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的腦部機轉、行為表現 | 多巴胺上癮
舉例來說,像是安非他命這個中樞神經的興奮劑,它會藉由一種位於多巴胺神經末稍,一種叫作傳遞子(transporter)的蛋白質攜入神經細胞內,進而在多巴胺神經細胞內不斷地 ...圖片來源:NationalInstituteofDrugAbuse正常狀態下,神經傳導物質(Dopamine)會受食物、音樂等等令人愉悅的因素刺激而釋放,並與受體結合刺激細胞,完成任務後再經轉運蛋白回收。
但是毒品會刺激神經傳導物質釋放,阻礙回收,使細胞的刺激增加。
「成癮」所造成的行為失調是一種慢性的腦部疾病,並非一朝一夕突然導致,成因與患者生理、心理、社交人際關係、生活環境等其中一種或多種具有關連性。
初次接觸成癮物質或進行成癮行為通常會受到人際關係或環境的影響,如朋友介紹使用毒品藥物等。
然而,在初次使用過後,個體基因的表現便會逐漸主導患者腦部的變化進程:人體腦部對於「報酬/獎勵」(reward) 的感受,亦即在使用成癮物質(如使用毒品或飲酒)或進行成癮行為(如賭博、打電玩遊戲)時,腦部會感到特別愉悅、興奮,或是感到特別能夠紓壓,並且會產生渴望能夠再度使用此物質或進行此行為的渴求,這些表現會因為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如果在此時段內,繼續地受到同儕朋友的影響(如有朋友鼓勵一起使用毒品、藥物,減低內心的罪惡感等)或是持續遭受到巨大壓力、經歷到創傷而需要情緒上的宣洩(如親友過世或工作不順而內心鬱卒,而借酒澆愁),抑或生活環境中取得此物質相對容易、或是進行成癮行為相對不受約束;一旦因為這些因素而讓腦部有機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體驗到欣快的reward,就會逐漸造成成癮的行為疾病。
腦部中處理報酬/獎勵感受(reward)、動機能力(motivation)、記憶、衝動控制能力、判斷力的大腦皮質以及腦下皮質,會因為患者持續使用成癮物質或進行成癮行為受到刺激,這些刺激會導致腦部不斷產生渴望,並且逐漸喪失控制能力。
即使患者意識到這樣的成癮行為會對自己身心造成傷害,但為時已晚,已經無法控制。
透過大量的腦科學研究,我們知道位於中腦腹側蓋區(ventraltegmentalarea)有多巴胺神經細胞,它們的神經纖維可以投射到前腦一個叫伏隔核(nucleusaccumbens)的神經區塊;這一條稱作中腦邊緣多巴胺(mesolimbicdopaminepathway)的神經路徑,當它活性增強的時候,個體就會感受到愉悅(正向回饋);而各式各樣的成癮性藥物和物質(或是長期、重複性的使用3C產品,電玩遊戲等),就會活化多巴胺神經細胞,使多巴胺釋放量增加。
舉例來說,像是安非他命這個中樞神經的興奮劑,它會藉由一種位於多巴胺神經末稍,一種叫作傳遞子(transporter)的蛋白質攜入神經細胞內,進而在多巴胺神經細胞內不斷地刺激,將巴胺釋放到突觸(synapse)間,使多巴胺濃度上升,我們的大腦就會將這由於多巴胺濃度上昇所形成的愉悅感與使用安非他命的行為產生關連性(也就是制約行為的啟動),而驅使我們產生渴求,不斷地(想要)使用成癮物質或從事成癮行為,以獲得滿足。
成癮的核心行為表現主要有以下:大量或長時間的使用某物質,即使是非自己所願仍不可控制想要戒除某物質但做不到花非常多的時間在取得與使用某物質無法克制想使用某物質的念頭因為使用某物質而無法正常的工作、擁有家庭、學校生活等即使對生活或人際關係已產生傷害,仍然持續使用某物質即使對自己生理或心理有所傷害,仍然使用某物質 對某物質的需求量越來越多或需求時間越來越長除了上述行為以外,「成癮行為即使戒除卻又不斷反覆復發」也是成癮者的核心行為表現之一。
成癮者因為神經已經適應了成癮物質所帶來的作用,所以一旦停用成癮物質,很容易引起後續的戒斷症狀,例如嗎啡成癮者在戒斷期所歷經的精神萎靡、腹部絞痛、焦躁失眠、雞皮疙瘩、盜汗甚至全身虛脫的感覺,因而會感到極度的痛苦。
這些是屬於生理上的反應,而為了緩解這些戒斷期所造成的極度不適,患者不得不繼續依賴、使用嗎啡,這種情形我們稱之為生理性依賴,一般來說是比較容易熬過的;但是在大多數的成癮患者中,最麻煩的是會逐漸對該物質產生心理性依賴,因為剛剛小布醫師向大家介紹的正向「報酬/獎勵」的回饋機制,會讓患者產生暫時可以逃避現實的欣快感,讓他產生一藥在手,萬事OK的錯覺,這種心理依賴是極度難以克制的,成癮患者往往在歷經多年的戒斷後,一旦重新體驗當時的情境,心頭就會立刻再次蠢蠢欲動,在心魔作祟下,又出現復發(relapse)行為。
