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佛教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瑜伽與佛教的關係@ 無量壽佛學Blog :: 隨意窩Xuite日誌

在這方面,其實瑜伽運動只是被當作強身分體的伸展運動而已。

從佛教經典來說,瑜伽其實是一個重要的名詞。

有許多印度大乘佛教的論 ...無量壽佛學Blog無量壽佛學Blog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1103160842瑜伽與佛教的關係?佛學點滴20世紀以來,瑜伽開始風行全球,成為人們所熟知的熱門健身減肥運動。

隨便找個人問問,尤其是女性,幾乎沒有一個不曾聽過什麼是瑜伽。

近年來,瑜伽風更熾,名牌服飾a早些年便設計各類男女瑜伽服飾,現更推出多款瑜伽軟墊(YogaMat),外形美觀,標價亦相當可觀。

另外,多家運動品牌也有專門設計的瑜伽軟墊。

目前,連霸級市場也出售物美價廉的瑜伽軟墊,可見瑜伽旋風,經已普及民間,無所不在。

   瑜伽以健身運動聞名於世,它原本的意義與功用漸漸被人忽略,而瑜伽跟佛教的關係更鮮為人知。

瑜伽與佛教有什麼關係?這必須把瑜伽和瑜伽運動分開說明。

   許多習禪者都練習瑜伽   以現代佛教的情況說,瑜伽運動流行於禪修者之間。

初學靜坐者常面對昏沉瞌睡、心念不能集中、乃至腿痛肩膀酸等問題。

瑜伽運動正好可以輕易對治這些毛病,是以許多禪師都鼓勵學者在靜坐前先練習瑜伽。

瑜伽運動不會練得大汗淋漓,也不像太極拳般強調“氣”的運作,會影響靜坐,它是在極緩慢的拉伸卷屈之間,一面促進血液的迴圈,一面收攝身心,所以一番運動過後,進入靜坐,效果特別好。

由於瑜伽運動對禪修有顯著的效果,所以許多習禪者都練習瑜伽。

在這方面,其實瑜伽運動只是被當作強身分體的伸展運動而已。

   從佛教經典來說,瑜伽其實是一個重要的名詞。

有許多印度大乘佛教的論典都以瑜伽命名,其中如《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是中期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典籍。

瑜伽行派以瑜伽為名,這個“瑜伽”當然不是指現代風行的瑜伽。

瑜伽行派是4、5世紀間由無著和世親菩薩開創的大乘學派,“瑜伽”是指心與正理相應的修行,瑜伽師就是修禪(尤其指觀禪)者,也即一般所說的禪師。

後期大乘秘密佛教更廣泛應用瑜伽一名,有許多以瑜伽為名的經典。

在這裡瑜伽是指持誦密咒令身口意三密相應,以達到不可思議的成佛境界。

   現代風行的瑜伽運動與佛教的瑜伽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彼此有共同的源頭。

瑜伽在印度早已存在,就像苦行一樣,是印度古老的傳統。

瑜伽一詞最早見於《吠陀》和《奧義書》,是結合、合一的意思,指由調和呼吸開始,直至觀梵我一體,最終達致梵我合一。

佛教採用了這種觀行法,但觀的內容不是梵,而是佛教的真理。

   瑜伽源于古印度,佛教沿用了瑜伽的修習而改變了它觀的內容,而瑜伽運動則僅僅吸取了瑜伽的外修法——對身體的訓練而已。

瑜伽運動和佛教彼此有共同的源頭,而現今瑜伽運動則往往被佛教習禪者當作習禪的輔助工具。

   嚴格說來,古老的瑜伽變成現代的瑜伽運動,算是一種降格吧。

/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我的相簿macaubuddhish's新文章修行:就是和業力賽跑前世催眠與佛法的關係念經的功德從何而來?抑菌防牙周病!齒學教授:紅茶、綠茶這樣喝淨界法師:心念不可思議佛典小故事:薄粥之施還願一定要回許願的地方嗎十種蛋白質遠超肉類的“超級素菜”屠夫供佛得道的故事癡子罵佛猶得解難全部展開|全部收合關鍵字macaubuddhish'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PoweredbyXuite



