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吃多不只變老,還影響全身!4方法減糖降體脂 | 糖老化

當人們吃太多糖,糖與體內蛋白質連結,經過一連串反應後,會形成糖化 ... 攝取過多的糖,讓人從頭到腳「糖化」,引發老化和許多慢性疾病。

正|簡×搜尋首頁>副刊>生活>健康1+1>飲食營養>正文糖吃多不只變老還影響全身4方法減糖降脂文/蘇冠米攝取過多的糖,讓人從頭到腳「糖化」,引發老化和許多慢性疾病。

(Shutterstock)甜點、含糖飲料能讓人獲得一時的滿足感,但天天吃這些添加許多糖的食品,日積月累會引發慢性病,也讓肌膚提早老化、容易長痘痘,甚至危及全身。

通過較好上手的減糖方式,有助漸漸擺脫對糖的依賴和它的危害。

小心從頭到腳都被「糖化」糖廣乏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糖果、蛋糕甜點、碳酸飲料、調味乳⋯⋯。

甚至看似天然的市售瓶裝飲料,如綠茶、優酪乳、咖啡等,除非購買時特地挑選「無糖」,否則喝下一瓶時,也將許多糖吃進體內。

糖是一種會造成慢性發炎的食物。

急性發炎會有紅、腫、熱、痛的反應,但慢性發炎卻不會有感覺,只是讓人覺得比較疲備、口臭或是反覆感冒、身體常感覺不對勁等等,因而易被輕忽。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博士指出,當人們吃太多糖,糖與體內蛋白質連結,經過一連串反應後,會形成糖化終端產物(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AGEs)。

她比喻道,「把蛋白質想成一塊肉,身體是個烤箱。

沒有加糖的肉放進烤箱裡,不會焦得太快;如果肉經糖水醃過,再放進烤箱用同樣溫度去烤,就比較容易焦化,這個就是生成了糖化終端產物。

」糖化終端產物帶來的危害很可怕。

「身體從頭到腳都是蛋白質」,吳映容說,當這些蛋白質發生糖化,會影響其正常功能,引起慢性發炎,造成各種慢性疾病。

例如,肥胖、失智症、關節炎、肌少症、糖尿病、心臟疾病、腎臟病、免疫調節變差、過敏、痤瘡、皮膚暗沉、肌膚彈性變差及私密處容易感染。

糖與體內蛋白質反應,最後形成糖化終端產物,易引發慢性疾病。

(Shutterstock)腦細胞裡的蛋白質若跟糖合成,有可能造成失智。

而眼球內的水晶體也含蛋白質,愛吃糖的人可能造成白內障提早發生。

軟骨裡的關節液同樣含有蛋白質,攝取太多糖會讓關節軟骨的蛋白質出現糖化現象,容易造成膝蓋痛、關節炎。

一些菌也喜歡吃糖,例如造成女性陰道感染的念珠菌,吃太多糖可能導致念珠菌大量繁殖。

不僅如此,人體還有數千種體內酵素維持生命活動,消化吸收、新陳代謝、分解毒素、提升免疫力等作用都需要酵素運作。

酵素是一種蛋白質,吳映蓉指出,如果酵素被糖「黏住」,會使代謝變慢。

胰島素也是一種蛋白質,如果胰島素跟糖一起變成糖化終端產物,無法好好發揮降低血糖的作用,血糖就會難以控制。

攝取過多的糖還會使肌膚老化,並引發皮膚病。

吃糖會加劇皮膚發炎,造成臉部紅腫和痤瘡(又稱青春痘、面皰或毛囊炎)變多。

美國皮膚病學專家、西奈山醫院皮膚科醫師黛布拉·賈里曼(DebraJaliman)告訴「Insider」網站,過多的糖還會引發酒渣鼻、濕疹和牛皮癬等皮膚病。

因此,身體如有發炎症狀,最好節制吃糖。

而皺紋、皮膚下垂和彈性降低都與皮膚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的變化有關,《臨床皮膚病學雜誌》2014年7月刊登飲食和皮膚的關係研究指出,這兩者都受到含糖飲食的影響,糖會促進膠原纖維的糖化且人體無法修復,從而加速衰老的跡象。

長青春痘可能與吃太多糖有關。

(Shutterstock)完全不吃糖很難先從減糖開始日常飲食要完全無糖很困難,例如水果中有天然存在的糖,但這與糖果、飲料添加的糖還不一樣,因為水果含有纖維等多種營養素。

應該避開的是加工食品的糖,逐漸減少攝取量。

以下4個方法,幫你減糖。

1.以戒掉含糖飲料為目標喝下1杯含糖飲料,很容易超過每日添加糖建議攝取量的上限。

台灣國民健康署2018年發布的「國民飲食指標」提到,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

每人每日應攝取約2000大卡,因此糖攝取應低於200大卡,而1公克糖的熱量有4大卡,等於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50公克。

但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1杯700毫升的市售「全糖」珍珠奶茶,含糖量近62公克,早已超出每日上限。

因此,少喝含糖飲料能大幅減少每日攝取的糖量。

習慣喝含糖飲料的民眾,首要目標就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