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孩有過動症,應該吃藥治療嗎? | 集中注意力藥

過動症全名叫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

主要症狀是注意力渙散或集中困難、活動量過多且自制力弱。

育兒-爸媽不能不知首頁/育兒-爸媽不能不知我的小孩有過動症,應該吃藥治療嗎?By 柳營奇美江庭如│藥劑部小組長 陳于鴻│藥劑部藥師 鄭伊伶│藥劑部藥師奇美醫院樹林院區林健禾│主任「我的小孩整天都活力充沛,一刻都靜不下來,上課老是被投訴不專心,愛跟同學講話,請問我的小孩是不是過動兒?」這似乎是很多家中有個好動小孩家長的心聲。

一般來說,對於學齡前與剛好屆學齡的兒童在「好動」與「過動」之間很容易被混淆,因為他們同樣地活動量大、好奇心旺盛、寫作業容易分心,因此若非上了學,透過遵守教室、課堂的規範及跟同學們的相處,老師或旁人才會漸漸注意到其症狀。

過動症全名叫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簡稱ADHD)。

主要症狀是注意力渙散或集中困難、活動量過多且自制力弱。

依照其主要症狀分為以下三種型態:注意力缺失(ADD):只有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症狀。

過動-衝動型(HD):只有過動和衝動的症狀。

綜合型(ADHD):同時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衝動的症狀。

根據台灣研究資料顯示,約有5%~7%的學齡兒童患有ADHD,即台灣約有20多萬小朋友受到此疾病的困擾,而其中男童與女童患病比率約為3:1,研究指出,幼年期開始發病之病童,約有30%~70%的病情將持續至青少年及成人時期。

ADHD的治療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也稱為行為治療或行為支持)使用藥物治療可以有效幫助ADHD兒童控制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緒浮動等症狀,但可能有些服藥兒童會出現心悸、食慾減低、感情表現變冷淡等副作用。

雖然藥物治療效果良好,約有7~8成病童有明顯改善,但伴隨之副作用往往讓家長望之卻步,同時也對孩子要接受藥物治療仍存有懷疑及猶豫,而藥物治療的另一個選項為「行為治療」,主要透過家長及學校老師共同協助,改變學習環境、心理及行為治療進行介入包含建立獎勵制度、教導家長理解和引導孩子的行為、提供兒童和他們的父母社會支持網絡和教育等,皆需花費較大的團體資源,以目前台灣社會父母的工作型態較難配合。

使用藥物治療可以有效幫助ADHD兒童控制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緒浮動等症狀,但可能有些服藥兒童會出現心悸、食慾減低、感情表現變冷淡等副作用。

雖然藥物治療效果良好,約有7~8成病童有明顯改善,但伴隨之副作用往往讓家長望之卻步,同時也對孩子要接受藥物治療仍存有懷疑及猶豫,而藥物治療的另一個選項為「行為治療」,主要透過家長及學校老師共同協助,改變學習環境、心理及行為治療進行介入包含建立獎勵制度、教導家長理解和引導孩子的行為、提供兒童和他們的父母社會支持網絡和教育等,皆需花費較大的團體資源,以目前台灣社會父母的工作型態較難配合。

醫病共享決策(SharedDecisionMaking,SDM)是近年來衛生福利部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目的是讓醫療人員和病人在進行醫療決策前,能夠共同享有現有的醫療證據與病人偏好。

病人提出自身的偏好跟價值觀,例如:宗教信仰、經濟考量、外觀影響…等考量因素,醫療端提供病人所有可考量的醫療選擇,包含選項之間的比較、優缺點、選項之幫助與風險…等,最後由醫療人員和病人共同參與醫療決策共識並支持病人做出符合其偏好的醫療決策。

柳營奇美醫院藥劑部與兒童及青少年特別門診合作,設計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圖一),並在本院兒童及青少年特別門診提供此共同決策之醫療模式。

針對醫師初次診斷為ADHD且建議可以服藥之病人的家長,在抉擇是否服用藥物之時由藥師介入。

輔助工具中包含介紹ADHD、相關症狀、診斷與治療選擇、選項優缺點比較、偏好選擇輔助蹺蹺板、相關資訊測驗等內容,可以一步步引導病人家屬思考及參與溝通討論,藉此確實了解ADHD相關資訊並發掘自身偏好,能夠決定最終是否進行藥物治療。

圖一、獎狀及ADHD醫病共享決策輔助手冊參與之病人家屬從初次診斷的茫然無措到對疾病能有初步認知,對此輔助工具都展現相當的認同,本輔助工具也同時獲得「2018年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競賽」銀獎之殊榮。

透過醫病共享決策服務,做出最符合病人期待及醫師認同的決定,促進醫病溝通,達成病人與醫療雙贏的醫療環境。

育兒-爸媽不能不知淺談X染色體脆折症產前篩檢奇美醫院徐英倫│婦產部主治醫師我們為孕婦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