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與能量 | 調整體內經脈

《黃帝內經》開宗明義指出,人體的最基本系統是經絡,經脈是人體內縱行的管道,是人身血氣運行,所經過與聯繫的網絡,針灸下針的穴道,就都分布在經絡上。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連結 | 聯絡我們 | 網路掛號 | EnglishTogglenavigation關於本院醫院介紹各科介紹各界肯定願景使命醫療團隊醫師陣容醫事陣容訊息專區性別主流專區ICD10專區最新消息新聞稿基醫醫訊活動相簿收費服務專區個資法專區電子病歷政府公開資訊健康醫院專區院史藝文走廊展覽學術活動課程訊息學術活動講義下載便民衛教衛教資訊門診時間表就醫指南感謝函專區服務專線申訴流程資料下載FAQ相關法令相關連結服務白皮書線上服務網路掛號電子報訂閱電子報徵才招標線上徵才招標公告下載檔案:志工招募(學生志工不適用).odt民調專區滿意度調查熱門議題投票聯絡我們線上諮詢院長信箱字級小中大中醫科檢查項目:::中醫科Togglenavigation最新消息本科介紹醫師陣容衛教資訊就醫指南檢查項目資料下載網網相連:::捷徑位置 : 首頁檢查項目檢查項目檢查項目內容標  題經絡與能量內  容經絡的概念1970年來,針灸熱潮在世界方興未艾,成為另類醫學的主流,其理論根源於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中醫古籍《難經》指出,「經脈者,行氣血,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

」經絡學說涵蓋早期對人體的解剖與生理概念,因時代背景,語言文字的不同,使經絡學說異於現代的神經血液調節。

古今中外,人類一樣都有相同的形體,不可能出現相異的解剖生理系統。

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祕書長崔玖博士表示:「尤其以針灸的理論基礎『經絡系統』,最令人頭大。

」經絡是什麼?《黃帝內經》開宗明義指出,人體的最基本系統是經絡,經脈是人體內縱行的管道,是人身血氣運行,所經過與聯繫的網絡,針灸下針的穴道,就都分布在經絡上。

英國學者李約瑟在著作《中國之科技與文明──針灸:歷史與理論》指出,經絡系統像是「放射狀毛細血管」的概念,則嘗試從物理學角度,找到支持的證據:人體有許多低電阻點形成的「良導絡」,驗證經絡、穴位的存在。

經絡系統的形成《黃帝內經》「經脈篇」論述經絡中營氣由中焦發出周而復始,循環無端,走向由肺開始,沿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最後肝脈走完,再接回肺脈,成為循環脈系。

奇經中的任脈走腹部正中,督脈則走背部正中線。

穴道與經絡的關係,傳說是用砭石在身體疼痛部敲打,發現有氣感傳且能治病,而發現穴道。

內經記載只有160個穴名,至晉甲乙經時增為349穴,到宋朝王惟一鑄銅人時有354穴,清朝再增為359穴,後來補上兩穴,成為目前版本的361穴名。

有經絡走向在先,穴道則是由體表部位名稱變成穴道名稱。

穴道是通調經絡的特殊氣聚之所,治療學上有稱「以痛為俞」者,所以將重點放在穴道本身的特殊結構與功能上去探討,研究發現身體有病變時,相應穴位的皮膚溫度、皮膚阻抗和皮膚電位等指標,會發生改變。

何謂「經」、何謂「絡」?他們是相同的,還是各有定義,由《內經》的文義:「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可由絡脈的色澤來診病,可見應指血管而言。

現今學者以物理性來看線條,即以人體上縱行的主幹為經或經脈,橫行的支線則為絡或絡脈,而合稱為經絡,有如地球上的經線和緯線來定位。

經絡與臟腑的關係四肢軀體、頭部體表的氣血與體內五臟六腑是相通的,經絡學說是一種早期生理學,如何發現體表排列有序的經絡,又如何發現其與體內內臟有特定方式相通,在《黃帝內經》並沒有解釋。

12條正經的走向,是按照陰陽來區別的,如肺經為手太陰,由胸部走向指尖,大腸經為手陽明,由指尖走向頭部,胃經為足陽明,由頭部走向趾端,脾經則為足太陰,由趾端走向胸部。

心經為手少陰,由胸走手,小腸經為手太陽,由手走頭,膀胱經為足太陽,由頭走趾,腎經為足少陰,由趾走胸;再下來心包經為手厥陰,由胸走手,三焦經為手少陽,由手走頭,膽經為足少陽,由頭走趾,肝經為足厥陰,由趾走胸,與肺經相接。

注意的是12正經為古文明史最早的循環觀念(哈維的血液循環是在17世紀提出)。

近代對經絡的研究1820年代,法國Sarlandiere使用電刺療法(electro-puncture)。

1836年兩個法國人則介紹了針刺(Acupuncture)和電針療法,這大概是西方創用Acupuncture這個字的最早記載。

1930年代,日本的清小芳太郎便設計出經穴探測儀。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