2. 在瑜伽中覺知佛法

早在開始禪修以前,我已練習瑜伽。

當時只想透過瑜伽鍛練,讓自己坐得安穩,以及能夠專注於呼吸和感覺,為日後的禪修做準備。

漸漸地,瑜伽 ...[進階搜索]简体主頁明覺專稿佛學智慧十方人物專題特寫文化薈萃社會關懷人生感悟淑世佛教明覺長文時事脈搏專題網站觀音專輯淨土專輯活一番拾方視角拾方藝廊社區活動學佛資源明覺學佛佛學辭典昔日明覺一門超出人海燈明覺電子季刊十方影音動感影頻精彩音頻圖片專集護持我們關於我們佛門網東蓮覺苑訂閱通訊成為伙伴進階搜索搜索關鍵字:搜尋明覺雜誌:全選佛學智慧十方人物專題特寫文化薈萃社會關懷人生感悟淑世佛教搜尋時事脈搏:所有新聞搜尋相片:全選佛教活動佛教藝術寺院建築朝聖之旅高僧大德搜尋影頻:全選佛學講座佛曲妙音文化藝術法師開示生活靈修素善人生搜尋音頻:全選佛教文化佛曲妙音生活靈修經咒課誦經論開示明覺專稿最新內容佛學智慧十方人物專題特寫國際善女人大會(Sakyadhita)專題系列天台片語廣衍大愛:懷念我們的衍陽法師敬老護老明覺洞見法相津塗生死教育皓月禪心:紀念澄真長老尼笑笑笑:阿姜布拉姆訪港行素善人生緬懷饒宗頤教授西方接引成熟菩提:緬懷永惺老和尚重建加拿大寳林禪學院文化薈萃社會關懷人生感悟淑世佛教廣告在瑜伽中覺知佛法文:JillSatterfield   圖:JillSatterfield撮譯:黃夏柏|2015-12-07早在開始禪修以前,我已練習瑜伽。

當時只想透過瑜伽鍛練,讓自己坐得安穩,以及能夠專注於呼吸和感覺,為日後的禪修做準備。

漸漸地,瑜伽成為我進入禪定的通道。

最初教授瑜伽,我純粹想協助學生緩減肉體上的痛楚,那的確奏效,他們肩頸、背部和膝蓋的不適都獲得改善,當時我尚未了解到瑜伽的動作可以使人進入禪定狀態。

直至近年,隨著在禪修營持續練習及教導瑜伽,我發現可以把佛法融入瑜伽教學。

一邊教學,一邊實踐,佛法的觀點、教誨和指引,都成了瑜伽動作的內容。

佛法融入瑜伽把佛法融入瑜伽的想法,是經過多番思考而有機地形成的:人做出各種行為,都是由個人的觀點、思想、意圖所帶動,為何瑜伽動作不可以?瑜伽的動作,與具意識的行住坐臥,為何不能同等觀之?倘若把瑜伽紓緩肉體不適的好處,進一步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推動大家練習,那又如何?為了把瑜伽鍛練提升至內觀覺察和智慧增長的層次,動作的節奏需要減慢,每個姿勢停留的時間要不斷延長,給意識更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觀察每一個當下。

此舉如同靜坐,讓人覺知身體的感受,體會情緒怎樣回應箇中經驗、意識如何抓緊這經驗,以及當下怎樣一呼一吸。

安坐瑜伽蓆上,開始鍛練呼吸技巧,若從心靈角度對呼吸作深層次的探索,不僅能把呼吸控制得更好,當下縈繞身邊的人與事,都能隨入隨出。

正式開始鍛練瑜伽前,先注意自己的身體、心靈意識和呼吸,你會明確知道身在何處、如何感應,從而摸索出對應當下外境,哪種練習、姿勢和呼吸是最合適的。

進行瑜伽動作期間,你會開啟身體內部的各個部位,從而專注呼吸的反應,體會到思想、感覺如何被改變或受到影響。

人體保留了過去所有未經整理的瑣碎記憶、思想和感覺,透過開啟身體某些特定部位,便有機會把潛藏於意識覺知的舊憶翻出,繼而把不再適用的放下、流走。

現世上實踐佛法融合佛法與瑜伽,可以用《四聖諦》作為療癒的範式:痛苦、疾患和不適是存在的,它們各有成因,都可以治療;藉練習深入意識的瑜伽,可以找到療癒的方法。

練習瑜伽因而衍生出另一個目的:認清事物的實相,並嘗試修正或改善,移除所有不合意的或需要取締的東西。

只要對導致痛苦的根源有所覺醒,便能夠循自己的方法破除各種障礙。

過程中,覺察「內心對話」是必需的,進行瑜伽動作時,無論成功做到動作,抑或幾經掙扎才完成,內心絮絮叨叨的話語會不期然地浮現。

你必須放下對動作姿勢的執著,要不然,做動作所花的力氣便會阻礙你感應內在歷程和聆聽內心對話,這些內在的話語可以讓人意識到哪些東西不再適合自己。

可見,動作本身並非最重要,反而進行動作的「意圖」與「專注」才是要點。

瑜伽鍛練的意圖可以包含幾方面:訓練自我及協助他人解脫,抱持利己利他、讓人更自在的意圖,你更能體會每個形體動作根本的意識;強化對己對人的善意與慈悲心,以及深入的探索內在意識和身體;在排除外觀,以及自我、個人背景的偽裝下,更通透的觀察。

