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納反應跟焦糖化到底差在哪?一次搞懂原理與五種實用範例 | 糖化反應

想必你一定知道,煎牛排時散發的濃厚香氣和深褐色脆皮來自梅納反應,那焦化洋蔥、烤麵包、焦化奶油,到底是焦糖化還是梅納反應?訂閱電子報Search編輯:PatriciaMa煎牛排時散發的濃厚香氣和深褐色脆皮你知道是梅納反應,那焦化洋蔥、烤麵包、焦化奶油,到底是焦糖化還是梅納反應?而知道這些理論又有什麼幫助?知其所以然,可使料理功力更上一層樓。

直接先說結論吧!兩者都屬褐變反應,差異在於:—焦糖化:「糖」受熱後分子瓦解的過程—梅納反應:「糖或澱粉」與含有「蛋白質或胺基酸」等成份食材一起烹煮才會產生,如炒洋蔥、烤麵包與煎牛排呈現的色澤與香氣。

先知道答案,再說原理就不會錯亂了。

根據美國知名甜點主廚MichaelLaiskonis於LuckyPeach的專文解釋:焦糖化VS.梅納反應到底怎麼發生?常有人說焦化洋蔥是「焦糖化」(caramelization),但其只有單純含糖的食材才會發生焦糖化,蔗糖加熱到約華氏365度(攝氏185度)會溶解成透明液體,若繼續加熱顏色就會變黃,變淺褐色直到深褐色,最後甚至變成黑碳,那是糖脫水的過程。

而且糖平常聞起來是沒有味道的,直到加熱,分子就開始瓦解散發出美妙而風味複雜的揮發性分子,並產生酸味、苦味,顏色越深,味道越苦。

如果當糖與蛋白質或胺基酸等一起烹煮,就會發生梅納反應(Maillardreaction),或稱美拉德反應。

含糖食材除了焦糖化,部份糖份會和後者交互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產生更多樣化的化合物,簡而言之就是風味比焦糖化更豐富,巧克力、咖啡、楓糖漿、釀造啤酒等都是梅納反應的成品。

根據《食物與廚藝:奶、蛋、肉、魚》一書,焦糖化與梅納反應各會產生以下香氣:—焦糖化:甜、酸味、苦、果香、雪利酒般的氣味、奶油糖、焦糖、堅果—梅納反應:香鹹、花香、洋蔥味與肉香、綠色蔬菜、巧克力、馬鈴薯與泥土味、上述焦糖化的香味也就是說,兩者是會同時發生的。

然而焦糖化與梅納反應複雜的化學作用尚未被科學家徹底破解,許多風味十足的化合物還無法完全辨識。

梅納反應怎麼被發現?法國化學家Louis-CamilleMaillard在1912年時發現梅納反應,原先他只是要研究胺基酸怎麼和蛋白質連結,卻發現當他同時加熱糖和胺基酸時,混合物漸漸變成褐色。

但事實上,1940年代前,科學家並不知道梅納反應會產生各種風味。

二戰時,許多士兵抱怨蛋的替代品——蛋粉煮熟後變為棕色並散發不悅氣味,經過無數研究,科學家找出那倒胃口的味道來自於褐化反應,蛋粉雖已脫水且儲存於室溫,但胺基酸與糖的濃度仍足以引發變化。

後來食品加工業興起,欲避免加工食物過度反應產生不佳風味,多數研究結果便在該背景下約1940、1950年代時完成,科學家也才確認梅納反應會產生特殊「味道」與「氣味」,其中最完整的研究報告為JohnE.Hodge所做,這裡有片段資訊可以參考,然而,至今尚有一連串謎題未解。

產生梅納反應的條件你已知道梅納反應是因為加熱後糖與胺基酸、蛋白質產生變化,也是誘人美味的來源,成功創造梅納反應的基本條件有:—蛋白質—還原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乳糖等—高溫—保持乾燥無水份—鹼性物質能加快反應(非必要)舉個實例吧,一般焦糖醬與牛奶焦糖醬(dulcedeleche)恰好能清楚分出焦糖化與梅納反應的不同,前者將糖熬煮至焦化熄火後,最後倒入鮮奶油或奶油等乳製品;後者則以小火慢煮煉乳數小時,因一開始加熱就已含有蛋白質,且烹調溫度也低於焦糖,嚐來各有風味。

▲焦糖(左)及牛奶焦糖醬(右)。

由於蔗糖並非還原糖,雖不會直接造成梅納反應,但在烹煮過程中它會分解為葡萄糖與果糖,所以不用擔心非得加上還原糖。

梅納褐變發生的溫度是多少?約攝氏118度。

由於在水份在蒸發前,溫度都不會高於攝氏100度(除非在壓力鍋的高壓之下),所以務必先用紙巾等將食材水份吸乾才會成功。

「因此食物若以煮、蒸、燉等『濕煮』法煮熟,顏色通常比用烤、烘、炸等『乾煮』法處理的要淡白許多。

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實用原則。

例如,要讓燜煮的食物滋味濃郁,關鍵就是在添加任何液體之前,先將肉類、蔬菜與麵粉等煎炒過以令其發生褐變。

但另一方面,如果想強調食物的原味,則應避免高溫……。

」《食物與廚藝:奶、蛋、肉、魚》一書說,這原則也能應用於真空低溫烹調(sousvide)的食物上。

如果有耐心慢慢等,即使低溫或食材濕潤也能創造梅納褐變?依據《食物與廚藝》一書,在鹼性條件下烹煮、濃縮的碳水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