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力-16] 練習好好休息的七種方法,不用一口氣衝到終點 | 休息方法

電腦玩物 · [習慣力-16] 練習好好休息的七種方法,不用一口氣衝到終點 · 一,把睡眠當成像重要工作一樣 · 二,了解自己的生理時鐘,設計自己的作息 · 三,練習 ...跳到主要內容[習慣力-16]練習好好休息的七種方法,不用一口氣衝到終點取得連結FacebookTwitterPinterest以電子郵件傳送其他應用程式作者:EsorHuang8月09,2018我們大多數朋友都很會工作,但不一定會休息,甚而害怕休息。

我們把休息當作「剩下的事」,隨便對待,於是無法獲得休息真正的好處。

但工作與休息其實是一體兩面:聰明、有品質,甚至比工作更嚴格的「休息方法」,有時是突破工作難關,有時是完滿人生價值更關鍵的環節。

在過去幾年的電腦玩物中,我專注分享許許多多的工作技巧,但也常常忽略了在「時間管理」的完整系統中,「懂得休息」應該是同等重要的技巧。

呼應六年前我寫過的一篇文章:「10個真的可以被具體執行的時間管理技巧」,在那篇文章裡,我列舉了九點完成工作的竅門,但幸好也在最後一點簡單提到了「給自己休息時間」的重要。

現在,我想更深入的探究「如何給自己休息時間?」「如何提升休息的品質?」「如何讓休息成為人生成長重要的一部分?」你會發現,今年我在電腦玩物撰寫了更多關於「生活習慣養成的系列文章」,身體力行,從我自己如何「練習好好休息」開始,才能跟大家分享一些真實的心得。

並且,希望能提供跟我一樣,是個「上班族」又「為人父母」的朋友,那些時間常常被外在控制的朋友,尋找一些可被我們實踐的休息方法。

我從自己練習好好休息的經驗中,體悟到:所謂「休息」,可以更有想像力,並非只有閉上眼睛睡覺才叫休息。

所謂「休息」,可以更加享受,不一定只能是生理時鐘的機能需求。

我把自己下面所談到的「休息」,定義出三種「休息目標」:「恢復的休息」:為了重新獲得體力、注意力,而必須執行的休息方式。

「創造節奏的休息」:工作與休息其實是人生的不同節奏,透過轉換場景的刺激,經由聚焦思考和發散思考的切換,用休息創造必要的節奏,激發創意,產生解答,更有助於達成工作的目標。

「轉化吸收的休息」:工作上的各種成果、難題、學習與思考,需要有時間來沈澱與醞釀,才會變成真正有用的東西。

休息就是主動給自己這樣轉化吸收的時間,適當的休息,最後能夠累積下來的東西可能更多。

從這三種休息目標,進一步演化為下面七種休息方法,跟大家分享。

一,把睡眠當成像重要工作一樣對於許多勤勞的、焦慮的、擁有許多想做的事的朋友來說,似乎犧牲睡眠,是擠出時間最簡單的手段。

但是,每天的睡覺時間,不僅是恢復體力必要的休息手段,也是讓大腦重新整理醒著時思緒的必備階段。

可以說,如何管理睡眠,也同時決定了能夠投入多少能量到工作中。

就像我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把休息放入你的待辦清單:在累了之前開始休息」,轉換一下思考:睡眠,是為了讓自己接下來用更高的精力與專注力,去完成最重要的那個任務。

為了做更多事而犧牲睡眠,最後卻因為精力與專注力不夠,反而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這不是時間管理的目的。

相對的,時間管理是一種取捨,是幫助自己「真正完成有價值的事」,為了明天那件更有價值的重要任務,我今晚要好好睡覺,讓明天能全力以赴,用最佳狀態達到最佳成果。

若是你也想好好開始練習睡眠,也推薦試試看我自己之前嘗試過的方法:「長期使用睡眠追蹤App有用嗎?我的心得分享」。

二,了解自己的生理時鐘,設計自己的作息什麼時候我的精神特別好?什麼時候我會開始想要打瞌睡?什麼時候我可以集中注意力?什麼時候我需要小睡一下?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生理時鐘都不一樣。

但一樣的是:在一天中,我們並非總是維持在高精力的狀態。

所以把一天的時間都當作可利用時間,平均分配給工作,並不一定是好方法。

因為在精神容易疲勞時,硬要去做專注的複雜工作,只是讓效率更低、挫折更大,甚至最後做不好,只是浪費時間。

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真正了解自己身體的作息需要?並且確實掌握自己身體裡的時鐘?建議大家真的可以試試看:「列印這張每日精力熱點圖,規劃事半功倍的個人生產力節律」,紀錄一個禮拜,了解自己身體與精神真正的節律。

然後,我們可以做兩種動作:根據自己的節律,在適合時間安排工作。

例如精神最好、腦袋最清晰時,處理最複雜工作。

在適當時機加上行動,調整自己的節律。

例如下


常見瑜珈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