佛法能夠融入瑜伽動作,同樣可以融入現世生活。

姑勿論安坐瑜伽蓆、打坐墊,甚而在現世上實踐,都要專注於事物的本相,懷抱解除和減少痛苦的意圖,並以加強善意和慈悲心作綱領。


3. 佛教的瑜伽宗和瑜伽是什麼關係

有許多中國人會認為瑜伽和佛教之間存在著某些相似點,但這並不是代表瑜伽即是佛教。

從無法記憶的遠古時代起,也就是釋迦牟尼未創佛教以前 ...Wednesday,May19,2021首頁健康美食時尚運勢娛樂旅遊動漫家居科學文化歷史佛教的瑜伽宗和瑜伽是什麼關係2014/07/23 來源:中華佛光文化網...佛教是我國大多數人所信仰的宗教,在瑜伽在我國越來越流行時,也會讓很多人開始想到瑜伽是從印度傳過來的,而佛教也是,那這兩者之間有沒有什麼聯繫呢?瑜伽一詞源於梵文Yoga的音譯,意思是自我和原始動因的結合或一致。

各種瑜伽體系的終極目的都是幫助人實現這種瑜伽的境界。

瑜伽淵源於古老的印度,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的聖鎮Rishikesh被稱為印度瑜伽之都。

這裡每年都吸引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瑜伽師或瑜伽愛好來此進修接受培訓。

有許多中國人會認為瑜伽和佛教之間存在著某些相似點,但這並不是代表瑜伽即是佛教。

從無法記憶的遠古時代起,也就是釋迦牟尼未創佛教以前,在印度就已經有人在練瑜伽了。

起源於5000年前的古印度,瑜伽並不是一套宗教或哲學系統,它是一門完善的生命科學,提供了有系統的步驟,讓個人超越小我的經驗,而進入永恆的合一。

第一位締造了瑜伽系統理論與實踐的印度古聖賢帕檀賈利在編著的《瑜伽經》中,第一句話就是,當下,瑜伽的教授。

也即,在反覆的實踐梳理身體和心靈後,大腦停止紛亂的思潮,意識禪定在當下,獲得永恆的和平。

第二句話是:瑜伽是意識的寂定。

也即,靜止意識的流動,就會達到合一。

所以,《瑜伽經》講述的就是如何有步驟的習練,逐漸學會控制意識,讓大腦安靜下來,享受和諧寧靜。

瑜伽體式練習一方面鍛鍊了全身的每一個部位,使肌肉、關節以及脊柱和整個骨胳系統更為有力和協調,另一方面,鍛鍊內臟、腺體和神經系統,使全身各系統保持充滿活力的狀態。

瑜伽呼吸法活躍身體機能,有效幫助控制意念,使人平靜;冥想練習,使人心靈清澈、明心見性,走向開悟。

人們的精神常感到生命中缺少了什麼—一種達成目標或滿足心愿都無法平息的感覺。

每一個人都不停地追求愛、成功和幸福,我們陷在無休止的思想中,對過往的事懊惱,為將近的事擔憂,在這種清醒的精神狀態中,我們的經驗和信念為我們添加了諸多限制。

身邊的幸福與感受被我們紛亂的思潮所打破和忽略,變得模糊不及,心永遠處於焦慮躁亂之中。

瑜伽的根本目的在於重新將清醒的意識狀態與擴展的意識狀態合一,也即將小我與宇宙間的大我結合在一起,「瑜伽」(Yoga)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連接」(Joining),與一成不變的真理結合,讓精神從一切分離感覺中解脫出來,使之不再受到諸如時間、空間或因果等幻覺的限制,從而獲得身、心、靈三者的升華,享受和平與喜悅。

(參考資料:北京天悅國際瑜伽培訓學院網)名詞解釋:瑜伽宗瑜伽宗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創立的宗派。

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

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

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

亦譯「瑜伽行派」、「大乘有宗」,古印度大乘佛教的派別之一,與「中觀宗」相對。

公元五世紀中,由無著、世親兩兄弟所立。

相傳無著曾受到彌勒菩薩的啟示,誦出《瑜伽師地論》,為教義的根據。

無著著有《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等。

世親初習小乘,後隨兄習大乘,著有《唯識三十頌》等。

瑜伽宗和中觀宗在否定客觀現實世界方面宗旨是相同的。

但瑜伽宗在否定客觀世界的同時,又肯定思維意識(阿賴耶識)的真實存在。

主張「實無外境,唯有內識」、「外無內有,事皆唯識」,認為現實世界的一切都是識的幻化。

南北朝時傳來中國。

唐玄奘法師翻譯傳播,並與弟子窺基建立唯識宗,即法相宗。

瑜伽「瑜伽」(英文:Yoga,印度文:???)是梵文譯音,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意思是「自我」(atma)和「梵」(Brahman)的結合(theunion)或一致(one–ness)。

各種瑜伽體系的終極目的都是幫助人實現這種梵我合一的瑜伽境界。

瑜伽(Yoga)是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