這也是之所以許多已經歷戒除的成癮患者,在戒除成功一段時間後,仍然又陷入成癮復發的主要原因
但是毒品會刺激神經傳導物質釋放,阻礙回收,使細胞的刺激增加。
「成癮」所造成的行為失調是一種慢性的腦部疾病,並非一朝一夕突然導致,成因與患者生理、心理、社交人際關係、生活環境等其中一種或多種具有關連性。
初次接觸成癮物質或進行成癮行為通常會受到人際關係或環境的影響,如朋友介紹使用毒品藥物等。
然而,在初次使用過後,個體基因的表現便會逐漸主導患者腦部的變化進程:人體腦部對於「報酬/獎勵」(reward) 的感受,亦即在使用成癮物質(如使用毒品或飲酒)或進行成癮行為(如賭博、打電玩遊戲)時,腦部會感到特別愉悅、興奮,或是感到特別能夠紓壓,並且會產生渴望能夠再度使用此物質或進行此行為的渴求,這些表現會因為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如果在此時段內,繼續地受到同儕朋友的影響(如有朋友鼓勵一起使用毒品、藥物,減低內心的罪惡感等)或是持續遭受到巨大壓力、經歷到創傷而需要情緒上的宣洩(如親友過世或工作不順而內心鬱卒,而借酒澆愁),抑或生活環境中取得此物質相對容易、或是進行成癮行為相對不受約束;一旦因為這些因素而讓腦部有機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體驗到欣快的reward,就會逐漸造成成癮的行為疾病。
腦部中處理報酬/獎勵感受(reward)、動機能力(motivation)、記憶、衝動控制能力、判斷力的大腦皮質以及腦下皮質,會因為患者持續使用成癮物質或進行成癮行為受到刺激,這些刺激會導致腦部不斷產生渴望,並且逐漸喪失控制能力。
即使患者意識到這樣的成癮行為會對自己身心造成傷害,但為時已晚,已經無法控制。
透過大量的腦科學研究,我們知道位於中腦腹側蓋區(ventraltegmentalarea)有多巴胺神經細胞,它們的神經纖維可以投射到前腦一個叫伏隔核(nucleusaccumbens)的神經區塊;這一條稱作中腦邊緣多巴胺(mesolimbicdopaminepathway)的神經路徑,當它活性增強的時候,個體就會感受到愉悅(正向回饋);而各式各樣的成癮性藥物和物質(或是長期、重複性的使用3C產品,電玩遊戲等),就會活化多巴胺神經細胞,使多巴胺釋放量增加。
舉例來說,像是安非他命這個中樞神經的興奮劑,它會藉由一種位於多巴胺神經末稍,一種叫作傳遞子(transporter)的蛋白質攜入神經細胞內,進而在多巴胺神經細胞內不斷地刺激,將巴胺釋放到突觸(synapse)間,使多巴胺濃度上升,我們的大腦就會將這由於多巴胺濃度上昇所形成的愉悅感與使用安非他命的行為產生關連性(也就是制約行為的啟動),而驅使我們產生渴求,不斷地(想要)使用成癮物質或從事成癮行為,以獲得滿足。
成癮的核心行為表現主要有以下:大量或長時間的使用某物質,即使是非自己所願仍不可控制想要戒除某物質但做不到花非常多的時間在取得與使用某物質無法克制想使用某物質的念頭因為使用某物質而無法正常的工作、擁有家庭、學校生活等即使對生活或人際關係已產生傷害,仍然持續使用某物質即使對自己生理或心理有所傷害,仍然使用某物質 對某物質的需求量越來越多或需求時間越來越長除了上述行為以外,「成癮行為即使戒除卻又不斷反覆復發」也是成癮者的核心行為表現之一。
成癮者因為神經已經適應了成癮物質所帶來的作用,所以一旦停用成癮物質,很容易引起後續的戒斷症狀,例如嗎啡成癮者在戒斷期所歷經的精神萎靡、腹部絞痛、焦躁失眠、雞皮疙瘩、盜汗甚至全身虛脫的感覺,因而會感到極度的痛苦。
這些是屬於生理上的反應,而為了緩解這些戒斷期所造成的極度不適,患者不得不繼續依賴、使用嗎啡,這種情形我們稱之為生理性依賴,一般來說是比較容易熬過的;但是在大多數的成癮患者中,最麻煩的是會逐漸對該物質產生心理性依賴,因為剛剛小布醫師向大家介紹的正向「報酬/獎勵」的回饋機制,會讓患者產生暫時可以逃避現實的欣快感,讓他產生一藥在手,萬事OK的錯覺,這種心理依賴是極度難以克制的,成癮患者往往在歷經多年的戒斷後,一旦重新體驗當時的情境,心頭就會立刻再次蠢蠢欲動,在心魔作祟下,又出現復發(relapse)行為。
這也是之所以許多已經歷戒除的成癮患者,在戒除成功一段時間後,仍然又陷入成癮復發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