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平衡技法(Body-Mind Centering®)簡介 | 身心技法

它是一門探究身心關係和體會身體心靈的研究新領域,透過有系統的身心理論、技巧與方法,強調自我感知、自我與他人、個人與團體、自我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之間的互動關係;也 ...WhatisBody-MindCentering®?身心平衡技法(Body-MindCentering®)簡介國立台東大學心動學系 劉美珠教授Body-MindCentering®CertifiedTeacher 強調從soma的角度,重視內在經驗的探索和反省,以瞭解人體覺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這三者間的互動關係,形成了身心學(Somatics)的研究學門。

它是一門探究身心關係和體會身體心靈的研究新領域,透過有系統的身心理論、技巧與方法,強調自我感知、自我與他人、個人與團體、自我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之間的互動關係;也藉由身體內外在感受的體會、反應與動作的探索,來調整身體及心理狀態,使人們能夠更清楚的認識自我,發揮潛能。

身心學學者深信身體一直都在不斷的變動(changing&moving)中,所以,想要學習或改變舊有的習慣,就要從觀察內在自我第一人稱的角度,打開先前從未意識到的意識覺知(consciousawareness),以便能體認每個當下身體變動的現象。

當能夠深刻地覺察內在身體的感受,他/她就能對自我的身體、心智和情緒有更深層的認識,並學習如何控制。

在這種強調向內在身體經驗反省的理念下,目前世界各地已發展出許多身心調整、教育與治療的技巧和學派,其中身心平衡技法(Body-MindCentering®,簡稱BMC®)即是近60年藉由集體經驗所發展出來一個重要的身心學派。

它是一套透過動作(movement)的重新教育及手觸重塑(hands-onre-patterning),來開發內在覺知、體會表現、調整身心、觀察和分析人體動作的系統方法;根基於解剖、生理、心理及動作發展等原則所設計之經驗性具體活動,在實際的操作、經驗和體會下,瞭解心念與身體動作間的密切關係,並開發身體表達的更多可能性。

在此以分享的心態,藉由重點整理的方式介紹此派技法,提供參考。

身心平衡技法(Body-MindCentering®,簡稱BMC®)是由美國人柯珩•龐妮(BonnieBainbridgeCohen,1941-至今)所創發,她的一句名言:「心念如風,身體如沙;如果你想知道風如何吹,請觀察沙的形成。

」(BainbridgeCohen,1998:1),即清楚地說明了身與心的密切關係,並深刻地點出了心理的想法是可以透過身體的形態和動作表達出來。

該派技法的訓練課程包括有:身體系統(TheBodySystems)、發展性動作探索(DevelopmentMovement)、動作的胚胎學基礎(TheEmbryologicalFoundationsofMovement)、知覺動力學(TheDynamicofPerception)、呼吸與發聲(BreathingandVocalization)、接觸與重塑的藝術(TheArtofTouchandRe-patterning)等六個大方向。

以下分別簡述這六個方向的內容:一、身體系統(TheBodySystems)此系列課程亦稱為體現解剖學(EmbodimentAnatomy)或經驗解剖學(ExperientialAnatomy),主要是透過實際操作體驗的方式,學習對身體基本結構與功能的體察與瞭解。

由身體各個系統逐一切入,不同於傳統認知上的學習,而是強調要深入地經驗每一個系統,具體地體驗(embodiment)各個系統在身體內的存在感受和運作模式,讓這學習不只是頭腦認知的工作,而是由身體本身來體會與探索。

目前台灣身心教育學會所辦理的一系列經驗解剖學工作坊,即為此系統的濃縮介紹體驗課程,各個身體系統的探索包括有:(一)細胞基礎(cellularfoundation)―存在當下、轉換、內在空間感(二)骨骼系統(skeletalsystem)―支持、形式、輕巧(三)韌帶系統(ligamentoussystem)―連結、明確、精準(四)肌肉系統(muscularsystem)―動量、深根、力量、控制(五)內臟器官系統(organsystem)―內容物、飽滿感、重量感(六)內分泌系統(endocrinesystem)―能量感、空靈感、空間支持(七)神經系統(nervoussystem)―電流感、輸出/輸入、戰鬥/休息(八)體液系統(fluidsystem)―流動、節奏、循環不已(九)肌膜系統(fascialsystem)―傳遞、延伸(十)脂肪(fat)―保護、慵懶、交給(十一)皮膚(s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