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傳統武術「腳下無根」怎麼治? | 下盤身體

推手站立不穩,容易被打動,常被批評為足下無根,下盤功夫差。

為使足下有根,常建議多站樁, ... 相同的體型,相同的身體姿勢,重心的高低卻相同。

搜索首頁減肥正文2019-08-0604:07:043334views摘要推手站立不穩,容易被打動,常被批評為足下無根,下盤功夫差。

為使足下有根,常建議多站樁,深蹲,增加下盤力量。

推手站立不穩,容易被打動,常被批評為足下無根,下盤功夫差。

為使足下有根,常建議多站樁,深蹲,增加下盤力量。

雖然任何一種增加腿部力量的運動,對提高下盤功夫都有幫助,但在推手兩力相觸的特定情況下,下盤力量的大小並不是決定站立穩不穩的主要因素。

推手練習多年的老者與不懂推手的年輕力壯者推手,前者可以做到穩如泰山,後者卻可能東倒西歪站不住。

論力量,不管是上肢、下肢,還是全身,都是後者大。

力量大卻無濟於事,穩不穩主要不在腿部的力量大小上。

影響一個物體的穩定性有兩個因素:一是支撐面的大小,支撐面越大越穩;二是重心的高低,重心越接近支撐面越穩。

人體的重心大約在肚臍的後面,身體的中心處。

重心位置會改變,比如,手腳做不對稱的伸縮運動,重心的位置就變了。

相同的體型,相同的身體姿勢,重心的高低卻相同。

不管你如何「運氣」,如何運用「內功」,如何「氣沉丹田」,如何「植入大地」,人體的重心都不會下降。

因此,太極推手者站得穩,並不是因為重心比人低、支撐面比人大。

太極拳者重心不比人低,支撐面不比人大,推手的時候為什麼卻能「足下生根」呢?人體重心豎線超出支撐面會失去平衡,支撐面由兩足構成。

推手雙方兩力相觸,四足落地,支撐面由四足構成,對手的兩足可以為我所用。

比如,利用體重力,身體前傾,向對手施以有向下分力之力,這個時候,即便是自身的重心豎線超出由自身兩足構成的支撐面,但只要不超出四足構成的支撐面也不會失去平衡。

比如,利用體重力,身體重心後移或身體後撐,向對手施以有向上分力之力,即使重心豎線超出由自身兩足構成的支撐面,因有對方體重力壓著,也不會失去平衡。

被人抱起雙腳離地,如果粘貼得好,任由下面的人給撐著扛著抬著,也不會失去平衡。

只要手上聽勁靈敏,隨曲就伸,各關節不出硬點和軟點,足下無根漂起也不會失去平衡。

如果換成散手對搏,所謂的穩固、穩定都不見了,穩固、穩定就挨打。

散手者,掌控彼此之間的距離為至要,誰掌控了距離誰就能有效發力,就能掌握主動。

距離掌控,關鍵在靈活快速的移動,不在穩固,所謂風中旗,浪中魚。

跑步、跳繩、深蹲,主要目的和作用是能夠快速移動,進如流水尋縫,退如風吹鵝毛,不是為了足下生根、下盤穩固。

散手搏擊,靈活移動較之「足下生根」更有意義。

郝為真先生說:「練太極拳有三層之意思。

初層練習,身體如在水中,兩足踏地,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

第二層練習,身體手足動作如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游其間皆自如也。

第三層練習,身體愈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時之景況,心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氣稍為一散亂,即恐身體沉下也。

」太極拳者無須足下生根,顯而易見。

下盤不穩,主要問題不在腳,不在腿部力量,不在有無作如樹根植入地下或兩足抓地之存想,不在站樁有無,不在太極拳套路練習多寡,主要是在作為「先頭兵」的手上。

「下病上治」,把氣力化在推手上,化在勁力柔軟連貫上,化在不丟不頂沾連粘隨上。

手上沒有聽力,受到外力刺激時,腰來腿不來,各唱各調,與硬物直立地上一碰就倒無異。

手上有聽力,受到外力時全身上下不硬不軟,貫通一氣,自會有紮實的腳踏實地之感,自足至手有彈性能緩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網路,於2019-08-0604:07:04,由每日要聞整理髮表,共1732字。

轉載請註明:練傳統武術「腳下無根」怎麼治?|每日要聞相關文章推薦~老武術家談:傳統武術高層次練拳的共同性傳統武術練功法:彈腿基本功傳統武術練勁的妙法,生勁之道練武就是要練筋骨,這是中國傳統武術千年不變的中國傳統武術精華-十二路彈腿單練套路及實戰用法(下)傳統武術的習練老者居多引發的思考,年輕人應如何了解傳武?傳統武術掌法功力絕技:卧袋練功法,練打一體靈活實用介紹的一種傳統武術腳趾力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