常範圍內,但體脂肪高、肌肉量少。

 更麻煩的是,這些人從外型上來看不算胖,因此很難警覺。

節食減肥的女性也是高危險群。

為了瘦下來,只靠飲食控制但不運動,從體重機上的數字看起來瘦了,其實瘦了肌肉、多了脂肪。

 熱量相同,增加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攝取反而能保護心血管 為了控制體重和健康,很多人年過中年就不太敢吃肉,擔心自己三高纏身。

的確,高蛋白飲食往往熱量較高,動物性蛋白質也常伴隨較多的飽和脂肪,會升高總膽固醇與壞的膽固醇(LDL),這樣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

 但高熱量才是扣上慢性病的「扳機」。

發表在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的研究中,收集了八萬多名中高齡女性資料發現,高熱量飲食的確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攝取相同熱量下,增加蛋白質並減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反而對心血管疾病有保護作用。

換言之,飲食的熱量太高才是步向心血管疾病的主因。

 把握四原則,增肌減脂可以並行 算熱量太痛苦,就從不吃或少吃不健康的食物開始,例如遠離含糖飲料、少吃油炸物,節制醣類的攝取,並吃纖維豐富的食物,可以幫助你飽腹,吃多一點熱量也不會輕易爆表。

從主食開始選擇全穀、雜糧類,如糙米、地瓜、南瓜等,就是不錯的第一步。

 ​ 一、選擇烹調方式:少炸少煎一樣美味 下一步可以改變烹調方式。

清蒸、水煮、涼拌、烤、紅燒、燉、滷都是能成功降低熱量的方法。

試試看,用辛香料滷的雞腿並不比炸雞腿遜色。

番茄、蛤蠣、香草蒸的水煮魚,也比炸魚塊美味。

 二、選擇優質蛋白質:一份的紅肉換成堅果或魚,對心血管都更友善 回到蛋白質。

已經有為數不少的研究都發現,比較低脂的蛋白質如魚、海鮮、豆腐、豆漿取代高脂的動物性蛋白質如牛肉、豬肉、羊肉等,更能保護心血管。

 發表在《循環》期刊的研究發現,攝取紅肉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轉換蛋白質來源將降低風險。

如將一份的紅肉換成堅果,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三成;一份紅肉換成魚,也能降低24%。

 植物性蛋白質依舊備受推崇。

一項超過20年的研究想了解女性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和第二型糖尿病的關聯。

結果發現,飲食選擇低碳水、豐富的蔬果、適度的油脂和蛋白質,會降低糖尿病的風險。

 但即使是低碳飲食,吃高動物性蛋白質,就沒有顯現這效果。

尤其東方人會吃黃豆,豆腐、豆漿、豆皮、納豆等根本就在我們的飲食文化裡,更該好好珍惜利用。

 三、避開加工肉品:吃原型,少加工,滿足口腹也能顧健康 和生鮮的肉品相比,加工肉品增加了熱量、油、鹽和糖。

只要一天吃一次加工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